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学者随笔 > 正文
 

刘军红:贸易摩擦也有时空前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4日 14:55 东方早报

  文 刘军红

  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总额和对美贸易顺差总额双双超过1000亿美元,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国内外都开始担心中美贸易摩擦再起,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强。

  谈到与美国的贸易摩擦,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其经典案例———“日美贸易摩擦”,政策咨询者们也会惯性地到日本那里寻找经验。但显然,这种惯性忽略了一个条件———凡事需考虑其时空前提。

  1984年,美国贸易收支和经常收支赤字双双超过1000亿美元,至今升势不减。而1991年日本贸易顺差首超1000亿美元,翌年经常收支顺差再超1000亿美元。日美贸易、经常收支的反向变动,成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日美贸易摩擦和“日元升值综合征”的基本动因。

  所谓“日元升值综合征”,是指1971年以后日美政府的贸易、

汇率和金融政策所引发的不规则的日元升值趋势,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经济、政治问题,同时也是日元国际化政策的前因。可以说,日元国际化政策的目标之一,就是使日本经济增强日元升值抵抗力,并使升值有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自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制瓦解后,日美贸易动向成为日元美元汇率变化的重要因素。而此前20年,日本制造业的生产率上升率和生产规模的扩张率均已超过美国,这被认为是美国遏制日本的发端。

  但实际上,对美国而言,单纯的日本经济增长对“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并不能构成威胁。关键在于这种增长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合流,冲击了“美国治下的和平体制”。如,1971年美国的国际收支首次转为赤字,纽约股市大调整,而此前,欧洲、中东抢购黄金,大搞“脱美元化”,引发世界性“黄金荒”。同时,苏联突然闯入世界粮食市场,又引起世界性粮食供应紧张。在此背景下,日本优先发展“重大厚长”型工业,引发世界资源价格骤涨,环境恶化。

  而在问题的更深层次上,还存在着日美对外资产关系的逆转。即在日美贸易收支逆转下,1983年美国对外资产余额锐减40%,1985年陡然出现1119亿美元的纯债务,战后首次转变为纯债务国,1986年成为世界最大纯债务国。与此同时,日本于1984年实现对外纯债权倍增,1985年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1986年成为世界第一纯债权国。日美对外纯资产关系的逆转,反映了日美经济结构的相对变化,更被美国看成日本资本市场相对闭锁的结果。

  在美国看来,战后,日本对外资实行严格管制,资本输出增加的同时,资本输入难以扩大。1983年后,随着日本企业资金剩余,日本民间对外证券投资大量经过“欧洲日元市场”,涌入美国证券市场,成为日美对外资产关系逆转的要因之一。同时,美国资本的主要输出地拉丁美洲出现债务危机,致使美国对外资本输出锐减,而其国内投资形态又发生了变化,证券投资流入增加,银行对外融资减少,资本对外影响力下降。日美资本输出结构的变化,正是美国利用贸易、汇率政策敲打日本,席卷其金融市场的根本动因。

  从当时美国的全球战略看,美国将对日贸易、汇兑制裁纳入了全面捍卫美国主导体制的轨道,堪称“帝国反击战”的一部分。如将对前苏联禁运、控制中东,封锁伊朗,与搞黄金美元脱钩相结合,以“石油、美元、战争三位一体”战略,迫使日本等分担国际货币体制成本。

  相比之下,

中国经济增速虽高,但在资本输出上并未对美国构成现实威胁,特别是中国的
外汇储备
的大部分回流到美国国债市场,成为后者长短期利率逆转的主要条件。同时,中国产品的低廉价格反过来又维护了美国整体的物价平缓,使其金融当局得以专心使用利率手段,抑制不动产泡沫,而不必过度担心紧缩金融导致经济下滑。从这个意义上看,中美爆发大规模的贸易摩擦并不符合美国的现实利益。

  对中国而言,利用贸易顺差超过千亿美元条件,主动调整贸易结构、深化汇兑制度改革,增强汇率弹性,强化国民经济对汇率波动的抵抗力,使货币升值转化为经济稳定增长的有利因素,更有利于维护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学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