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正文
 

刘戒骄: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考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31日 18:45 《新青年·权衡》杂志

  文/刘戒骄

  (内文导读)鉴于石油对于现代经济的重要性,几乎每一个国家都高度重视石油安全;虽然石油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仅占1/4,但是它对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不应被低估。从战略的角度看,中国应该开辟俄罗斯、东亚运输通道,实现油气进口渠道多样化;应该提高天然气的结构地位,降低对石油的依赖,同时要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增强安全保障程度。

  石油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量,也是现代生活质量的关键决定因素,现代社会最有战略意义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国防能力都高度依赖石油。世界石油储量的减少和长距离运输的增加,不仅使美国为争夺中亚、欧亚、以及从大西洋到中国海地区的能源运输控制权采取更强硬的政策,而且将使东亚国家之间为争夺石油、天然气资源而展开更激烈的竞争,石油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将更脆弱。能否从战略视角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石油供求各方的多边合作,加大石油生产、传输、储备设施的投资,开辟多元化的进口来源和运输通道,提高石油供给的安全程度,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战略问题。

  中国面临的新挑战:对进口石油依赖的迅速增长

  目前,亚洲构成世界石油需求的1/4,但供给只占世界的1/10。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的石油、天然气都高度依赖石油进口。东亚包括中国和印度,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将迅速增长。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OECD国家的1/5。(名词解释:OECD即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是由30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旨在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战,并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目前石油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仅占1/4,但其对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不应被低估。原因在于,第一,我国交通运输业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石油是满足迅速增长的交通运输和其他一些产业惟一可用的能源。第二,由于金融、生态、技术方面的限制,水电、核电和新能源的份额有限。潜在的石油生产和需求之间的缺口是中国石油安全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曾经是石油净进口国,国内石油需求高度依赖进口,政府依靠加快国内石油、勘探开发成功解决了当时面临的石油短缺问题,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曾经一度成为石油净出口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GDP年均增长9.89%,原油消费年均增加6%,而同期国内原油生产增长速度仅为1.67%,石油需求年均增长远高于国内石油供给增长。尽管中国石油生产增长缓慢,但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仍有很大潜力。中国总的石油天然气储量达1100亿吨,其中天然气为53万亿立方米。中国500多个含油气盆地只有150个得到评价,陆地只有28%的石油资源和6%的天然气被探明,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部、西部含油气盆地勘探程度低。与许多国家相比,中国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仍处于起步阶段,80%的海洋石油资源等待进一步勘探。

  从目前的态势看,未来十几年间,中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进口量和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越来越大。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中国的石油进口基本呈现连年加速增长的态势,2004和2005年进口量分别为1.2亿吨和1.3亿吨(9.5亿桶),均超过亿吨大关。一些国外机构预测,中国石油日消费量将从2003年的539万桶增加到2025年的1090万桶,中国可能取代美国,成为中东和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到2020年,中国净进口石油将超过800万桶,进口数量将超过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石油进口的总和(约为760万桶),相当于沙特阿拉伯目前的年产量。到2030年,中国日均进口石油将达980万桶,相当于美国2000年的石油净进口量。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要求稳定和充足的能源供给。如何处理本土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能源结构和进口能源多样化、能源储备和有效利用之间的关系,在全球市场寻求可靠、安全的进口来源,是中国必须面对的一大挑战。

  开辟俄罗斯、中亚运输通道,实现油气进口渠道的多元化

  石油安全概念首次提出是197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1990年代以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没有给予石油安全以足够的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一系列国际事件特别是“9·11”事件以后,很多国家开始重新评估石油供给安全,采取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寻求石油替代品、促进公共运输、建立短期紧急储备和制订应急反应计划在内的措施来减少供给中断和价格波动的影响。

  石油安全问题植根于世界石油储量的不平衡。世界石油储量的3/4和天然气储量的30%位于中东,中东石油占世界石油供给的比重将从2000年的31%提高到2020年的63%,这不仅使OPEC将比以往更有能力操纵石油价格,而且使石油运输成为影响石油安全的更重要因素。同处在东北亚地区的日本和韩国,在保持地区石油市场稳定方面虽与我国有共同利益,但在获取石油资源方面也存在竞争。

  我国必须十分重视油气安全供给问题,在扩大利用中东、东南亚石油的同时,高度重视开辟俄罗斯、中亚运输通道,实现石油、天然气进口渠道的多元化。我国和这些地区的所有国家都保持着良好的政治关系,具有利用中东、中亚和俄罗斯石油资源的地缘优势和政治优势。中东石油出口国都是以“油气立国”的国家,对这些国家而言,石油的供应安全与消费国的需求安全几乎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中东虽然一直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势力范围,但它们对中国这个具有巨大潜力的石油消费市场怀有极大的兴趣,大部分国家希望同我国开展更紧密的合作,希望在能源领域与我国发展长期稳定的合作。

  俄罗斯和中亚石油资源丰富,拥有可开采石油90亿吨、天然气50万亿立方米。俄罗斯作为一个非欧佩克产油大国,近年来对全球油价的稳定作用日益增强,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位居世界第二。目前,俄罗斯石油工业已经度过结构重组和私有化的困难时期,石油产量和出口量稳步、持续增长,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油气资源的要求十分迫切。2002年,俄罗斯取代沙特阿拉伯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但占俄罗斯石油出口份额90%的欧洲石油消费增长趋缓,俄罗斯急需在东亚寻求稳定的石油市场。中亚和俄罗斯不仅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而且具有特殊的地理优势,是目前我国惟一不经海运就可以确保石油供应来源的地区,对于我国规避进口石油风险、提高能源安全水平颇具潜在意义。

