新浪财经

欧阳谦:柏拉图与精神药丸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8日 16:51 《长江》杂志

  欧阳谦/文

  在现有的学科门类中间,哲学无疑是一门最古老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问题最多争议最多的学科。如果只是按照字面来解释的话,在西语里面“哲学”(Philosophy)就是“爱智慧”的意思。这个意思字面上看起来很清楚,但是仔细琢磨起来就很空泛。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哲学已经成长了两千多年。可总是有人在不断地质问哲学:哲学是什么知识?哲学究竟有什么用处?这些问题不断地重复不断地翻新,始终伴随哲学的左右。为此,有的哲学家干脆就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哲学是一种有用的智慧(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预测到来年橄榄大丰收,就暗地里大量收购别人贱卖的榨油机,待来年抛售出去而大发了一笔横财);有的哲学家理直气壮地表明哲学是一种本质的思考(如柏拉图)和理性的批判(如康德);有的哲学家带着伤感而将哲学定义为一种人生的体悟和价值的抉择(如尼采和海德格尔)。时至今日,哲学面临生存危机,似乎有一种快要衰竭的迹象。然而哲学是不可能消失的,因为人要生活下去,就必须要思想,要思想就会滋生出哲学。

  谁需要哲学

  常常遇到一些企业家谈起哲学来总是激情满怀总是心有所得,有时还会妙语连珠,让人拍掌称快。毋庸置疑,他们是真心地喜欢哲学用心地研读哲学。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这些以哲学为饭碗的人反而对哲学少有感念呢?为什么我们这些正在研读哲学的人反而对哲学缺乏激情呢?西方国家近来似乎也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哲学研究者们在高喊“哲学终结”这么一个很时髦的口号,另一方面是“哲学咨询”(类似心理咨询服务或者商业咨询服务的哲学市场化应用)在社会大众中间(如针对个体的哲学咨询和针对团体的哲学咨询)的行,哲学通过咨询的形式确实起到了“思想服务”或者“思想治疗”的作用。

  想来想去,这些企业家对于哲学的喜好赞赏,或许是因为他们发现了哲学本身所固有的“思想服务”或者“思想治疗”的独门功夫。正是这些独门功夫让哲学具有一种特殊的思想魅力,这种魅力往往让思考者欲罢不能。或许他们发现有了这些哲学的独门功夫,他们就可以在商场上见招拆招。商场急需思考,于是哲学被他们用活了,孔子不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一种生活的姿态,柏拉图不再仅仅是一种理论观点而是一种思想的方法。相反,如果我们的哲学只是存活在大学的院墙里面,如果我们的哲学只是停步在书本的字词里面,哲学的活动空间只会愈来愈小,结果会变成哲学家们的自言自语和自娱自乐。要不然,在美国这样一个高度商业化的社会里面怎么会派生出“实用主义”这样的哲学理论来呢?实用主义以“有用就是真理”而闻名,这个观点乍听起来是有些俗气,但它确实向我们道出了一个十分浅显的道理:思想本来就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我们的思想因生活而起,我们的生活又因思想而起。

  当哲学与你的生活发生了联系,你就会觉得哲学是有用处的。只要你去思想,你就有了自己的哲学。不是每个人都要去当哲学家,但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哲学,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有自己的问题。我们常常说,哲学起源于惊奇。小孩子们为什么总是喜欢提问题?那是因为让他们感到惊奇的事情太多了。与其他动物相比较,人作为动物的奇特之处恰恰在于,人有一个发达的大脑,人的思想行为要多于本能行为。其他动物或许也能够“思想”,但肯定没有人这样的概念化的思想。人性为什么这么复杂这么多变,也就是因为有了要命的思想。人发明了种种概念来推动和扩展自己的思想。哲学正是因为有了概念才得以产生的。生活中,我们有许多感受、体会、回忆、想象,最后都汇成种种思绪,正是这些思绪将我们的生活包围起来。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整理清扫过滤这些思绪,让它们沉淀下来变成生活的教训和规划。

  显然,经商(包括从政)面临的风险变数是最多的,其中有市场的风险变数、有生意伙伴的风险变数、有时局的风险变数等等。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就变了,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原本的资金链突然就断了……因此经商的人不仅要身体好胃口好还要大脑神经好,经得起商业航程的颠簸,至少要做到坚忍不拔收放自如。哲学可以调节大脑神经活动,所以受到思考者的青睐。其实,只要你是生活的积极思索者,只要你曾经有过起死回生的经历,你就会慢慢发现深藏哲学其中的独门功夫

