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硬汉萨科齐:我要使法国重新赢得骄傲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2日 17:47  21世纪经济报道

  文/金重远

  一场无惊无险的大选

  5月6日,法国右翼候选人萨科齐在第二轮投票中胜出,一场沸沸扬扬、反复折腾了近半年的法国总统大选终于落下帷幕。

  自从戴高乐在1958年建立起第五共和国,法国便成为一个半总统制、半议会制的国家。总统摆脱了议会的羁绊后,可以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发挥更加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1962年的宪法,总统须经过全民直接选举方可产生,任期为7年(2000年起改为5年),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总统在人民心目中的威望,所以总统的宝座自然也就成为各派政治力量争夺的重点。

  目前法国总统的选举是采取两轮多数制,候选人只有在第一轮中取得50%以上的选票后才能当选,而要做到这一点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在1965年,当戴高乐的声望因结束阿尔及利亚战争而如日中天时,他在第一轮竞选时也只得到43.71%的选票,只有经过第二轮的角逐才得以完胜竞争对手密特朗。因此在本次大选中,无人能在首轮较量中独占鳌头是不足为怪的。

  此次选举,由于希拉克在3月便宣布不再连任,总理若斯潘也表示退出角逐,所以局势一下便明朗了许多。尽管12个参选人之间的竞争仍很激烈,但和以往几届总统选举相比,的确少了类似以往大选中出现的戏剧性场面。

  1981年左翼政治家密特朗上台,由于政绩不佳,他在任期将满时,连任的前景一度相当渺茫。早就跃跃欲试的希拉克从1987年起便大造声势,被普遍看好。而老谋深算的密特朗则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长期不露声色,直到1988年大选前夜,他才语出惊人,表示要竞选连任,并在第二轮角逐中击败希拉克成功连任,这使希拉克大为懊丧。

  到1995年,密特朗由于年事已高,再加疾病缠身,只得退出政坛。他所在的社会党最初准备推出曾任欧盟主席、颇得人心的雅克·德洛尔参加竞选,但后者却倦鸟思归,无意再涉足政坛,于是社会党只得匆匆将另一位领导人若斯潘推上前台。而此时咄咄逼人的右翼也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与希拉克私交甚笃,并承诺不参加1995年总统大选的巴拉迪尔却突然声称不想放弃这样难得的机会,致使右翼各种力量之间发生严重分裂。勉强通过第一轮的希拉克直到第二轮中才以极其微弱的优势击败仓促上阵的若斯潘。希拉克虽然圆了自己的总统梦,但却也实实在在地吓出了一身冷汗。

  在2002年的总统大选中则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戏剧性一幕。在第一轮角逐中,希拉克固然涉险过关,但得票率却低的出奇,仅为19.67%;更令人惊讶的则是,自1997年起即出任总理的社会党人若斯潘竟然只得到16.7%的选票,被淘汰出局。与此同时,一向以种族主义者身份抛头露面的极右分子、国民阵线的首领勒庞则以17.2%的选票位居第二,得以进入第二轮的竞争。这不仅使法国,也使整个欧洲都大吃一惊,勒庞的获胜被人说成是“向欧洲这一游泳池中投入了一块又大又脏的石头”。只有到第二轮选举时,法国人民似乎才清醒过来,把81.56%的选票都投向希拉克,使他得以再次入主爱丽舍宫。

  与以往悬念迭生的选情相比可见,此次大选可说是无惊无险,不过从中仍可以感悟到许多问题。

  左右两翼:共识大于差异

  法国的政治力量一向分为左右两个营垒,其历史可追溯到1789年大革命前召开的制宪会议,当时激进派都就坐于主席台的左边,而温和派则坐在主席台的右边。从此,“左”“右”两种概念便牢牢的扎根于法国的政治文化之中。从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直到19世纪的新山岳派、布朗基派和20世纪的左翼联盟,以及人民阵线都自奉为左翼;而右翼则包括裴扬派、奥尔良派、波拿巴派和国民联盟。两派阵营齐整,旗帜鲜明,均有自己的纲领:右派维护等级制度,推崇温和的变革;左派则宣扬平等,主张激进的改革。在法国历次的革命风暴中,左右两派为了捍卫自己的信念,曾不止一次在街垒交锋,打得头破血流。

