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学者随笔 > 正文
 

回望义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6日 16:55 经济观察报

  樊树志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新华社上海分社拍摄的“走进古村落”记录片,其中有一集,就是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的郑宅村。一般人以为它其貌不扬,而且闻所未闻,其实它是历史上声名远扬的浦江“义门郑氏”的遗迹。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儒家伦理的影响,累世同居的大家族屡见不鲜,被引为社会楷模,“义门”二字,便是对他们的褒奖。“义门”到处都有,但至今依然能够一睹其风采的,也只有浦江义门郑氏了。

  浦江义门郑氏,在《宋史》、《元史》、《明史》中,以“孝义”或“孝友”的名义为他们列传,历经三朝传颂不息。这一事情本身,就非同小可。它至少表明,虽然经过多次改朝换代,但人们对于义门郑氏的推崇之情始终不变。

   “五四”以来,打着“反封建”、“反礼教”的旗号,把“义门”视为“封建糟粕”,予以全盘否定,是有失公允的,也是不符合历史主义的。1970年代,美国学者达尔达斯(John. W. Dardess)发表论文《义门郑氏:元及明初的社会组织与新儒学》;1980年代,日本学者檀上宽对义门郑氏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写出了系列论文(《义门郑氏和元末社会》、《元明交替的理念和现实——义门郑氏》等);而后中国学者也开始关注义门郑氏的历史价值。可见闪光的东西是不可能长期被埋没的,也不是喊一两句口号就可以否定的。

  义门郑氏出于河南荥阳,初迁于徽州歙县,再迁于遂安、浦江。到浦江以后,世代笃行孝义,累世同居不分财,被世人推崇备至。《宋史》称它“以肃穆治家,九世不异爨”;《元史》称它“家庭中凛如公府”;《明史》称它“累世同居凡三百年”。元代的名人余阙,以浙东廉访使的身份,为它题写“东浙第一家”匾额;明代的建文帝为他题写“孝义家”匾额。历代表彰的焦点就是一句话:以肃穆治家的孝义之门。元末战乱,农民起义军多次进入浦江县,都互相告诫不得侵犯“义门郑氏”,并派兵保护郑氏府第,护送外出逃难的郑氏家人返回。这些现象看起来似乎有点不合常理:造反大军要推翻朝廷,却对朝廷表彰的“义门”充满敬意。这是为什么?简单的说,义门郑氏以他们的善行义举赢得了乡邻的尊崇,被视为民众的楷模。在这点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义门郑氏赢得人们的尊敬,原因也许很多,关键的一条是,它有一部以孝义为宗旨的家训——《郑氏规范》。

  《郑氏规范》是郑氏的家族法规,它规定了家族中人的生活起居、生产经营、冠婚丧祭各个方面的行为规范,不仅维系大家族内部的和谐相处,而且维系大家族与乡邻的和谐相处。明朝初年,退休的高级官僚、著名文人宋濂,出于对他的同乡郑氏家族的推崇,为《郑氏规范》写了一篇序言,说这部家训如果能够推广,必然对于“厚人伦”、“美教化”有所裨益。名士宋濂的推荐,使得《郑氏规范》身价百倍,广为流传。现在我们可以在《学海类编》、《金华丛书》、《丛书集成》、《续修四库全书》中,见到它的身影,宋濂功不可没。

  这部家训,对于郑氏家族各个管理部门的负责人,都有严格的职责与要求。例如:负责总治一家大小事务的“家长”——必须“以诚待下,一言不可妄发,一行不可妄为”;“临事之际,务察察而明,毋昧昧而昏”。负责协助家长行事的“典事”——必须“刚正公明、才堪治家,为众人表率”;“每夜须了诸事,方许就寝”。负责纠正一家是非的“监视”——必须“端严公明,可以服众”。负责掌管缴纳赋税与增加田产的“掌门户”——必须“老成有知虑”。这些岗位并非终身制,如果不称职,可以选择贤能者来代替他。许多岗位都有任期限制,或二年一轮,或一年一轮,或半年一轮。一方面,使更多的族人参与家族管理,提高家族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以定期轮换的方式,保证治家过程的公正性。

  《郑氏规范》权威的合法性,来自祠堂祭祀等活动,来自对祖先的敬畏、祠堂的威慑,以及血缘的凝聚力。在家长带领下的祭祀仪式,在击鼓二十四声后,听取这样的教诲:

  ——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

  ——毋徇私以妨大义,毋怠惰以荒厥事,毋纵奢以干天刑;

  ——毋用妇言以间和气,毋为横非以扰门庭。

  每天清晨,众人在有序堂,听取未成年子弟朗诵“男训”、“女训”。“男训”强调的是,居家要讲究孝悌,处事要讲究仁恕,不得“恃己之势以自强,克人之财以自富”。“女训”强调的是,对待公婆要孝顺,对待丈夫要恭敬,对待弟妹要温和,对待子孙要慈爱,不得“摇鼓是非,纵意徇私”。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郑氏家族在当地担负起和睦乡邻、稳定社会的职责。富甲一方的郑氏,拥有大量田产,但决不以强凌弱。佃户欠租不收利息,不擅自提高地租,不为私利而妨碍乡邻灌溉。不仅如此,他们还在乡邻间扶贫济困。例如:每当青黄不接之际,每月给予贫穷农户六斗谷子,直至秋收。又如:设立义冢,鳏寡孤独者死亡,出资予以埋葬;设立药市一所,乡邻患病,免费施药医治。再如:桥坍路坏,郑氏出资修治;每年六月至八月的酷暑时节,在通衢大道旁设立“汤茗”一二处,为路人解渴歇乏。

  这种仁义精神,这种乐善好施的作风,是郑氏家族几百年始终坚持不懈的传统,在乡里传为美谈。郑氏之所以成为“义门”,果然名不虚传。

  义门郑氏按照他们的家训——《郑氏规范》来治理家族,规范家族成员的言行,并且世代相传,在乡里间形成良好的睦邻氛围,成为人们敬仰的对象。因此,几百年来,迭经多次战乱,义门郑氏仍在浦江县保存下来,至今还可以见到它的历史遗迹,以及依然活跃在当今社会的郑氏后裔,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

  今日去浦江县旅游的人们,在瞻仰斑驳的郑宅遗址时,发思古之幽情,是否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