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财经 > 经济学人 > 赢在未来-商界领军人物推选活动 > 正文
(作者系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经济学博士,1989博士毕业后,被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聘为经济学家,负责东亚经济、区域间经济合作、亚洲债务、亚洲金融市场方面的研究。)
信心,在2008年成为了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关键词,甚至会长远地影响到未来的三十年。而信心的恢复,光有决心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的是强有力的正确的应对策略,这就是“内需”。
在这轮席卷全球金融风暴的“中心”美国本土,汽车厂商营收急剧下降,钢铁等制造业企业被迫停工。受其影响,在中国江浙、珠三角地区的中小企业,也像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纷纷翻到了“正在营业”告示牌的另一面。外需受阻,唯有依靠拉动内需刺激经济还尚存希望。扩大内需拉¬动国内消费,在过去以及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中国经济的主旋律。
在过去的10年,国家集中用大量的财政支出进行了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的投入。与10年前相比,“内需”仍然是下一步发展的关键词。不同的是,现在应更加关注的是,如何扩大中小企业的内需,而非民生和基础设施。从改革开放30年来看,大型、超大型的国有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导,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众多的中小企业纷纷开始上台“抢角色”,“马云上演‘商界赤壁’的传奇,正是借了这股中小企业热潮的东风”。可以预计的是,未来的30年甚至是更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小企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市场的中坚力量。中小企业拉¬动内需的增长幅度,将会直接抑或间接的影响到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甚至成为一张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晴雨表。”
而在金融风暴下导致的本轮中小企业的洗牌,亦符合达尔文进化论的自然定律。能够适应中国未来内需型发展的中小企业,自然会融入新的经济体系。反言之,放弃了国内的广大市场,而只知道一成不变的把饭勺伸到别人锅里的企业,自然会因为别家的锅里没干粮,最终饿死在自己满是鸡鸭鱼肉的大碗前。
中小企业扩大内需,先行的不是中小企业,而是金融业。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资金和资产上,是不具有优势的。“借鸡下蛋”也好、“借花献佛”也罢,都是一个“借”字当先。拉¬动内需,首先需要的就是能够引入新的机构,进行中小企业资金借贷方面的改革。仍然处在探索阶段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应局限于银行。在中国某些二三级城市已经引入的第三方机构模式,正在被不断的复制,这很可能取代现有的中小企业借贷体制,成为与前30年允许企业私有化同等级别的一条新政。
中小企业的发展无疑是促进经济链条运转的润滑剂,首先带动的是新一轮就业需求的高潮。老百姓手里有钱了,才会去消费,产生新一轮的循¬环。只有解决了就业问题,社会也有更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培育出良好的市场环境。与此同时,更多的中小企业可以把视角伸向第三产业:巨大的市场规模,尚未有寡头形成垄断,投资成本相对较低,这三点因素将可能成为未来30年中小企业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关键点。
至于中国未来30年的发展,目前还看不清楚,在30年前没有人会想到中国如此大的变化,现在也一样无法预测未来。我认为至少在五至十年的短期内,有三点是不会变的:第一是¬经济增长趋势不变,虽然速度会减缓,但基本面不会改变;第二是中国对外贸易出现逆差的局面很难出现,顺差总额会随着世界整体经¬济形式有所起伏,幅度不会太大;第三是通货膨胀速度将会趋于稳定,类似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面的通货膨胀很难再现,但不排除机构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2008是个特殊的年份,这既是一个30年的总结之日,又是一个新30年的开启之时。“私有制”、“个体户”、“中小企业”等关键词成为了发展长河中的一个个历史烙印,然而始终不曾改变的是中国不断向前发展的驱动力。将“扩大内需”进行到底,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汤敏下一个十年“献计”的时间表。
稿件来自:《东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