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宪容评《联想局》:反思企业走过的历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0日 10:47 CENET | ||||||||
易宪容 中国经济改革走过了二十多年的路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批优秀的企业涌现了出来。应该说,也因为
《联想局》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希望用中国人的概念体系、中国式的智慧与思想来寻找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轨迹,希望用这种理论框架来为中国的企业史的写作确立行业标准。不管他人对该书的评论如何,不管作者的这种设定有多少意义,但是《联想局》的出版,也说明了作者已经成功地在向自己设定的目标走。 作者以“局”来统摄联想企业创立与发展的历程,并一以贯之中国式的智慧,来为中国的本土企业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道。这本身就是一种有创意的事情。正如作者所说的,“局”本身就是中国式的智慧,但是对于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来说,并不了解“局”的实质,有些对“局”一知半解,又往往陷入到“诡道”和“智巧”中不能自拔。同时,中国企业之局,大多全神贯注于布局、对局和结局阶段,而很少有企业真正关注局后和局外。真正关心局外和局后的,是那些有资格成为领军人物的企业家,他们关心局后是为把企业做成一个长久性企业;关心局外是为企业建立社会责任感。由此作者引申出经常之道,不仅仅是从理性上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终还是要回到信仰上来。对企业的这样一种反思、这样的一种信念、这样的一种理论框架,并用这种理论框架来分析联想的成长与发展之历程,应该是十分独特的,也是对中国企业史写作的一种创新。 《联想局》一书就是以这样的理论框架来对联想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的一个个场景进行描写,一个个人物进行介绍,一个个事件加以梳理,把联想近二十年的成长历程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组织成一幅联想近二十年来的场景图。正如作者所说的,真正的商业史应该是以对史料的梳理、分析和研究最终自然形成结论,写商业史应该是“以史实带观点”。作者力图这样做,但是实际上,他同样不知不觉地还是在以自己的识见去理解联想企业是如何发展的。 按照《联想局》的界定,“局”就是一种博弈,就是一种限定条件下的过程与时空变化的谋略。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也就是约束条件下的个人行为最大化。因为,无论是企业的产生、成长与发展,都离不开它所受的约束条件。一家企业的成功就在于它能够对自己所受的约束条件看得比同行更清楚些,能够在这些约束条件下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而一家不成功的企业则不能够做到这一点。 如果用经济学路径相依的理论来理解,更容易把企业的成功与失败分析得清楚明白。因为,每一家企业都是在它既定的条件下产生、成长与发展起来的。而企业的每一步不仅是放弃了一些可能的替代机会,而且前一个选择所决定的路径往往限定了下一个选择的可能路径。从事一个选择的同时已经排除了其他的选择,也构成了其后的限制选择条件。如果能够透过特定时序中的行为选择,受限于过去所设定的条件,又同时构成其后选择的限制条件的分析,那么就能够指出路径相依的不同模式,以及在不同的路径相依事件中,究竟是何种因果机制关连了事件序列,而使过去的决定影响了现在的选择。这样,也就很容易把每一家企业的发展路向清清楚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其实,《联想局》作者的思想中也蕴含着这样的理念,只不过用了不同的概念体系,读者看起来则不易理解了。如果作者在这些方面能够与现代经济学理论相融洽,同一思想、同一内容,读者理解起来会更容易一些。每一本书都是写给读者看的,写作时不仅力求文字美,还应力求让个人的创意融合到民众现有的知识架构中,这样个人创意也就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了。而这一点也就决定了企业史是如何来梳理、分析与研究的了。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