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学者随笔 > 经济学人--巴曙松 > 正文
 

拯救日本-泡沫崩溃后的银行危机与华尔街行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7日 16:43 CENET

    书评

  巴曙松 研究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吉莲.泰特著,《拯救日本-泡沫崩溃后的银行危机与华尔街行动》,吴谦立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8月版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阅读英国金融时报驻东京的记者吉莲.泰特著《拯救日本-泡沫崩溃后的银行危机与华尔街行动》,并不是一个可以轻松下来的休闲活动。作为一名财经记者,吉莲.泰特的叙述在理论上并不晦涩,文字也还算活泼,中文翻译中出现的一些错误也基本可以容忍。让我们不能轻松下来的,是这本书的主题--银行重组,让熟悉中国银行界的读者不能不产生切肤之痛,许多段落,如果把文章中的主人公更换成一位中国银行家的名字,原来关于日本银行界的叙述几乎可以不用作大的调整就可以基本适用于中国。

  这是一本关于日本金融界进行艰难而痛苦的“创造性破坏”的饶有趣味的读本,作者选取一度是世界上的第九大银行的日本长期信用银行作为分析的焦点,详细描述了日本长期信用银行从兴起到倒闭、进而在国际金融家的推动之下建立全新的新生银行的过程。在当前中国正在积极推进国有银行改革、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的重组的当下,身处其境的读者往往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特别是一些正在积极引入外资的金融机构,在谈判与重组中可能遭遇到的经营理念、文化、社会乃至政治的冲突,以我有限的了解,基本上可以说说是如出一辙。因此,我更愿意把这本数作为正在进行中的中国金融改革的对照读本。

  《拯救日本》一书以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的兴衰起落为主题,内容安排上则是围绕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的。

  第一部分介绍的是日本长期信用银行及其最后一任总裁大野木克信的故事,从特定的角度浓缩了战后日本的经济制度。大野木克信在投身日本银行业时所具有的使命感,以及他和其他日本金融家在海外机构工作时的心态,对于我这样曾经在中国银行的海外机构工作过的人员,真可以说是感同身受;面对整个金融体系的低效率、对于银行坏帐问题的拖延和回避现实矛盾的官僚机构,大野木克信的无奈和无辜也完全是可以为读者所深深理解的。2002年9月大野木克信被宣判有罪时,他的辩解无疑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如果他是一个罪犯,由于整个日本银行界过去10年来一直想逃避问题,那么日本政府以及日本银行界里几乎所有人也都是罪犯。这样深刻的反思,似乎还没有在中国金融界展开,尽管我们已经为银行的低效率支付了巨大的重组成本。

  第二个部分则是围绕美国的金融重组专家蒂姆.柯林斯展开。柯林斯在1999年组织了一个外国投资财团收购了日本长期信用银行,并且积极把利润导向的华尔街哲学引入日本。毫无疑问,在日本这样相对封闭、受到政府严格管制、强调关系的银行主导性融资的环境中,引入利润导向的、强调市场约束和市场规则,对于参与的各方都不是轻松的经历。作者甚至把华尔街资本进入日本金融业类比于当年美国的炮舰带来的冲击。从书中,可能看到许多熟悉的故事:官僚体系对华尔街市场和国际规则的陌生和抵触、政治力量的参与和角力、对参与引入外资人员的关于卖国和阴谋论的指责。在中国股市、中国银行业的重组中,我们一度也可以听到类似的指责。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更可以作为试图介入亚洲银行业的外资的参考,特别是对应对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政治关系,显然是有良多教益的。

  第三个部分的中心人物是八城政基,作为在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灰烬之上建立新生银行的直接操刀者,他受命把截然不同的华尔街和日本商业银行进行融合,着手建立一个全新的日本式的商业银行。如果我再介绍说,八城政基目前正担任正在重组中的中国建设银行的独立董事,我想读者可能会有更浓厚的阅读兴趣,也会对中国建设银行目前正在进行的重组有更多的期待。

  整本书的内容安排也体现出一定的匠心。第一部分介绍了传统的日本银行业的经营模式,第二部分强调的则是纯粹的华尔街经营风格,在传统的日本风格和纯粹的华尔街风格都在日本银行业的重组中碰壁之后,日本银行业重组的现实道路就被选定了:由八城政基这样既具有华尔街经验、同时又了解日本传统的金融家来进行整合,在日本市场上寻求实施华尔街基本理念的现实路径。

  可以说,《拯救日本》既是一本关于日本长期信用银行和新生银行发展的故事,也是日本金融界三个有代表性的金融家的个人小传,还是对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金融体系演变的一个特定角度的透视。撇开对于银行家个人和日本银行业的兴衰起落的沧桑感叹,一个传统的、强调关系、强调银行贷款的金融体系,如果要转向强调利润、强调市场、强调资本市场活力等金融体系,其间引发的冲突与折中、希望与失望、保守与激进、封闭与开放的起伏互动,往往是主导银行家个人、单个的金融机构兴衰的大背景、大视野。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揭示的不仅仅是日本的问题,而是包括亚洲在内的几乎所有新兴市场都面临的共同问题。

  放眼亚洲新兴市场,几乎所有的金融市场也在不同程度地介入到这个深刻的金融结构的转型过程中,所以我们几乎可以看到日本长期信用银行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演出类似的连续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韩国,新桥集团就以类似的方式参与了韩国银行业的重组,目前新桥经历艰苦的磨难,开始入主深圳发展银行,成为中国银行业实施现代化重组的代表性一步,其间的操刀者,据了解也是对中国文化与华尔街文化都有良好理解的银行家。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利益主题的冲突与妥协过程,如果能够披露,我想其精彩程度绝不亚于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的重组。只不过因为信息披露不够等原因,我们目前还暂时不能获得相关的详细信息而已。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把这些类似的案例进行对照分析,一定是一个绕有趣味的金融研究主题。

  2005年4月,我有机会到台湾参加学术研讨会,在台湾大学对面的诚品书店,我看到了《拯救日本》这本书的英文版。在第二天的研讨会上谈及中国大陆和台湾省的金融重组时,我多次向与会的台湾代表推荐这本书,特别是面对过度拥挤的台湾银行业来说,市场化的重组已经势在必行,拖延只会带来更大的成本和更长期、更深层的代价。

  信息披露的不透明同样是亚洲银行业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因此作者以记者身份获得的大量第一手的信息写就的《拯救日本》就显得尤其有了解内幕方面的独特价值。作者强调:“尽管日本充满了象日本银行前常务董事本间忠实先生自杀这样的故事,但可能因为日本喜欢在外部世界面前展示一种清新的面孔,这些故事都被捂得严严实实。这些悲剧不单纯地只是日本金融故事的脚注;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因为日本的经济问题远远不只是停留在纯粹的经济方面,还深深地植根于文化、政治以及社会问题,这些悲剧实际上是整个故事的核心部分。”作者在后记中这段有些悲天悯人的结论,使得我原谅了她在全书中的难以掩饰的优越感和对于日本金融精英层的嘲讽。实际上,作者自己也应当很清楚,这些日本金融精英实际上也是日本经济界的一时之选,同时拥有日本国内和国内的金融市场的丰富的阅历,也有振兴日本金融的强烈使命感,但是在整个经济金融结构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这些日本金融精英的命运无疑地带有注定的悲剧色彩。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巴曙松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