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成键:能源领域的工作够我们做100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31日 13:12 21世纪经济报道

  文/成键

  亚太地区国家对俄罗斯而言,是仅次于欧洲的能源出口前景可观的市场。特别是中国,能源消费增长最快,而资源保障则严重不足。随着俄罗斯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与中国改善和提升关系的战略意义,对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表现出高度的兴趣与支持。目前这种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中国利用俄罗斯西伯利亚和其远东地区的油气资源相联系即是这种观念的重要表现。俄中两国不仅在能源供求上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而且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经济优势,两国良好的政治关系为能源合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合作的基础

  近年来,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导致了能源需求,特别是对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在国内,石油产量增长缓慢,而石油消费增长迅速,从而导致石油进口量连年大幅增长,使中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预计其依赖程度将很快超过50%。巨额的石油进口以及对石油进口依赖程度的快速提高,使中国的石油消费严重地依赖于国际市场。而油气产需失衡已是一个严重影响中国未来战略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油气资源,保证国内供应以及实行进口渠道多元化,遂成为中国解决产需失衡问题的最佳办法。

  目前,中国面临的石油安全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石油消费对外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二是石油运输的安全性脆弱;三是东亚周边国家中几个石油消费国已形成一种竞争关系。中国迫切需要开辟石油进口的新通道。由此,中俄油气合作是中国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

  近年来,尽管中国努力使进口来源多元化,但仍旧严重依赖中东石油。2005年,中国从中东地区进口的原油数量占其原油进口总量的61.1%,这使中东成为中国石油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而中东地区上空却笼罩着动乱和战争的风云。与此同时,中国从非洲进口的石油也在迅猛增长,2005年从非洲进口石油量占其进口总量的30%。而关键是上述两个地区石油进口的运输都必须经过水道狭窄的马六甲海峡——美国全球战略中明确必须控制的世界16大咽喉水道之一,因此“过分依赖”马六甲海峡对中国的国家能源安全必然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在中国海军实力还不足以保卫海上油输路线的前提下,中国不得不减少对波斯湾石油的依赖,以能源进口多元化的手段来保障自己的安全。除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外,中国企业石油库存量过低,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国内正常的石油市场体系均存在严重缺陷,在国际石油定价方面几乎没有发言权。因此,由于上述因素,使得中国石油供应的不安全系数在世界各大国中是比较高的。

  俄罗斯已探明的石油资源大多分布在西西伯利亚地区、远东和东西伯利亚,这三个地区都临近中国,因此中俄之间的石油合作在经济上具有很大的现实性。从中国的地缘安全角度来看,中俄石油合作的意义胜于中国与中东的石油合作。历史上俄罗斯曾经一度是一个对中国构成最大威胁的国家,现在俄罗斯与中国一样,皆为面临巨大外来挑战的大国。对中国而言,“俄罗斯作为北方大邻国,永远是中国国家安全必须考虑的第一要素”。尤其是在中国感到来自东方、东南方向的安全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能否借重俄罗斯的力量以维持在亚太地区对某些国家的均势,对中国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在其西线受到北约东扩的挤压、南缘局势又不稳时,在安全方面亦存在着对中国的需求。从经济上来说,俄罗斯现在仍很困难,同中国发展能源项目将进一步稳定俄罗斯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为它在经济上融入东方打下基础。同时,俄罗斯要依靠外国投资来帮助其保持石油产量的增长,俄罗斯盼望中国为其提供一个稳定的市场及其由能源驱动的经济所急需的资金。

  俄中两国油气供需具有互补性。俄追求出口多元化,以能源外交振兴国力,中国寻求来源多元化,通过保障油气供应安全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俄中两国加强能源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2006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会谈中称,能源合作是俄中关系非常重要的领域之一,有多个合作方向;俄中两国有自然形成的互补性,双方可以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普京在2002年12月出访中国时还曾坦言:“能源领域的工作够我们做100年。”

  油气战略

  中俄两国开展能源合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1994年,俄石油企业向中方提出修建从西伯利亚到中国东北地区石油管线的建议,两国开始磋商在天然气和石油领域的具体合作事宜。俄对此项能源合作愿望迫切,甚至把相关图纸都准备好了,但由于当时国际市场油气价格偏低,国内石油能自给且有部分出口,因此中方兴趣不大。

  1996年以后,中国能源压力越来越大,在中俄能源合作上,中方也越来越主动。当年4月,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华,中俄两国政府签署《中俄关于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协议》,将中国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引进石油和天然气作为双方会谈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中俄双方首次开始以能源为主的大规模经济合作。双方欲以能源合作为龙头推动两国经济发展,夯实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随后,在两国首脑定期会晤机制下建立了能源分委员会,具体负责两国的能源合作事宜。中俄双方在能源合作分委会领导下,开始就铺设从俄通向中国的输油、输气管道问题进行磋商,并签署多项协议,正式确认了中俄原油管道项目。中俄能源合作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近年来,中国从俄罗斯和前苏联国家进口的石油数量稳步增长。

  此外,俄中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也取得较大进展。目前双方已确定了向中国修建两条输气管线的方案,一条经西西伯利亚向中国西部省份供气,另一条从科维克金到中国东北,将来还可能通达朝鲜半岛。

  随着俄对华石油和天然气输出的大幅增长,以及目前已经展现出的广阔的未来合作前景。建设一条连接俄罗斯石油产地和中国消费市场的石油运输管线提上了俄中两国能源合作的日程。

