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沈跃春:利己 利他及悖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7日 12:51 人民网—人民日报

  沈跃春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人的行为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多年来,人们对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囚徒悖论”,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警方抓到了两个共同犯罪的嫌疑人,但由于没有掌握足够的证据,只得把他们隔离囚禁起来,要求他们坦白交待。因为不能互相沟通,面对招供还是不招供,两个囚徒对如何作出于己有利的选择犹豫不定。

  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在其小说《麦琪的礼物》中讲了一对生活穷困潦倒的夫妇的故事。为了能够给对方送上圣诞礼物,妻子将自己一头金发卖掉,为丈夫买了一条表链;谁知丈夫却将自己的怀表卖掉,为妻子买了一套发卡。两人出于爱心的利他主义行为,结果使双方的利益同时受损。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麦琪的悖论”。

  上述两个故事,一个是“利己”导致的悖论,另一个是“利他”导致的悖论。这两个悖论尽管内容不同,但都涉及在“利己”与“利他”的权衡中如何作出自己理性选择的问题。然而,最符合个体理性的行为,却不一定符合集体理性。这说明,在社会生活中,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个体理性可能导致集体非理性。那么,如何处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关系,避免陷入悖论的困境呢?问题不在于否定个体理性,而在于如何建立起一种激励兼容机制,促使个体理性实现,并达到实现集体理性的目标。

  这两个悖论故事,还使人联想到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写的两部重要著作:一部是《国富论》,另一部是《道德情操论》。前者从物质利益出发,论述了利己主义的经济观;后者从同情心出发,论述了利他主义的伦理观。人们通常认为,斯密的这两部著作是同样伟大而又分裂的重要著作,因为它们都揭示了人性中“利己”与“利他”之间的矛盾。如果说《国富论》的出发点是利己主义、《道德情操论》的出发点是利他主义,那么,如何才能圆满地解决经济上利己与道德上利他的矛盾呢?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两个斯密”之谜。

  从“囚徒悖论”、“麦琪的悖论”到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及其悖论,都涉及“利己”与“利他”的矛盾。研究这些悖论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首先,正确地运用假设是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方法。任何理论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科学假设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须来源于社会实践和生活实际。假设不仅具有抽象性,而且具有现实性和辩证性。在科学研究中,应当避免提出虚假的、脱离现实的和以偏概全的假设。

  其次,正确理解和处理“利己”与“利他”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个人行为既有利己的一面,又有利他的一面,不可能是绝对利己主义或利他主义的。如果把“利己”或“利他”的抽象推向极端,要么视利己之心为与生俱来或一成不变的东西,要么把利他之心绝对化或永恒化,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利己悖论”或“利他悖论”,这既不合乎逻辑,也有悖于情理。

  再次,重视经济学悖论对人类理性思维提出的挑战,探讨悖论在经济学理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任何理论都有自身的边界。一个成功的理论,除了在其边界内具有逻辑一致性外,还需要对现实世界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在斯密之后,“经济人”假设受到各方面的批评和质疑,如“利他行为”对“利己行为”的怀疑、“有限理性”对“完全理性”的抨击,以及“满意利益”对“最大利益”的挑战等等。这些批评和质疑,无疑都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

  《人民日报》 (2007-04-13 第15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