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学者随笔 > 正文
 

许知远:被激活的历史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5日 17:35 21世纪经济报道

  许知远专栏

  1634年,法国人让·尼克雷从法属殖民地魁北克出发,到五大湖地区去解决那里的部落冲突,冲突正在威胁殖民地的经济支柱——毛皮贸易。这位时年36岁的著名的探险家还受命,在可能的情况下,航向到“西洋”。土著居民把他带到了密歇根湖,他深信,对岸就是中国。为了给中国人好印象,他穿上了绣有花卉和彩鸟的锦缎。

  密歇根湖比他想象的更容易渡过,尼克雷发现的是威斯康星州的格林湾,他的中国打扮也并非毫无作用,印第安人以为他是天神降临,答应再不阻挠皮毛生意。300年后,富兰克林·罗斯福说他是“在威斯康星州及西北建立文明的男女中的第一位”。这像是一个微缩型的哥伦布的故事,他想寻找印度,却找到了美洲,一直到死时,他还把那些土著居民称作“印度人(印弟安人)”。

  我是在加拿大汉学家卜正民(Timothy Brook)的著作《纵乐的困惑》读到尼克雷的这个引人入胜的插曲的。而之前,我一直在阅读《万历十五年》。尽管这本书在20年前就有盛名,我在十年前买到的封面全蓝色的那个版本,却仅仅翻开过几页。在我智力成熟期时,黄仁宇的观点与王小波的论调,都被过度谈论,使我下意识、愚蠢地保持了距离。

  阅读黄仁宇的原因简单,我被当下的中国深感兴趣,更迷惘不已。我总是抱怨我的同代人,或是比我更年长的一代知识分子,错失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研究题材。中国社会的丰富性,所进行的波澜壮阔的社会实验,理应造就伟大的知识分子。我经常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那一代人拉出来作比。冷战开始了、美国成为了世界最强大的力量、苏联的幻像破灭了,第三世界觉醒了,技术革命出现了,流行文化兴起了,大公司主宰了社会了,种种新力量的觉醒,层层令人不解的现实,产生了大卫·里斯曼、C·W·米尔斯,丹尼尔·贝尔,加尔布雷斯……而现在中国,那么多不同的思想、模式不也正在这里交锋吗,全球历史上最惊人的人口变迁正在这里发生。

  比起大部分的转型社会,历史因素可能在中国社会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一位叫威廉·J·W·雅纳的研究者干脆将一本中国著作命名为《历史的暴政》。那些国际关系学者、经济学家,在兴致盎然地解释、预测中国时,经常不得要领,他们的分析框架中缺乏对中国的历史因素影响的考虑。在回忆录里,黄仁宇对于当时美国主流、规范化的中国研究愤愤不平,很大原因是他们过分依赖理论框架,而对现实世界视而不见,而这种现实也必须追溯到它更久远的源头,并且放在一个更为宽阔的参照系中。

  于是,为了理解“国民党为何丢失中国”,黄仁宇阅读了明史,系统地分析了近代资本主义的成长。当然,他多少高估了自己的“大历史观”的独特性,同代的法国历史学家早已做出了更为严谨的贡献,年鉴学派们正试图将历史研究分为三个层次,而他们专注于最深层的、缓慢而持久的变化。

  从那个一心憧憬中国的法国冒险家到年鉴学派,我的闲话实在扯得太远了。但这也表明了我即将开始的旅程。通过一系列书籍和人物,我试图了解现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自从20世纪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一心“向前看”的国家,似乎一切昔日的东西都是有害的,它妨碍我们摆脱自己的落后状态。当时间来到21世纪时,拥有漫长历史的中国人却对自己过去一无所知。探询历史绝不仅是试图寻找历史发展规律,为未来求取指导,更重要的是,历史研究可能为今天的生活赋予意义。身份认同的危机不正在今日中国显得迫在眉睫吗,我们创造了经济奇迹,变成了世界工厂,塑造了最庞大的中产阶级,却不知道“做一个中国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恐惧自己在浩如烟海的书籍和历史脉络中迷失,所以将着眼点主要放在中国社会与外部世界的相互关系,从15世纪形成的、日益紧密的全球网络,如何作用于中国,中国人与来自其他世界的人们,是如何展开迟缓的相互了解。当然,我在智力生活上朝三暮四的态度可能随时打破这种连续性,但我那漫无目的的言说仍不会跳脱中国这个主题。

  如果你对尼克雷在1634年的装束和想法意外的话,肯定是忘记了历史中的这样一个时刻,整个世界都对中国着迷不已,相信她是世界最文明、富饶和值得尊敬的国家。她的人民是世界上最聪明、灵巧、勇敢的人民——这种看法在两百年后的殖民主义时代则又被彻底颠覆过来。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不同文明彼此间的渗透性也令人着迷,尼克雷是如何找到他的中国商品。全世界自从17世纪以来就为中国的丝绸着迷,它和茶叶、瓷器一样让人上瘾,我猜一个17世纪的欧洲人见到它们的感受,就像1980年代的普通中国人有了第一台电脑。一位叫波特洛在当时写道:“从中国输出的丝绸数量几乎超出人们的想象。每年有一千英担丝绸从这里输到葡属印度群岛,输出到菲律宾。它们装满了15艘大船。输往日本的丝绸不计其数……”

  我会有意从一些新角度来阐明观点。是什么导致了明朝的崩溃,它拥有百万军队,而北方的满族入侵部队不会超过十五万人?大清帝国在19世纪中叶仍占据着世界1/3的GDP,却为何在西方的挑战面前束手无策?这种问题必然拥有复杂的答案,而且永远相互争论不清。但一些意外和重要的因素却经常被忽视掉。如果不是全球白银的供应量在17世纪时骤然减少,或许明朝不会覆灭得那么快,在一个所有税收都以白银结算的经济体制中,拉丁美洲白银产量的减少,将使中国百姓的压力陡然增加,而且这一事件可能也与西班牙的衰落不无相关,这个海上的帝国与由盛转衰几乎明朝的覆灭同时发生。在解释19世纪的清朝中国时,这一点不能忽略:正是人口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倍增,才使得整个帝国的压力剧增。生存环境的紧张感可能比外来者的到来更加令人不安。同样,你也可以说,通货膨胀可能与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一样,在击败国民党的统治时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这一系列文章的开始显然也是落入了俗套。像大多数西方历史学家一样,我将明末视作近代中国的开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从此后发生了戏剧化的逆转。这个国家刻意让自己与世隔绝,在很多方面,她仍保持着领先。但可笑的是,它的崩溃在很大程度缘于它所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这些因素是如此的新鲜,人们不知道如何应对。

  我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受益于一位叫克拉潘的历史学家在1910年对工业革命的说法,他说:“即使工业革命的历史是一个被‘榨干的桔子’,里面还会剩下数量惊人的桔汁。”中国与世界相互作用的历史在很大程度还是尚未被好好食用的桔子,它营养丰富地足以滋养整个历史学的研究。

  让我们从白银说起,明代的生活画卷已在我们眼前展开,白银正在成为这个社会的核心力量,它神秘而难以理解。

  [作者是《生活》杂志联合出版人,近期著作《醒来——中国的110年变革》(中信出版社出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