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学者随笔 > 《中国新时代》2005 > 正文
 

林希之:中国梦与美国梦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30日 16:35 中国新时代

    一个中国梦的展开,尽管具有美国梦的内涵,却具有深深的忧郁。中国人的历史角色,是作为附属的种族,参与现代文明?还是创造知识,成为主动、强健的文明创造者?

  文/本刊专栏作家 袁卫东

  2003年木棉花盛开的初春,当我从厦门来到飘着海洋气息的汕头,开始对柯达汕头公司进行采访,我第一次发现了在汕头所隐藏的一个中国本土感光业的传奇:林希之,一个资本家的儿子,对于科学发明,怀有乔治?伊士曼式的激情人物。他缔造了公元感光厂,也缔造了隐含这里的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我直觉到这是我追寻的“中国梦”的源头。遂决定要拜访其故居。

  穿过脏乱的露天市场来到民生路24号,这是公元创始人林希之的故居。我们几乎难以辨认,因为那里几乎是废墟,是一个残破的民国建筑。

  一幕让人唏嘘的情景。我想起一个月前,在罗切斯特飘雪的清晨,一行中国记者参观乔治.伊士曼故居的情景。传记中关于伊士曼故居的描述,都静静躺在那里,仿佛时间还停留在一个世纪前,充满风琴声的日子。而在房间里静静绽放的白色康乃馨和雏菊,让我莫名的感动。在那里,我感到的是对缔造者的感激、尊重。而在这里,是苦涩,是对历史惊人的遗忘和冷漠,甚至践踏。

  林希之的遗孀高婉卿和他的后人,接待了我们。30多年的岁月后,林希之的气息还在。在二楼的墙壁上,有一幅相框裱起来的遗照:林风华正茂,穿白色衬衫,挺直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秀气的眼镜,正在专心致志的做着笔记。这堪称是隐藏在历史深处,追寻“中国梦”的人物最逼真的素描。

  历史没有让这一刻长存。林在黑暗动乱的岁月,以“反动人物”的身份被批斗,被革命群众占领住宅,最终在楼梯下一个没有阳光的小黑屋里,忧郁病痛而终。据80多岁的高夫人忆及,批斗他的时候,用竹竿捅他,林咳血。我亲眼目睹了那个小黑屋,以及林最后的遗物,装在一些破旧肥皂盒里布满灰尘的电子元器件。这是当年林躲在小黑屋里,琢磨航拍感光材料留下的东西。

  我深深悲情于这个梦的苦涩,它不是来自几乎30年后,公元被柯达收购,而是来自林所受的伤害。这是一代中国人的悲情。

  伊士曼在美国崛起的时代,以科学实验的激情缔造柯达,而后将影像带入美国平民的日常生活,柯达由此成为全球影像业的巨人,伊士曼也成为影响现代生活方式的商业巨头之一。而林希之最终亡于内乱和这个民族最野蛮、愚昧的倒退之中。

  这是中美历史的差距。所以,我们最终在财富和有关现代社会的世界图景中,形成不同的命运。罗切斯特伊士曼故居的鲜花与汕头公元创始人林希之旧居的残破,不简单是历史运动的结果,它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因子。

  即使在当代,我们依旧没有真正专注于这样的历史精神:离开政治化,回到根本的企业传统中,哪怕是最烦琐的细节;回到基本的关于人的、人性的价值观……

  必须承认,行走在木棉花盛开的春天,我曾忍不住淌下热泪。在写作本书的第一稿时,我曾抑制不住沉浸在这中国式的悲情和宿命之中。但随后的思考和写作,让这一切有了转机。

  因为,如果将林希之们的中国梦并不政治化地解构,它无非是一代中国人追求人生本质成功的梦想,追求这个民族真正获得尊严的梦想。而这个尊严不是来自过度的民族主义敏感或自大,而是企业和人的成长与创造。

  正如,以阿波罗登月为标志的“美国世纪”的辉煌,使得沉浸于骄傲自满中的美国大企业,面对日本崛起的挑战,日本企业刻苦求新后产生的强大竞争力,不得不寻求变革,以图生存。以全球竞争力为核心展开的现代世界秩序,就是如此残酷和真实。柯达在中国的10年战略深入,从另一个角度,再现了一度作为美国梦最具象征意义的柯达公司,在反击日本产业冲击,重塑其全球竞争力,以重返全球顶级企业较量的中心,所经历的前所未有的变革。可以说,在这样的时代,有抱负的“共同体”,都有机会,紧紧抓住历史的机遇,砥砺求新,创造历史。

  美国商业史家理查德.泰德罗,在《影响历史的商业七巨头》中,将乔治.伊士曼缔造柯达成为世界企业巨头的历史,作为引领美国从二流时代步入世界最强大纪元的时代创造。中国似乎也正走在这样类似的进程中。

  但一个中国梦的展开,尽管具有美国梦的内涵,却具有深深的忧郁。中国人的历史角色,是作为附属的种族,参与现代文明?还是创造知识,成为主动、强健的文明创造者?它不仅与利益相关,更多的是心态和精神。

  可以说本书中那些曾参与中国感光业自立发展梦想的人物,在柯达的并购整合之后,其职业生涯亦在求解之中。“我们为什么失败”,一直是思考的起点。在柯达中国迅速成为柯达全球战略大转型的支点,可以确信,中国人参与了价值创造的进程。而你可以看到,当历史将商业规则、战略、管理知识、技术、价值观、甚至对细节的追求一一交还给曾感叹时不与我的中国人手里时,在全球竞争力的版图上,中国人能够爆发怎样的能量和能力。这或许可以让我们对中国人在全球竞争的命运,保持可贵的乐观。

  我有时候想,林希之的后继者们,有机会接受伟大企业传统的洗礼,并复兴创造力,应该是另一种形式完成“中国梦”的方式。

  最后抹平时代特殊烙印的还是那些根植伟大创造力基因的梦想,创造的价值,穿越了时代、地理、人群,惠泽世界,无届弗远。(本文为作者新书《跨越一一柯达中国战略十年》之后记,本刊有删改)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梦想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年春运
中国女将征战百年澳网
关注2005考研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第12届中歌榜揭晓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慈禧曾孙口述实录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