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学者随笔 > 正文
 

文集观念交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6日 16:54 《财经时报》

  张颐武(北大中文系教授、文学批评家)

  出版文集应该谨慎

  文集只是一个指代,它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神圣,因为很多文集并不是经典作品,从这一点来说,刘晓庆出文集无可厚非。但作为出版社,还是应该谨慎对待,要斟酌、把
握,因为公众人物本来就容易引发争议,如果做不好两者之间的平衡,就会遭到各种议论。但我个人认为公众还是应该宽容一点,也不要大惊小怪,因为现在的文化已经变得越来越宽容,那么对公众人物也该宽容一些。所以只要出版社协调好,在公众的承受力和认知度上找到一个中间点,就不会引起如此激烈的反应。如果平衡不好,就会出现反弹,冒犯公众,其文集的商业利益也自然会受到影响。

  虹影(作家)

  刘晓庆出文集欠妥

  我赞成白烨先生的观点,出文集当然是指一些卓有成就的作家出。刘晓庆可以出书,也可以出一套书,但叫文集欠妥。

  吴晨骏(作家)

  这不过是商业行为

  我认为出版社出版刘晓庆文集是很正常的事情。它不过是一种商业行为,我们大可不必去计较有无出文集的资格。至于其作品有没有艺术价值,那不是出版社能决定得了的,而需由读者自己去判断。

  但从我个人来看,我肯定是不会去阅读这类作品的,而且她的读者群也与我的读者不是一个系统,所以我不想去评价她出文集的正当性。

  郭力家(时代文艺出版社社长助理、诗人)

  文集并不能提高作品的品位

  刘晓庆把几本书放在一起就成了文集,其实这也可以叫文丛、作品集,名字的意义并不大,而大家反复讨论“文集”,还是受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念影响,认为“文集”代表一种成就,而现在出版社把很多书包装成“文集”,也并没有提高它本身的品位,这不过是一种市场行为。

  很多作家认为这是有伤自尊或者是对文化的不尊重,或者认为公众人物出文集使“文集”的价值受损,都是从一种狭隘的、严肃的文学价值去考虑。因为相比文革前,现在的出版种类已相当多,所以,出版题材也不像以前那样严格。在计划出版时代,只有少部分人可以出文集,其象征感给人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以至这一观念还影响到今天的读者,而现在的出版基本受市场左右,出版文集已经成了个人、出版社、市场选择的结果。所以才有大量的自费诗集、学术集、文集出现。这对出版社来说,当然是减轻了投资压力,因此它有出版空间。

  但这些都与“文集”本身的关系不大,因为文集是无辜的,文集隐形的人文价值就在哪里,它不会因为一些自费或者炒作出版的作品泛滥就失去了它本来的价值。

   

  周百义(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

  出版《刘晓庆文集》是一个败笔

  我认为,“文集”有两个概念,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作者的短篇文章汇成一个集子;另一个概念是指将一个作者两本以上的书用文集形式推出。单就出版的角度来看,我还是认为出版《刘晓庆文集》是一个败笔,因为刘晓庆本人是在表演方面有所成就,她的书都是围绕她的演艺生涯展开的,严格来说这个书应该属于时尚类书,而文集应该是需要一定文化积淀的出版物。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严查苏丹红食品
房贷利率上调
F1新赛季 围棋春兰杯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购房贷款提前还贷指南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图
《新浪之道》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