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大运河的兴盛导致了对航海的轻视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9日 10:19 北京日报

  葛剑雄

  中国运河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的邗沟,而中国航海的历史开始得更早。但在此后,运河航运与航海却经历了不同的命运。运河的开凿前后相继,一些重要的运河长盛不衰,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成为明清时期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手段。航海则大多限于沿岸和近海,一般不超出东亚的范围,而且不时为禁令所限,甚至严格到“片板不得下海”,清初一度实行的“迁海”政策竟在从辽东至广东的沿海制造了数十里的无人区。正因为如此,有人就以为,大运河的兴盛导致了中国古代对航海的轻视,运河阻碍了迈向海洋的步伐。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在元代以前,并不存在运河与海运相互矛盾或竞争的局面

  首先,连接北京和杭州的南北大运河并不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隋炀帝时开凿的运河是以洛阳为起点的东北和东南两条。直到元朝建都大都(今北京),才修浚利用一部分隋唐以来原有运河和某些天然河道,又在今山东临清、济宁之间先后开挖了济州河、会通河,在北京、通县间开凿了通惠河,从而形成了一条自今北京起直达杭州的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流域的南北大运河。所以在元代以前,即使是在江南和北京之间,或中国东部沿海地带的南北向运输,都不存在运河与海运相互矛盾或竞争的局面。

  -元代以后,海运的兴盛恰恰是导致运河彻底衰落的主要因素之一,认为运河的存在妨碍了海运无疑是本末倒置其次,即使在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形成和运行后,它的主要功能也是保证朝廷的漕运,即由江南向首都北京地区和中央政府的储备系统运送粮食。其他物资和人员的来往,只能在每年的漕运完成后,或者在保证漕运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所以即使在运河畅通的情况下,也不能满足南北间运输的全部要求,沿海的航运也能并行不悖。而且由于运河往往受到黄河决口泛滥的影响,从元代开始,就一直有人建议以海运取代运河漕运,并且不时在进行试验。但主要的困难还是无机械动力的木船在安全和准时两点上缺乏保障,满足不了漕运的需要。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由山东境内的今河道出海,运河堤被冲毁,汶水被黄河水挟带东流,这一段运河水道枯竭。而此时海运却因航海技术的进步和新式轮船的引进而日益兴盛,承担了部分南粮北运。清政府又改漕为折,即将一部分北运南粮的定额改为按粮价折征现金,政府在北京收购粮食。至此,通过运河输送的粮食已只是原来的一小部分。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将漕粮全部改折,停止漕运。明、清以来延续了数百年的由官方实施的南粮北运就此告终,运河失去了它的主要功能,地方政府也不再投入人力物力加以维持,其中自黄河北至临清一段很快淤为平陆。可见海运的兴盛恰恰是导致运河彻底衰落的主要因素之一,认为运河的存在妨碍了海运无疑是本末倒置。

  -其实,影响中国古代航海发达的主要原因还是中国本身的自然、人文地理条件,也与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

  中国历代的疆域主要是在大陆,由于海岸线集中在东部和东南部,向西、向北无法接近海岸,所以疆域越广,多数地方离海岸线越远。中国虽然有18000公里的海岸线,有的朝代的海岸线更长。但由于从商、周到唐、宋,发达地区还是集中在黄河流域,其他地区的海岸线所起的作用不是很大。

  中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面积与地中海的面积相近,但地中海是一个封闭的内海,风暴较少,几乎不受潮汐的影响,而中国这些海都是太平洋的边缘,每年都有台风产生的灾害,风暴、潮汐往往成灾。地中海周边的距离不远,中间还有不少岛屿,航行的风险不大,而从中国海岸出发,一旦偏离航线就难达彼岸,遭遇意外往往难以生还。更重要的是,地中海沿岸古代文明交相辉映,埃及、巴比伦、亚述、腓尼基、希腊、

罗马等文明先后兴替,几乎遍及亚、欧、非三大洲的地中海沿岸。而在中国的海外,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中南半岛等早已受到华夏文明的影响,形成与中国同质的文明,却长期落后于中国大陆,所以这些地区的人可以不畏艰险、不避风涛来中国学习,但中国人却不认为有向他们学习的必要。

  在国内还有大片土地可以开发,农业生产依然有发展余地,国内的资源能够满足国家和国民的基本需求的条件下,中国不可能形成外向的、富有冒险精神的、向海外发展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风尚。由于不了解外界的实际,直到晚清,“天朝无数不有,无需仰赖外人”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难以动摇。

  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对海洋的重要性主要着眼于“鱼盐之利”,而不是航海,更不是远航。经济的重心是在“天下之中”,在大陆的腹地或中心,而滨海地区与深山一样,被看成是文明的边缘,是贫困落后地区,再往外就是“天涯海角”,或“天尽头”了。当运河沿岸成为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区域,形成扬州、临清、王家营、清江浦这些名城巨镇时,苏北和山东的海滨的确还冷清寥落,土广人稀,但两者是没有什么因果关系的。(作者为

复旦大学地理历史研究中心教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