  到了今天,左右两翼依然营垒分明:戴高乐派和德斯坦派联手组成右翼,而社会党和共产党则共同构成左翼。法国的普通百姓也仍然受这种左右分野的政治文化熏陶,他们一早便可读到代表右翼观点的《费加罗报》和宣传左翼观点的《解放报》,还时时可以欣赏到左右两派在电视上大打“口水仗”。

  时代不一样了,如今法国的左右翼终于抛弃了暴力斗争的形式,不仅学会了“和平共处”,而且还学会了共同治理一个国家。早在1983年,便有一位政治家指出,左右两派相持不下时,要么寻求对抗,要么尝试“共治”,而法国的宪法是相当灵活的,两派完全可以依法共同治国。不久,这样的时机果真到来了。

  1986年,在国民议会选举中,右翼获胜,而左翼则失去了它在议会中的多数。时任总统的左翼领导人密特朗顿陷困境,被迫在下野和与右翼合作之间做出选择。这位总统明智地选择了后者,任命右翼领导人希拉克出任总理。这样,在法国便首次出现了左翼总统和右翼总理共同治理国家的局面。

  1993年,社会党在国民议会选举中再次受挫。已经学会了与右翼打交道的密特朗此时不再犹豫,立即任命戴高乐派的巴拉迪尔出任总理,使法国再次实现“共治”。

  然而,这种“共治”局面也时常遭遇波折。1995年,踌躇满志的希拉克登上了总统的宝座。为了进一步削弱左翼的势力,他决定乘胜追击,于1997年解散国民议会,提前进行选举。然而,这一次,富有政治斗争经验的希拉克却失算了,法国人民对右翼政府迟迟不能兑现在上台前所作的种种承诺而深感不满,于是把选票纷纷投向左翼,致使右翼受到重挫。于是希拉克只得任命1995年总统大选中的对手若斯潘担任总理。这样,法国也就迎来了第三次左右“共治”,不过这次“共治”的角色却换了,变成右翼的总统和左翼的总理共同挑起治理法国的重任。

  从以上这三次左右“共治”的情况来看,法国的左右翼不仅一改历史上势不两立的态势,而且还能配合默契,共同管理自己的国家。这一方面是出于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表明这两种势力的政治观点、治国理念和价值观都在相互接近,彼此渗透,而绝非相互排斥。

  此次大选,左翼的罗雅尔和右翼的萨科齐都口口声声强调他们代表着不同的价值体系,有着大相径庭的治国方案,将会各自引导法国走上某种崭新的发展道路。他们所以这样唱高调,无非是为了拉选票,要选民们相信,在法国,非“左”即“右”,必须尽快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而不能观望和等待。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尽管左右两翼在大选其间发表了不少声明和纲领,但人们已很难找到它们之间究竟有多少实质性的差别。无论是罗雅尔领导的社会党也好,还是萨科齐代表的人民运动联盟也罢,都主张要尽快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强调要进一步健全社会福利制度,都呼吁要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并都表示继续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选民根本分不清什么是“左”,什么是“右”,干脆把选票投向中间路线的贝鲁,他所领导的民主联盟在第一轮角逐中获得了18.5%的选票,位居第三。为此,罗雅尔和萨科齐都争先恐后向贝鲁示好,希望在第二轮中能从那里挖走一部分选民;罗雅尔甚至故意和贝鲁进行电视辩论,强调她和后者没有什么原则性的区别。

