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陈晋:漫论近代早期欧洲三雄之软实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3日 23:30 北京日报

  陈晋

  阅读提示

  -具备了各种软实力的意大利,但恰恰缺少最重要的一环——中央政府有效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因此,大航海时代无所作为而错失了率先成为欧洲大国的历史机遇

  -强大的社会凝聚力,正确的国家发展战略,有效的组织动员能力,目的明确的科技攻关队伍等等,这些因素使葡萄牙在15世纪抢占了远洋航行的先机

  -从繁荣而活跃的思想文化氛围,到国民普遍的高素质,再到生气勃勃的首创精神和创新能力,符合逻辑地构成了荷兰国家从软实力到硬实力的延伸链条,成为17世纪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软实力是一个外来概念,近些年逐渐被国内引用。在去年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增强我们国家软实力的任务。所谓软实力,我的理解,对外是指在国际关系中的政治、文化方面的影响力;对内是指创造、影响、调动和使用经济、军事这些硬实力的能力,其中包括政府的调控能力,国民的文化素质、社会的凝聚程度、精神道德方面的风貌和思想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等等。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常常讨论“礼义”、“仁政”、“王道”、“霸道”等等,便关涉软实力问题。任何国家的综合国力都由硬实力和软实力构成,两者相加要大于其和。

  有了上面这个开场白,再捡拾一下欧洲近代早期三个国家,即被有些人称作近代早期欧洲三雄的意葡荷营造和运用软实力的一些片断,或可更清楚它的功能所在。

  意大利为什么没有抓住地理大发现的历史机遇

  意大利没有能够成为近代欧洲首先发展起来的大国,一直是后世历史学家讨论的话题。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半岛是欧洲的商贸中心。

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米兰的商人将阿拉伯人从亚洲和非洲运来的香料和奢侈品卖往欧洲各国,从中获利十倍以上,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便描绘了意大利当时成熟的商业社会。更重要的是,从14世纪初出现写出《神曲》的政治活动家但丁以后,意大利开启了一个恩格斯说的“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进入了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知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马基雅弗利的政治学和历史学,薄迦丘、彼特拉克的文学,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的绘画和光学,伽利略的天文学和机械学,划破了中世纪欧洲黑暗的精神天空,使意大利成为整个欧洲14到16世纪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与此同时,意大利还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先进的科学知识、航海技术和起关键作用的人才。欧洲航海探险家们关于地球的知识,如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著作《地理学指南》,最早就是在意大利受到关注,然后才传播到其他国家的。1492年代表西班牙王室发现美洲大陆的哥伦布,则是意大利热那亚城邦的一个布商之子。首先指出哥伦布登陆的不是印度而是一块新大陆的亚美利加·维斯普奇,也是一位意大利人,以至后来整个美洲大陆以他的名字“亚美利哥”来命名。

  然而,在欧洲拥有首屈一指的文化软实力,并在科技和经济实力上抢占先机的意大利,却因为在大航海时代无所作为而错失了率先成为欧洲大国的历史机遇。

  究其原因是,要把软实力转变为国家的硬实力,必须要有相应的机制和动力。而当时的意大利还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沉湎于安逸自乐的各个城邦分别由领主们统治着,相互之间频繁地爆发战争。虽然它具备了各种软实力,但恰恰缺少最重要的一环——中央政府有效的组织和动员能力。于是,繁荣的经济实力和文化科技创新能力,虽然推动了社会进步,但却难以凝聚起来转化为一种向外拓展的国家力量。比如,1589年,一个叫齐奥万·马利·博纳尔多的意大利科学家,运用当时欧洲最先进的科学测量手段进行研究,写了一部叫《换算成我们的长度单位的所有领域的大小和距离》的书。他在书里煞有介事地宣布:“地狱和我们的距离是3758.5英里,宽度为2505.5英里,天堂与我们的距离是1799995500英里。”当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家潜心测量天堂和人间距离的时候,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家们早已用当时所能掌握的地理知识和航海技术把地球的模样测出了大概,从而使这两个国家在差不多一个世纪前的1493年,就把地球如西瓜般一切两半作了瓜分(史称“教皇子午线”)。这无疑是意大利留给后世的一个深刻教训。

  葡萄牙为什么能够抢占远洋航行的先机

  和意大利擦肩而过的历史性机遇,被地处欧洲西南角的葡萄牙抓住了,因为它在15世纪抢占了远洋航行的先机。

  根本原因在于葡萄牙是西欧出现的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早在12世纪中叶,葡萄牙就成为了一个独立王国,从而使这块土地上的老百姓第一次有了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和超过欧洲其他民族地区的凝聚力。由于其面积不到10万平方公里,土地贫瘠,资源匮乏,葡萄牙独立后一直在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并且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向了被阿拉伯人控制的南大西洋

  15世纪初,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委派他的第三个儿子担当组织建造和配备船只的任务,这个王子就是后来被历史学家称为“航海家”的亨利亲王。亨利虽然从来没有亲身参加过远航探险,但在他的领导下,葡萄牙人的远洋航行不再是单个商人为博取财富所进行的孤立探险,而是一项国家实施的有规划、有准备和有组织的战略构想。从1434年起,亨利派出的探险队不断驶向南大西洋,到1460年亨利去世的时候,葡萄牙沿西非海岸的航行,已经到达了今天的塞拉利昂。此后,迪亚士在1488年航行到了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498年,达·伽马率领的船队终于抵达印度的卡利卡特港。在庆祝返航的仪式上,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加冕的头衔已经成为“埃塞俄比亚、阿拉伯半岛,波斯和印度的征服、航海和贸易之王。”那一时期的航行,给今天的非洲留下了诸如“黄金海岸”、“象牙海岸”、“谷物海岸”、“奴隶海岸”之类的地名,这些地名明白无误地表明了葡萄牙人冒险航行的目的,就是掠夺非洲的财富,每次航行带回来的货物价值,都是该次远航费用的几十倍,由此更加刺激了他们的掠夺野心。