  2001年9月,中国与俄罗斯在圣彼得堡签订了对安加尔斯克-大庆输油管道建设项目进行联合经济技术论证的总协定。按照最初设想,该输油管道建成后,中国不但可以从俄罗斯和中亚进口石油,而且由于这一管道绕过了美国主导的海运线路,即使在海上石油供给瘫痪时中国遭受危害的可能性也会减小。

  然而,就在中俄有关单位紧锣密鼓地进行安-大石油管线的前期准备工作之际,俄罗斯方面却亮起了“黄灯”。2002年俄联邦安全委员会会议,改变了原计划于2003年开始铺设的安加尔斯克-大庆石油管道,并把这条石油管道线路的终点改建在俄远东的太平洋港口纳霍德卡。会议初步决定放弃俄中双方已经签署的安加尔斯克-大庆输油管道协议,改而铺设通向俄罗斯远东的输油管道。

  安-大线节外生枝,直接的原因是日本也以俄罗斯石油为竞争目标。后经过多方论证,俄政府最终确定了从伊尔库茨克州至滨海边疆区纳霍德卡的石油管道运输方案。根据新方案,这条管道将从贝加尔湖以北150公里的地方经过,部分线路紧邻贝阿大铁路,这将大大降低该管道线路的运营成本。

  如果单纯地从经济和建设角度看,安加尔斯克-大庆管线无疑是最佳方案。但是俄政府支持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方案有着更深层次的战略考虑。

  远东石油管线事件折射出俄、中、日能源关系上的复杂性、敏感性。面对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相背离、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冲突的局面,如何善加处置,合理应对,赢得最大利益,对俄罗斯政府的确是一大挑战。表面上看,中、日两国都对俄罗斯的石油资源产生兴趣的确让俄罗斯在这种利益博弈中居于有利地位,但从长期看,俄欲获取最佳利益取决于能否促成一种利益共享或互补性格局的形成。此外,中国是俄罗斯长期的、稳定的能源合作伙伴,更是政治上的战略合作伙伴,频繁更改线路将不仅损害同中国的能源合作,而且将给中俄之间的政治互信带来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

  障碍与机遇同在

  在北约东扩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的背景下,俄中唇齿相依,双方携手合作对维护彼此的战略空间意义非比寻常。但俄中关系异常复杂,如果没有具体的经济利益支撑,那么俄中双边关系难以巩固,其稳定性和持久性也会令人怀疑。近年来,俄中双边贸易有所增强,不过彼此投资幅度很小,贸易总量也不大。因此,俄中双方应加强双边贸易,互增投资,加深彼此的依赖性,为俄中关系的发展奠定坚实可靠的物质经济基础。俄中油气合作是最佳途径之一。因此,中俄远东输油管道项目对两国而言,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合同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是衡量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否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的一个重要标尺。

  随着美国主导的国际反恐战争持续展开,世界大国关系和国际秩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全球能源关键地区,大国力量配置正在打破旧的平衡,向新的平衡格局过渡。美英绕开联合国打响了

伊拉克战争,对
二战
结束以来所形成的国际关系体系构成了严峻挑战,美国对伊拉克石油的控制更是存在着确立美国“石油政治单极世界”的危险。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的调控能力被削弱。而且,美国一旦获得中东石油的支配权就将获得对俄罗斯和中国经济施压的强有力杠杆。因此,俄中两国在能源领域展开合作具有十分紧迫的必要性。两国能源合作的潜力巨大,两国经济领域巨大的互补性决定了两国可以找到互利性合作的途径和方式,两国能源合作的互利性将会进一步拓展两国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为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从经济上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当然,中俄能源合作当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俄方将双方合作视为长期规划项目,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合作来建设东西伯利亚油气统一供给系统,从而带动整个远东经济的发展;而中方却视双方合作为亟待解决的短期工作项目,要解决本国的能源危机和石油进口渠道多样化问题。中国关注的是俄罗斯从上游到下游整个的石油产业链,但普京政府对于石油产业的规划是“控制上游,开放下游”,同时俄罗斯还存在中央与地方在利益划分上的一些矛盾,以及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在石油合作方面,俄罗斯一直是中国除中东地区外非常重要的关注重心,而俄罗斯的关注重心则将欧洲国家放在第一位,美国放在第二位。

  俄罗斯国内一些政治精英对于中国的发展一直抱有非常矛盾的心态。此外,作为儒教大国和以经济发展为基本国策的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信奉“远亲不如近邻”的信条,坚持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周边国家发展和改善关系;而俄罗斯 “远交近攻”曾在其外交战略中占据主导地位。尽管俄罗斯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但依然对中国保持着警惕的心理,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差异。

  总之,中俄两国都将发展国民经济作为政府的首要任务,又同时面临着经济全球化、能源安全、环境污染和恐怖主义的共同挑战,两国政府继承和全面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意愿是毋庸置疑的,但合作的前提应当符合双方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牺牲其中一方的利益所建立起来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不平等的,这种关系也不可能持久。因此,摆在两国政府面前的一大要务就是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两国间新的战略合作基础与机制,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鉴于中俄之间政热经冷的现状,开拓两国之间经济合作的新模式是一件异常紧迫,同时也非常艰巨的任务。发展中俄在能源特别是油气方面的合作不仅是新形势下两国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也必将对于21世纪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巩固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地缘与能源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