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学者随笔 > 正文
 

为文集正名:揭密刘晓庆文集 出版始末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6日 17:11 《财经时报》

  文集是无辜的,“刘晓庆出文集就是冒犯了公众”,这一从出版领域发生的争论已经波及到作家、社会人士,进而形成新旧观念的交锋

  本报记者 吴小曼

  “出文集是值得尊敬的事。”

  “文集是对成果的肯定,出文集也是一种身份象征。”

  文革前,作家出文集已经 “约定俗成”,那就是文化地位的象征。而“文革”后,“出文集”就成了市场和个人需要的结合,“文集”的神圣性被消解,其正当性自然遭到了质疑。从最初的苏童、余华出文集,因为出道才几年,到现在的“80后作家文集”,韩寒等少年作家文集,进而到刘晓庆文集,经济学人文集,文集完全被娱乐化,就如同我们身处的娱乐时代,什么东西都可以去掉严肃性,这是一些作家的担忧,而对于年轻的读者来说,新奇的东西都可以接受,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尽管如此,当中国电影出版社在2005年的图书定货会上挂出《刘晓庆文集》的海报时,还是遭至了多方攻击,这种首先由作家的发难直接影响到社会群体,并波及到出版社正视作品品质和出版价值讨论,一度迫使中国电影出版社为刘晓庆文集改名,但最后还是蹒跚面世。这几天已经摆放在了西单图书大厦的书架上,不过却不如预想的火爆。专家们认为“刘晓庆文集”是冒犯了公众,因此由“刘晓庆文集”已经延伸到“文集”的社会形象和利益讨论,并形成新旧观念的激烈交锋,从而影响到我们日常的阅读价值取向。

  刘晓庆文集的法理性

  记者就刘晓庆出文集的法理性采访了一些法律界的人士,他们认为出“文集”并没有严格的规定,也没有明确的资格认定,不过是多年下来约定俗成的东西,“刘晓庆文集”因此不涉及法律问题,完全是其个人的取舍。而老作家却极力反对,他们认为文集既然是一个人文化地位的象征,其他人就不能随便使用“文集”二字,而且文集多指一个人的文学创作成果,刘晓庆不过是一个艺人,她的作品都是由他人代笔,怎么能说是她的文集呢?从版权来看,就是侵犯“文集”二字的版权。作家白烨也表示,刘晓庆出书本身并没什么,但让他不满的是“文集”这两个字。他说:“钱钟书把作品集结成书时,只敢取书名为《钱钟书作品集》。‘文集’是对作家成就的肯定,怎么可以这样随意宣传?与真正作家的严谨比起来,真是构成了巨大的反差。‘文集’二字用在这里,是对文学的侮辱。”

  刘晓庆文集一度改名

  “刘晓庆文集”舆论一出时,电影出版社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惊慌。社长何志云还说,既然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没有明文规定什么人的作品集可以使用“文集”二字,至于出版界和文化界,以及个人对“文集”内涵的界定应该是不尽相同的。他说:“既有大家谦虚不愿意称自己作品为‘文集’的,也有年轻人认为只要代表了自己创作的成就的就能叫‘文集’。”从这个角度看,他认为刘晓庆出版“文集”无可厚非。

  可到了2月底,他们就放出风声,说“刘晓庆文集”将改名。至于改名的原因,他们解释说,决不是受到某些个别作家批评的结果。

  而据内部人士透露,“刘晓庆文集”改名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广大读者的反弹,因为刘晓庆是公众人物,她出文集不像一个普通公民,因为公众人物有一种典范性,而文集的目的是要消费给广大支持她的观众,而这些观众的年龄层都偏大,他们受传统的阅读习惯影响:认为文集一定代表了某种文化价值或者创作成果。而刘晓庆文集不过是她演艺生活的记录,构不成经典性,就无法用“文集”命名。那么如果以“文集”命名就会失去大量读者。至于年轻的读者,他们不关心“文集”的实质,也不关心用什么方式命名,他们把一切都泛娱乐化,也就不会去关注刘晓庆的过去,而更喜欢去追逐当前的青春偶像。出版社权衡左右,最后放弃了“文集”命名。

  3月份,网上关于“文集”讨论更加激烈,基本上形成“可以接受”和“不接受”两种观念,出版社考虑到商业效益,还是使用了“文集”二字,但是保留了每本书的名字,这样使“文集”不再突出,又可以实现“新瓶装旧醋”的目的。

  可据从西单图书大厦这两天的销售情况来看,成绩并不乐观,记者就此采访了该书总编辑李梦学先生。他说具体的销售情况他不太清楚,因为有专人发行,他只是做前期的策划、编辑工作。

  “文集”的深层含义

  为何“文集”能引发如此大的风波?不仅“刘晓庆文集”、“韩寒文集”、甚至更早的余华文集,都遭到了攻击。据一些评论家透露,这更多的是涉及到利益、身份、权力等问题。“文集”不仅仅是文字的总集,它从文革初就代表了一种文化地位,在当前的生活中,它也涉及到职称、出国、文坛地位等许多现实问题,因此才会遭到如此强烈的反响。“如果一个人并没有什么成果,偏要把他授予某种博士头衔,这是不是一种腐败。”有评论家直言不讳地说。他进而列举了自费出诗集,自费出学术集等现象。“如果从个人和出版社来说,都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可这些人并不是拿这些东西留作个人纪念,而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用去升迁或者评定职称,这就对其他人造成了不合理和不公平,因此,出版社在认真判断一本书有无出版价值时,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实这也是在防止一种学术、文化上的腐败。”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严查苏丹红食品
房贷利率上调
F1新赛季 围棋春兰杯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购房贷款提前还贷指南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图
《新浪之道》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