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武正弯:挥别莱茵式资本主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0日 18:04 经济观察报

  武正弯

  法国人米歇尔·阿尔贝尔在他的专著《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冷战之后,即将出现一场新的意识形态的斗争的前奏,这不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抗,而是新美国式的资本主义(盎格鲁——撒克逊式的资本主义)与莱茵式资本主义的对抗。”

  在竞技场的一边是受到“新保守主义”熏陶的盎格鲁——撒克逊国家(英联邦的各国和美国),另一边是奉行“社会福利市场经济”的莱茵河两岸的国家(除了整个的德语区、还包括荷兰和斯堪地纳维亚国家,以及 “亚洲的德国”——日本)。

  阿尔贝尔从三个方面归纳了新美国模式和莱茵模式的不同点。

  第一,从处理物品和市场关系的角度来看,商品性物品在新美国模式中的地位明显要比莱茵模式更重要。住房、公共交通、医疗卫生、教育这些在莱茵模式中属于公共事务范畴的物品在新美国模式中则完全是商品;

  第二,从处理金融业和工业关系的角度来看,在莱茵模式中,资本主义主要操纵在银行手中,企业和银行互相参股,形成了一种牢固而封闭的工业——金融共同体。而在新美国模式中,资本主义主要掌握在

股票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手中,企业更加注重短期利润最大化;

  第三,从处理企业和雇员关系的角度来看,莱茵模式的企业管理方法是“共同参与决定制”,而新美国模式则采用“股本模式”。在莱茵模式中,雇员是企业决策的参与者,是企业培养出来的财富。在新美国模式中,雇员是企业的一个生产要素,因此企业只雇佣利用价值大的人。

  阿尔贝尔认为,莱茵模式具有无与伦比的工业能力和贸易攻击力,拥有坚挺的货币。莱茵模式国家的社会福利保障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平等。

  的确,正是莱茵模式使得联邦德国在战后30年间从一个一穷二白的战败国跃升为世界一流的经济强国。莱茵模式为联邦德国带来了坚挺的马克、坚挺的工业、坚挺的社会福利制度以及坚挺的中产阶级,最终还使其有资本通过“赎买”的方式完成了统一大业。

  但经济学家都清楚,莱茵模式不仅带来经济繁荣,还让德国染上了高福利、高劳动成本、高国债、高税收、高失业、低投资率、低增长的“德国病”。财政负担不起,只能举债增税,而高税收又打击了投资者的积极性,造成大量资金外流。资本外流又导致国内就业岗位减少,失业率增加。岗位减少意味着税收的减少,失业率的增加又加重了福利负担,政府不得不再增加税收,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当时的德国总理科尔意识到,德国经济衰退的症结在经济体制上,在统一后的八年中,他对福利制度和税收制度进行了改革,推动国有企业私有化以弥补财政上的亏空;然而科尔本人对困难估计不足,采取的措施明显力度不够,福利和税收改革也因多种因素半途而废。最后高失业率和沉重的社会福利保障支出拖垮了科尔政府。接替科尔执掌德国政坛的是社民党人施罗德。

  施罗德意识到,德国缺少的不是创新的能力,而是推动人民去创新的体制。在任期间,他推动了一系列改革法案的出台:《伦敦宣言》确定了以供给导向经济政策为主,需求导向经济思想为辅的改革理论基础;“哈茨法案”彻底改革了劳动力市场,改变了“一生只为一个公司工作”的观念;《2010议程》改革了福利保障体制,重新定义了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接任的默克尔则继续了施罗德未尽的事业,改革莱茵式资本主义。

  施罗德降低了

养老金支出,默克尔废除了政府对养老的补贴。施罗德削减了失业补助和社会救济,默克尔干脆合并了这两项补贴,取消了社会救济。

  莱茵模式真的在这场“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了吗?是否当默克尔起身离去之时也是莱茵模式淡出历史舞台之时?要想回答这两个问题,必须要回到本文开头阐述的三种关系。

  第一, 从处理物品和市场关系的角度来看,在德国改革之后,一些原属于公共事务范畴的物品的商品性质的确有所增加,但并非所有的社会福利制度都在商品化,政府所剔除的只是那些“过度”的保护,“社会福利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组成部分——“福利国家”并没有被否定。

  第二,从处理金融业和工业关系的角度来看,金融市场的实力在莱茵国家中逐渐上升,“管家银行”的传统观念在德国开始销声匿迹了。新美国模式已经渗透到了莱茵国家。与此同时,莱茵模式也在逐步渗透到新美国模式之中,美国的大跨国公司虽然依赖金融市场,但它们并不屈从于金融市场的随意支配,因为资本分散,任何股东都不能拥有足以得到特殊权力的股份。不是股市中的暴富,而是内部的力量——长期的产业战略和技术、贸易革新计划——维持了它们存在。从这一点来看,莱茵模式和新美国模式有互相融合、趋同的态势。

  第三,从处理企业和雇员关系的角度来看,劳动力市场的改革虽然迫使工会在某些方面不得不有所克制,但并没有撼动“共同参与决定制”。放松解雇保护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活动空间,劳资谈判在企业一级进行使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信号及时调整人力资源结构,企业的

竞争力因此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而提高企业竞争力正是摆脱“德国病”的良方。

  可以认为,在德国统一之后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的目的不是要毁掉莱茵模式。恰恰相反,它更像是对莱茵模式的刮骨疗伤,用新美国模式的药医治莱茵模式的顽症,最终还莱茵模式一个健康新鲜的机体。至于这进口药的疗效到底如何,还需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