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冬:董建华对港有两大贡献 新特首萧规曹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1日 10:21 新浪财经 | |||||||||
陶冬/文 董建华宣布辞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一职。从三月二日起,媒体便沸沸扬扬地报道,但香港股市并没有象某些媒体预计的那样暴涨。相反在董辞职曝光后的三个交易日中,恒生指数跌了两天近400点。市场关心更多的是资金外流、息口见涨。可以说董建华去职的新闻价值很大,但隐含的政策变动却未必很大。
香港从来奉行的都是“小政府”,香港的兴衰取决于私人企业和市民大众的智慧、变通和拼博。过去如此,今后相信也是如此。董建华上台伊始雄心勃勃,希望搞出一个政府主导的经济转型,而这恰恰是他的悲剧的开始。香港的经济结构、联系汇率决定着政府的活动空间有限。政府在基础设施及与内地合作上可以有所作为,但是经济转型最终要靠香港的企业和市民。 政策变动未必大 制约香港政府的最大束缚是结构性财政赤字。由于经济复苏和楼市回暖,相信今年港府可以录得上百亿财政盈余,但这可能是今后五年最好的财政数字。随着经济转弱,财政赤字很可能重临。港府现在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搞扩张性财政政策,大规模刺激经济、创造就业。同时香港奉行联系汇率,其货币环境和资金流动性取决于美国联邦储备局和外部资金流入/流出,政府并无控制。随着美国利率水平“正常化”,相信香港资金流动性的黄金时期已成为过去。没有财政、货币政策的左右手,相信无论谁做下一任特首,政策空间都是有限的。新特首可以向北京要更多的政策优惠,只不过这些优惠已经陆续来港。 财赤很可能重临 董建华的管治能力不强,其班底的公关水平更是惨不忍赌。不过平心而论,他在经济政策上的失误,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多。可以说在董建华执政的前六年,港人挣扎在通缩、失业、负资产的水深火热之中。但是这是港英政府在90年代上半叶制造资产泡沬和经济转型不力的直接后果。亚洲金融危机触发了一场痛苦的结构性调整,相信任何人当特首都无法改变这一过程。董的唯一经济政策失误,是在错误的时间以错误的方式推出“八万五”房屋供应计划。增加房屋供应抑制经济泡沫化本没有错,但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已经爆发后推出却是失算。政策推出早期的一意孤行和后期的不作交代,加剧了楼市调整的幅度,给经济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董生对港两大贡献 董建华至少在两个经济政策上对香港经济有重大贡献。第一是九八年毅然决定反击金融大鳄,捍卫香港联系汇率。这个决策需要绝对的勇气,没有当年的反击,香港今日也许更象印度尼西亚。第二是与内地经济合作。董建华在第二任明显加强了与内地经贸合作的力度,并将谈判由技术官僚主导升级为政府首脑主导。“自由行”、CEPA、港珠澳大桥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与内地经济融合,为香港经济注入了活力,但更多更大的好处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显现。董建华在这个领域是植树人,但是他的功劳却很少被乘凉人认可。 新的特首应该会为香港政坛带来新鲜空气,政府管治能力和公关技巧方面可能在短期有较明显的改善。但是笔者认为,新特首在财政及货币政策上并无太大的活动空间,而在与内地的经贸合作问题上更会萧规曹随。相信香港经济政策在短期内作重大调整的可能性不大。 新特首最大挑战 笔者认为,新特首的最大政策挑战是,知道自己政策能力的局限性。知不可为,才能有为,才能避免重蹈董建华“八万五”政策的覆辙。澳门特首何厚铧并没有什么全新的经济政策,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理顺关系”、“引入竞争”,却创造了澳门空前的繁荣。香港经济远较澳门复杂,并面临着艰难的转型。如何利用目前经济反弹和上任后可能出现的“蜜月期”,解决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加快转型步伐,应该是新特首所面对的挑战。对此没有捷径,但必须用巧力。 本文原载于观察星报。新浪财经获得作者特别授权刊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