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李义平:经济发展与人们的幸福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1日 13:23 湖北日报网络版

  李义平

  幸福是一种效用,是一种主观评价。经济发展能够提升人们对幸福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于充足的食品、清洁的用水、便利的交通和通信、多彩的生活、对闲暇的享受等等。总而言之,发展比不发展让人们的幸福感要强一些。

  既然经济发展可以从总体上提高人们对幸福的感觉,那么为什么还有人不满足呢?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第一、经济发展虽然能提升人们对幸福的感觉,但经济发展对幸福的贡献却边际效用递减。即第一个经济发展单位,例如1000万GDP如果带给人们的幸福感觉是10的话,那么,第二个1000万GDP带给人们的幸福感觉是9,第三个1000万GDP带给人们的幸福感觉就会是8……换言之,最初的经济发展带给人们的幸福感较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幸福感反而降低了。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情况呢?一个至为关键的原因是人们会自觉地、自动地调整和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抱负或新的欲望。例如,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能够拥有一台黑白电视机、看到简单的电视节目就会觉得很幸福。然而,现在即使家家都有了彩电、甚至不止一台彩电,人们的幸福感也不会增加多少,人们对电视节目的抱怨反而更多了,期望值更高了。再如,长期的“大锅饭”使改革开放最初的奖金着实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幸福感,然而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奖金带给人们的幸福感已经极大地边际效用递减了。

  人们的欲望或抱负是在不断发展的,有了新的起点就会有新的期望和抱负,期望或抱负与现实情况的差距会降低幸福感。于是人们看到最初的收入增加会迅速地增加幸福感,但随后的收入增加带来的幸福感却并没有同收入同比例的增加、甚至有时反而会降低。

  第二、即使持续发展经济,提高个人收入,也还会产生不幸福的感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人们会有新的抱负,那么持续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幸福水平,能解决这些问题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但并不能完全解决。因为人们的目标不是单一的,除了追求物质财富之外,人们还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社会声誉、社会地位等非物质目标。拥有物质财富不等于拥有社会地位等非物质目标。于是我们看到当物质财富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物质财富对人们的幸福感觉的边际效用递减,人们有时会通过捐献等换取社会对自己的承认,以达到效用最大化。如果这些非物质目标不能得到满足,人们就会感到失望,就会降低幸福感。

  第三、通常对于人们的幸福感影响最大的不是他的绝对收入水平,而是一个人与别人、特别是与身边的熟人、朋友相比的相对收入水平和相对地位。哲学家罗素曾经描述这种倾向:“拿破仑曾羡慕凯撒,凯撒曾羡慕亚历山大。我敢说,亚历山大曾羡慕过未曾存在过的赫克里斯。因而你不能通过成功的方式完全消除羡慕,因为在历史或传说中总会存在一位比你更成功的人士。”这就是说,即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由于提高的幅度不一样,提高幅度较小的人也会感到不公平、不幸福。过去大家都住的是茅草房,现在我虽然住上了瓦房,但你住的却是高楼,我的幸福感可能不但没有提升,反而降低了。

  以上分析的现象通常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容易发生的,通过重新回到大家都住茅草房,都不吃肉的时代去解决这些问题,几乎任何人都不会同意,也不可能。在市场经济下,解决的途径:一是继续发展经济,把

蛋糕做得更大。当社会总体上更富裕的时候,解决问题的空间和回旋余地就大得多了。二是努力实现社会公正,使大家机会均等,各得其所。三是加强
宏观调控
,使收入差距既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又能较为普遍地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四是使人们能够均等享受政府的服务。五是引导人们逐渐适应新体制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标准,这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积极正确的态度。

  稿件来源: 湖北日报网络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