  中东、中亚、俄罗斯这三大世界石油天然气基地能够满足世界能源需求。当中东动乱或马六甲海峡及印尼海域受到封锁时,会对中东石油供给带来重大冲击,使中国面临石油供给中断的危险。经由陆地运输的中亚石油有利于中国摆脱过度依赖中东石油和俄罗斯石油的格局。中国应该对伊朗、伊拉克石油给予高度重视。如果中亚石油没有达到期望的最低产量,中亚石油管线可以延伸到伊朗、伊拉克,从而建立将中东石油运输到中国的陆地通道,减弱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通过建造中亚输油管线以及中东到中亚的石油管线,中国可能从陆地通道取得中东石油。这条运输通道对中国乃至东亚石油供给具有多方面的战略意义。通过这条国际管线的建设,不仅能够提高中国在亚洲能源供给中的地位,促进日本、韩国在中国国内管线的投资,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带发展炼油业提供条件,而且中国石油供给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将得到加强。当前,应该把新疆与中亚和俄罗斯的油气资源一并考虑,以加强我国西部油气东运战略的经济合理性和实现的基础。从这个视角看,加强与中亚国家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稳定地获得中亚和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是我国能源战略和能源结构调整中必须重点考虑的一个战略问题。

  提高天然气的结构地位,减轻对石油的依赖

  国际上,天然气的发展方兴未艾,天然气在世界能源结构与电源结构中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天然气在发电领域可以替代煤,运输领域可以替代石油,是环境最友好的矿石燃料,日本、韩国都在大幅度增加液化天然气消费。天然气的利用不仅有很好的环境效果,建立在天然气基础上的能源技术,也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能源效率最高的技术。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采取了重视石油忽略天然气的做法,天然气与原油产量比保持在0.16:1的水平,远低于主要石油生产国1:1的水平。目前,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仅为4%,远低于24%的世界平均水平和13%的亚洲平均水平。

  随着中国石油消费的日益扩大和环保的迫切需要,天然气在中国能源结构优质化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加快天然气的发展成为优化能源结构、保障优质能源供给和能源安全的突破口。天然气开发不仅需要比石油开采更复杂的技术,更密集的资本投资,而且需要营造有效需求的市场环境。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具备了大规模消费天然气的经济条件和市场需求。今后几年中国的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完全可以增加到10%左右,接近目前亚洲的平均水平。政府应当采取措施解决我国的天然气产业基础网络设施薄弱的问题,通过国家投入和政策支持,为天然气产业创造一个供给与需求同步快速成长的市场环境,促进天然气气田开发、液化天然气终端设施建设和天然气传输和分销网络铺设。

  世界天然气资源利用的趋势是以发电为主。天然气发电具有效率高、节约用水、占地节省、造价低、建设周期短和环境代价低等多方面的优势。建设天然气电站,有助于为天然气产业创造一个供给与需求同步快速成长的市场环境,拉动天然气的开发,使中国天然气产业呈现持续高速增长态势。国家应该考虑在电力紧缺、天然气来源有保障的地区建立天然气电站,把天然气发电作为我国能源优质化的重要举措。西气东输的终端——江苏、浙江、上海和利用陕西天然气的北京市以及引进液化天然气的广东、福建等地区,可以率先建造天然气电站。同时,在国产天然气和进口天然气管道经过的大、中城市建立调峰电站,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用小型燃气机组利用零散放空的天然气。

  考虑石油进口迅速增长以及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我国应将天然气进口放到一个战略高度来考虑。亚洲包括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孟加拉、马来西亚有可观的天然气来源,其中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可以成为中国液化天然气进口的主要来源。但是,从地理位置看,俄罗斯和中亚的天然气更具有长期价值。俄罗斯和中亚的天然气能否与液化天然气竞争,主要取决于区域性运输设施建设。

  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增强安全保障程度

  我国既是世界石油生产大国,也是世界石油进口大国。战略

石油储备对于我国应对进口石油中断和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在出现石油供应中断(例如因中东等地发生局部战争、马六甲海峡或印度尼西亚等油轮航线经过地区发生动荡时),战略石油储备可以确保油品稳定供应,减少短期石油供给中断的影响。自1951年以来,中东石油供给多次中断。到2010年中国进口石油的80%可能来自中东,中东局势和拥挤的马六甲海峡都可能对中国取得中东石油带来不利影响。其次,战略石油储备有利于稳定国内石油价格。近年来,国际石油价格波动频率加快,波动幅度加大,提高应对国际石油价格突然上涨的能力成为石油安全中日趋重要的问题。第三,战略石油储备可以削弱石油禁运的影响,减少可能出现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压力。第四,战略石油储备可以提高我国对国际石油市场及石油出口国的影响力,扩大政府采取政策的回旋空间。

  目前,我国的国家石油储备仅有少量的

成品油储备,现有石油储备主要是石油、石化企业的生产性周转储备,主要集中在油田和炼油厂,原油进出口码头和重要原油中转站的储备能力相对不足,以原油储备为主的石油战略储备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国家几乎没有实际意义上的石油战略储备,进口一旦中断就会造成国内石油供给严重短缺。当务之急是建立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参加的石油储备系统,加快战略石油储备设施建设,合理分担投资和成本,争取尽早形成相当于60天或更长期净进口量的石油战略储备。在国际市场油价低稳、原油充裕时,多利用国外石油资源,以维护国家和企业的战略利益。同时,国家还应有计划有选择地实行地下自然储备方法,即对一些大油井有意识地进行封存,不到紧急事件出现时不得开井。

  刘戒骄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