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经济学人--陶冬 > 正文
 

陶冬:监管民间集资 治标更要治本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8日 17:38 财经时报

  治标更要治本

  银行们服务于国企,追逐大型企业,但是对最活跃的中小企业却不热衷,本土的风险基金仍不成熟,垃圾债券则闻所未闻。银行给中小企业一块贫瘠的园区,为民间集资提供了温床。民间集资不规范,隐藏着重大风险,政府需要监管、引导和控制,同时反省其行政式信贷管理模式

  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在如火如荼般地展开;民间乱集资,也在如火如荼般地扩散。一时间笔者看不清楚,中国的金融风险是在上升还是在下降。

  从山西到浙江,从经济发达地区到相对落后地区,民间乱集资个案呈上升之势,种类繁多、花样百出。许多集资金额以亿元计算,个别更涉及数十万民众。笔者的观感是:乱!而且局部地区有失控的危险。

  四大国有银行,占全国银行业务的七成,为国家命脉,加强管理、促进改革,无疑是必须的,但是目前看不出倒闭风险或挤提危机。民间集资规模相对比较小,但是运作手法多不规范,政府监管的途径和手段严重不足,一旦出事毫无保障,甚至可能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

  民间集资活动抬头,有其经济背景。首先,2004年春开始的宏观调控来得十分突然,信贷被一刀切式地断流。2005年开始银行在放贷上逐步趋于宽松,但是中小企业、中小

开发商却依然求贷无门。民间集资其实是以行政手段管理信贷、政策上歧视中小企业这个大环境下的产物,是金融生物链中弱者求生存的折射。

  其次,

中国经济中游资泛滥。民众手上积压了大量资金,银行利息低下,实际利率接近负值。民间资金在投资无门的情况下,寻求另类回报亦属正常。再者,与上一轮集资上工业项目不同,近来集资中相当一部分进入
证券
、期货市场。这和近来股市、商品市场火爆有关,也与相关法规、监管不健全有关。

  民间集资,目前基本处在无人管状态。政府早就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在浙江、山西等地开展试点,希望将地下钱庄拉回地上,纳入监管体系。但是试点所覆盖的范围有限,也跟不上民间集资的变化和新需求,地方的监管能力、调控手段明显不足。

  民间集资规模多大,相信政府也说不清楚。民间和“非法”的双重身份,使得这部分经济行为介乎明与暗之间,所有人都可以感受到,但是没有人能够说明白。中央财经大学李建军教授去年底对地下金融的调查报告,可能是目前调查最充分、数据最翔实的文献。该报告估计目前地下信贷规模约8000亿元,不过这项调查对地下金融的定义偏窄,且不包涵最新一轮民间集资潮。

  为什么在政府重调金融安全的今天,民间集资会大行其道?这与当前主流金融业出现的断层分不开。银行们服务于国企,追逐大型企业,忙于开拓按揭贷款和消费金融产品,但是对中国经济中最活跃的中小企业却并不热衷,对于新兴起的一些投资概念也不敏感,本土的风险基金仍不成熟,垃圾债券则闻所未闻。

  银行给中小企业一块贫瘠的园区,而此却为民间集资提供了温床。宏观调控更成了中小企业信贷的催命索。无论多少利率,就是不贷。民间集资、地下金融变成了信贷世界贱民们唯一的希望。

  民间集资不规范,其中隐藏着重大风险,政府需要监管、引导和控制,对于部分严重违法行为必须打击。不过政府必须反省自己的角色以及政策实施的方式。

  一方面民间资金过剩,利息偏低;另一方面许多有商业价值的项目却无论多高利息也无法从银行得到贷款。行政管理式的宏观调控,是不自然、反市场的。在不得已之时可以一用,但不可将其长期化,因为它在扭曲市场、错配资源、制造隐含风险。

  只要国家政策模式、银行贷款模式不改变,体制之外的资金交易便难以禁绝。民间集资必须管起来,不过治标的同时也要治本。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07,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