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刘尚希:民生不是标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1日 23:03 北京日报

  -刘尚希

  当前,关于民生问题流行着这样的看法:民生就是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故而在媒体上就有了“四大民生问题”、“五大民生问题”或“十大民生问题”之说。按照这种列清单的逻辑,除了前面所列举的以外,还有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社会治安、食品药品安全、土地、住房、道路交通、物价以至于国防等等,没有一个不重要的,都可列为民生问题。再延伸下去,那就无所不包了。很显然,这种理解很容易把民生变为到处贴的标签,想强调什么,就可以说是民生问题。一旦什么问题都演变为民生问题,政策制定就会无所适从,甚至朝令夕改;财政投入的重点可能就会被挤来挤去,今年这个是重点,明年那个是重点,后年的重点又变了样。若是如此,改善民生和保障民生就会落空。因此,应警惕把民生变为到处贴的标签。

  上述列示的那些问题都与民生密切相关,但未能抓住民生问题的本质。在我国的现阶段,民生之所以变为一个“问题”,成为社会各界的热门话题,是因为社会成员在经济上的分层化越来越明显,经济上的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不平等。在现象层面上表现出来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等问题,无一不是指向贫困人口、农民和产业工人的。对于他们而言,主要的资本是体力,主要的(或惟一的)收入是工薪,不言而喻,对于他们来说,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就变成了“问题”,故而有了“上不起学”、“看不起病”等广为存在的社会现象。但对于富裕人群来讲,这些都不是“问题”,因为他们的主要资本不是体力,主要收入也不是工薪,而是股息、红利、租金等资产性收入。在市场经济社会,财产、收入本身就是一种权利,拥有较多财产和收入的人,自然就拥有更大的权利。这种权力是用货币来标识的,从而属于经济权利。这种经济权利的不平等,必然的结果是消费的不平等。从生存的角度来观察,消费的不平等最具有威胁性,营养不良、缺医少药、缺少基本文化就会使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最后就会连惟一的资本——体力都会丧失。仅仅靠出卖体力为生的人是社会的大多数,因经济权利的不平等,他们消费的权利时常都有被剥夺的危险。他们,才是民生问题的真正主体。活下去,并能有尊严地生活,是他们的共同目标。社会有责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目标。否则,社会的公平正义就不复存在。因此,实现基本消费的权利平等化,是民生的要义所在。改善和保障民生,也就是要推进消费权利的平等化,减少财产、收入不平等所带来的消费不平等。

  (作者系

财政部科研所副所长)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