  葡萄牙的成功给后世的启示是:当海洋注定要成为孕育大国的摇篮时,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正确的航海战略的国家,才会最先把它抢到手里。强大的社会凝聚力,正确的国家发展战略,有效的组织动员能力,目的明确的科技攻关队伍等等,毫无疑问也是一种软实力,甚至说是一种更为关键的软实力。后世的葡萄牙人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待亨利王子对国家的特殊贡献的。1960年,在亨利王子去世500周年时,葡萄牙政府专门建造了一座船型纪念碑,碑的正面写着:“献给亨利和发现海上之路的英雄”。当然,站在殖民地国家的立场上看,其“发现”的另一面是掠夺,“英雄”的另一面或许就是罪恶。

  荷兰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地处西北欧的荷兰原是一片沼泽和湖泊,从12世纪到14世纪才出现人类可以居住的土地,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大。但是,到17世纪,它在亚、非、美三大洲都有殖民地,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上享有独占贸易权,被马克思称为当时世界上的“海上第一强国”。西方历史学家说,“1650年,世界的中心是小小的荷兰”。而荷兰人则自豪地宣称:“上帝创造了世界,但是荷兰人创造了荷兰”。

  那么,荷兰人是怎样创造荷兰的呢?为了生存,荷兰人很早就掌握了开掘运河、用风车作动力抽水防涝和修筑大型堤坝的工程技术,他们建造的用于拦海造田的堤坝,总长度达到1800多公里,由此增加土地面积约70万公顷。在对外贸易中,为了战胜面积和人口比它多几倍的英国、西班牙这样的竞争对手,荷兰人改进造船技术,用风力带动锯木机并采用标准部件,一天就能生产出一条船。正是在各个环节上的精致发明,使荷兰的海运贸易在当时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匹敌,由此被《鲁滨逊飘流记》的作者笛福称为“海上马车夫”。

  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大,日渐富有的市民们开始了政治体制上的创新。起初,他们像购买货物一样,从贵族领主手中买到了城市的自治权。随后,他们宣布废除西班牙国王对荷兰各省的统治权,把国王像一个不称职的经理人那样打发回家。再后来,他们干脆宣布成立荷兰联省共和国。于是,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国家,马克思称之为“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国家”。

  在强敌环伺之中,荷兰为了壮大自己,从17世纪初开始了经济组织的创新。1602年,荷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股份公司——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通过向全社会融资的方式,将分散的财富变成了对外扩张的资本。7年后,荷兰人在阿姆斯特丹又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使荷兰成为当时欧洲最活跃的资本市场。当大量的金银货币以空前的速度循环流通时,荷兰人又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银行——阿姆斯特丹银行。正是这些越来越深入的经济组织创新,保障了荷兰人在对外战争中拥有强大的资金支持。

  荷兰人在生产技术、政治体制和经济组织上为什么有如此旺盛的首创精神和创新能力?根本的原因是它拥有繁荣而活跃的思想文化氛围并由此培养出了当时欧洲精神素质最高的国民。当时的荷兰以其为各色人等提供避难所而闻名。大批商人、银行家和手工业者为躲避战乱移居荷兰,在别的国家受迫害的犹太人和知识分子在这里也受到欢迎。17世纪的荷兰容纳了当时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法国近代哲学始祖笛卡尔24岁移居荷兰,在这里创造了他所有的哲学、物理学、数学和生物学成果。被英国驱逐出境的哲学家约翰·洛克移居荷兰,在这里提出“知识起源于感觉”的卓越命题,并大肆宣传他的君主立宪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主张。而荷兰本土则产生了思想家伊拉斯谟、哲学家斯宾诺莎和国际法奠基人格劳秀斯等。

  在荷兰的独立战争中,西班牙军队曾围困其莱顿城,因遭到英勇抵抗而被迫撤退。国家准备长期免除莱顿人的捐税以示奖励,但莱顿人拒绝了,他们提出的要求是在莱顿建一所学校。1575年,欧洲第一所新教大学——莱顿大学建立。随后,荷兰人创办了5所大学。从1575年到1700年,先后有16557名外国留学生在莱顿大学学习,同时期从这个学校毕业的荷兰学生则达到21528名,而那时的荷兰总人口才150万左右。正是有了这样的国民素质,才使荷兰拥有了被同时代英国人称为“欧洲受教育最好、做最富有生气的工作”的商人、技师、工匠、海员、农民。

  从繁荣而活跃的思想文化氛围,到国民普遍的高素质,再到生气勃勃的首创精神和创新能力,符合逻辑地构成了荷兰国家从软实力到硬实力的延伸链条。正好在这个时候,欧洲经济和政治开始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格局,荷兰的软实力也走出国界,起到了比炮舰和商贸更重要的影响。当时的法国高薪聘请荷兰技师去传技授业,俄罗斯的彼得大帝化名到荷兰留学,大批德国人来荷兰寻找工作,在日本则长时期盛行一门叫“兰学”的西方学问。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的英国甚至邀请荷兰的最高执政官威廉三世前去担任国王。(作者为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党的文献》杂志主编)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