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记费孝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5日 22:33 新浪财经 | |||||||||
剩下最后两章,关于这位九十多岁耄耋老人的一生,即将完结,然而他所带给我的,却足够我思索未来的每一个起步。 读他的文章,最大的感触是,平易近人。他也常谦称,那些一篇篇写于忙碌行程中的调查报告,没有一般学术著作的严谨和应有的格式,但是他洞悉问题的眼光和提出的解决方案,往往一针见血,对于地方的实质助益很大。想起老师说过的,现在许多人虽然毕业自名
而我想,最基本的许是个人的心态。当一个人总是汲汲营营地想写出所谓的“成名作”,可说因为出发点的刻意,导致以后的发展也矫揉造作。于是,一篇几十页、洋洋洒洒的学术论文,有许多的模型、主义和架构图表,却没有实质的内容与问题。这样的情况,有点像是五四时期的“问题与主义”的论争。但除去这些形而上学的文字论战,我仍觉得来自于基础调查,特别是攸关改善民众的基本政策,是不可或缺的。 任何理论的形成,也必来自于一定数量的事实调查为基础而展开。并且透过广泛的类型化的调查群,再放入时间的脉络中,许多有意义的演进与发展,就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契机,富于预言性的观点,也就有了强有力的后盾,而不是把人民当成政策的白老鼠。学术是为了人民而服务,然而出发点却不是为了一个人的功成名就,因此学术和政治有了分别,并且有了更加长远宏大的愿景和目标。 所以一个人的作品,的确容易透出其所以安身立命的生命气质。而这是做许多事,最基本所应该确立的态度吧!淡泊的生活,宁静的心波,温柔敦厚的中国人情传统,深入民间的走访,动荡不安的大时代背景等等,形成在严谨的西方学术训练外,中国人特有的士人气质,并不期然地成为推动一生在学术上孜孜不倦的动力和本色。 而历史所给予一个人的评断,尚待他一生所有的努力,否则任何片面的认识,都是不公平而可笑的。我想,未来他仍将给予我们许多启示,和需要继续思索走下去的课题。 (原文刊载于2005年1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