  哲学的独门功夫

  哲学看家的独门功夫就是不断地发明制造各种概念。哲学就是制造概念,这是当代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给出的一个定义。人需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愿望,交流自己的感受经验。这一切都需要语词需要概念。可以试问一下:如果离开语词概念,我们还能够思想吗?我们还能够开口说话吗?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文明素质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概念思维能力的养成。有文献记载,一个印第安人原始部落尽管就住在亚玛逊河边以打渔为生,可是他们就没有发明“鱼”这个概念,他们只好给河里所有的“鱼”都取一个名字。正是因为缺少更具概括性的思想概念,影响了他们文化的发展。平常我们说一个人有文化有水平,首先就看他是怎么说话的,看他是怎么使用概念的。一个人的思想是否有深度有广度有见地,除了必要的逻辑严密性之外,就主要看他有没有自己的独特概念了。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说服别人能够动员别人,就是因为他比别人更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比别人掌握更多的概念。其实当一个企业家,就相当于做一个领袖。领袖的基本素质是什么呢?或许主要就是制造概念的思想素质了。因为老板要经常对下属员工讲清自己的想法和目标,对客户伙伴讲明自己的意图和计划,他不能总是停留在经验层面,他必须站得高必须有战略,也就是必须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概念。事实上,你在商界做得愈大,你制造概念的能力就要愈强。

  哲学还有一个独门功夫就是扭转我们的思维习惯。习惯可以是好的东西,也可以是坏的东西。思维习惯是一种由经验和观念养成的思想定势,它使得我们的思想及其行为完全按照一种不变的轨迹滑行。时间长了,思维习惯就会变成一种惰性,变成一种偏执。人为什么不愿意求变?人为什么害怕陌生的东西?除了怕吃苦和不愿冒风险之外,原因就是一旦思想已经固定下来,就不想去改变也很难去改变。人很容易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路数。这种路数往往限制了人的眼光,形成了一种固执己见的生活态度。我们可以说固执己见是一种主见,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偏见。偏见恰恰是思想最大的敌人。无论是做商业领袖还是做政治领袖,如果不扫除自己的偏见,就很难应对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就像女人生孩子需要“接生婆”一样,我们思想的推陈出新也需要一位思想的“接生婆”,这就是哲学一贯主张的“超越性”观念。当我们接受了流变思想和创造进化论之后,就能够适应眼前的种种变化。昨天,你还相信事情发生的偶然性;今天,你可能要接受必然性的法则了。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每当观念变了之后,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说的就是这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哲学的第三个独门功夫就是不断地告诫我们是无知的。如果从思维的角度看,自以为是和以偏概全可以说是人性最大的弱点和毛病了。我们常说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正是自己,正是自己解不开的种种心结。我们中国有一些老话,就把自以为是叫做井底之蛙,夜郎自大。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还有一个十分精彩的“洞穴比喻”,说的是一群人被限制在一个洞穴里面不能动弹,长时间地背对洞口,只能看见外面阳光从洞口投射到洞壁上的影子。结果这些人以为墙上的影子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了。当这些人走出洞口看到外面的世界,他们反而不能接受阳光下的真实世界。一个人能不能跳出自我中心的陷阱,取决于他是否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我这里要特别鼓吹“无限性”(Infinity)这个观念,因为当我们的心里装进了“无限性”之后,我们会变得虚心一些。世界如此复杂,我们始终也认识不清;人生如此多变,我们始终也把握不住。当我们自以为是无所不知的时候,我们就会犯大错误而浑然不知;当有权者自以为是全知全能的时候,灾难往往就会降临到民众的头上。

  哲学还有的一个独门功夫就是能够充实我们的心灵。人的心灵世界太深太宽,不知哪里是底哪里是边。人的身体需要很容易满足,因为它是具体的实在的;人的心灵渴求则很难得到满足,因为它是虚无的漂浮的。哲学与宗教艺术一样,都是人心所必需的。宗教可以排除生死的恐惧和安排来生的幸福,艺术可以发泄生命的本能和狂放的激情,哲学则可以满足心灵深处的形而上学的渴望。因为心灵的缘故,哲学偏好永恒,偏好应有,偏好理想,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康德的“永久和平”,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只有理想才可以填充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觉得很有奔头。依照当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之一就是要有献身的目标和对象,不然人的生活是没有动力的,是没有着落的。人心偏好宁静。这种宁静当然不是虚空的宁静,而是有了目标的宁静。所谓的“终极关怀”,就是说人心需要一个安顿。如果说宗教用“天国”来抚慰人心,那么哲学要用“本质”来稳定人心。当我们说世界的本质就是不断变化的时候,世界的混乱也能让我们心安理得了。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得多好:“我总以为自己已经抵达了港口,可总是发现自己又被抛回了大海”。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的感觉,我们在商场上的拼拼打打起起伏伏又何尝不是这样的景象。我们的生活永远都在路上,永远都在出发。在路上,哲学可以当作你前行的拐杖,可以当作你攀高的梯子,也可以当作照亮你旅途的光源。

  (本文由欧阳谦专为本刊写作,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西方人本主义哲学专家)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