  和西方许多国家一样,法国政党之间的差异正在缩小。在各种竞选过程中,与其说是政党之间的竞争,还不如说是个人魅力之间的较量。在此次大选中,萨科齐以“强人”和“硬汉”的形象出现,发誓要安邦定国;而罗雅尔则大打“美女牌”,声称要尽力维护妇女和儿童的利益。两人在恋爱和婚姻问题上的观点都相当前卫,而且各有千秋,使不少青年人为之倾倒。

  虽然如此,这并不意味这从此法国的左右两翼将消失,相反他们还将继续存在下去,将继续“共存”“共处”。这不仅是由于法国人民十分珍惜这种左右分野的政治文化,还因为这样会维持某种政治上的平衡,有利于法国社会的稳定。

  萨科齐重任在肩

  成立于1958年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明年将满五十周岁,古人曰五十知天命,第五共和国的发展也确实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关头。

  自从戴高乐去世后,从蓬皮杜到希拉克始终打着戴高乐主义的旗帜,在法国的政治生活中属于主流派。而如今原属青年戴派的希拉克已是74岁高龄的老翁,法国人民固然还都十分敬仰戴高乐这位二战中的民族英雄,然而戴高乐主义终究已渐行渐远。法国需要新的领导人,呼唤新的政治理念。法国人民在此次大选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反映出他们普遍希望变革的心情。于是萨科齐和罗雅尔这两位出生于二战后的年轻政治家也就应运而生,前者被称为“小拿破仑”,而后者则被誉为“当代贞德”,这绝非偶然。

  总统产生后还将举行新一届国民议会选举,并将组成新政府。不管新政府如何组成,是独家执掌,还是一个众家参与的联合内阁,都将面临如下同样的难题:

  首先是经济问题。近年来,法国的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处于低迷状态。失业率居高不下,每年都在10%左右,青年的失业率则更高达25%,这引起社会各阶层尤其是青年人的强烈不满。2006年3月,法国政府曾推出“首次雇佣合同法案”,立即引发大规模的抗议,先后爆发300万人的大罢工和100万人的游行示威。最后政府不得不宣布将采取新的财政补贴来刺激企业雇佣青年人,从而使该法案无疾而终,这场风波才最终平息下来。但总理德维尔潘却因此成了替罪羊,威信大挫,失去了再次问鼎总理宝座的机会。

  其次是移民问题。到2002年,移民在法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已由1954年的4.1%上升到7.4%。虽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非熟练工人,工资低下,生活异常艰苦,但也招致一些法国人,尤其是某些种族主义者的仇恨和攻击。“国民阵线”的领导人勒庞便是其中一个代表人物,他历来鼓吹法兰西民主至上,极力诋毁外来移民,甚至扬言要把他们统统赶出去。他的言论在法国民众中颇有市场,在1988年和1995年两次总统选举的首轮角逐中曾获得14.4%和15%的选票;在2002年的总统大选中更出人意料地击败了社会党领导人若斯潘,晋级第二轮较量。在本次大选中,勒庞虽已年届79岁,但仍位居第四。“勒庞现象”非常复杂,30多年来像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一直伴随着法国社会。

  最后是如何对待欧盟的问题。法国是欧盟的创始国之一,一直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法国也迫切需要与欧盟各国展开紧密的合作,以期巩固自身在欧洲、乃至在世界上的地位。然而,近年来随着欧盟不断向东扩展,不少法国人开始反对这一泛欧洲的组织,认为它会损害法国的利益。因此欧盟宪法草案在2005年法国举行的全民公决中未获通过。法国人民的这一强烈反应不仅使法国政府狼狈不堪,也严重影响了欧盟发展的进程。目前欧盟内部分歧严重,美国又极力插手欧盟事务,试图挑起所谓新老欧洲的冲突,法国对欧关系将变得越来越复杂。

  上述问题在此次大选的过程中都曾是讨论、辩论的焦点。左右翼各政党也都提出过解决方案,至于法国新领导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自己的承诺,那就只有拭目以待之了。

  (作者系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教授)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