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郑新立:经济增长格局变化与战略选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9日 13:14 文汇报

  经济增长格局变化与战略选择

  ——郑新立教授在北京“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高层论坛”上的讲演

  “十一五”时期到2020年,是我国经济走向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既可以成为一个快速增长期,也可能成为一个矛盾多发的徘徊期,能不能争取第一种前途,避免第二种前途,取决于增长方式转变、扩大内需、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四大问题的解决。中央有关文件已经明确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只要全国上下团结一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解决矛盾,排除障碍,就一定能实现预期目标。

  2003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的喜人局面,增长格局明显变化。科学分析经济运行的新特点,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正确的战略,是把良好的发展势头长期保持下去的迫切要求。

  一、国民经济进入了一个平稳较快增长的新阶段

  纵观四年来经济运行的特点,一是经济增长速度平稳较快。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度波动幅度不超过0.5个百分点。二是物价涨幅比较低。四年间消费品价格年均上涨2.3%,既克服了1997-2002年的

通货紧缩趋势,又避免了通货膨胀。三是经济效益比较好。前三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年均增长25%,去年财政收入和企业实现利润增幅又明显提高。四是出口连年大幅度增长。2006年进出口总额达17607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五是能源交通瓶颈制约迅速缓解。能源生产迅速增长,2006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05亿千瓦,发电装机总容量已达6.22亿千瓦,居世界第二位。总的来看,经济运行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高效益的良好局面,说明
宏观调控
的水平在不断提高。在经济上升阶段,实行有保有压的方针,既有效抑制了钢铁、水泥、电解铝、
房地产
等行业投资的过快增长,又对符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的行业和项目的投资实施鼓励政策,从而有效克服了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因素,避免了经济增长由较快转为过热。

  分析近几年经济增长的格局,出现了四个明显的变化:

  第一,经济增长重心北移。近几年北部一些省份利用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煤电、钢铁、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前五位的分别是内蒙、山东、天津、江苏、河南。

  第二,在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去年前三季度,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重为7:3。随着重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巨大潜力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不断释放出来。

  第三,混合所有的股份制经济成为工业的增长点。去年1-3季度,股份制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比去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股份制经济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多元化的要求组织起来的,这一部分企业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说明经济增长的活力在不断增强。

  第四,外向型经济的比重达到较高水平。去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外贸依存度已达70%,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资源,来满足经济发展对各类生产要素的需求。

  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一是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没有改变,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去年我国GDP占全球的6%,而能源、钢材、水泥和淡水的消耗量分别占全球的17%、30%、40%和15%。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原材料为发达国家的四到六倍。这样的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二是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2003-2005年投资率平均为42.3%,而消费率逐年下降,2005年已降为52%,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以上。造成消费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工资增长相对于GDP增长比较缓慢,1990年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是16%,去年已降为10%。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65%的工薪阶层工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大中低收入者虽有消费意愿,但缺乏支付能力。三是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扩大到3.2∶1。城乡发展不协调不仅严重制约着农村小康的进程,而且制约着内需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区域发展差距实际上是城乡发展差距的反映。中西部的发展落后于沿海地区,集中表现在中西部农村的发展落后于沿海农村。四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养老、医疗保险覆盖率低;就业压力大;教育结构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药价虚高,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突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

  二、以自主创新带动增长方式转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环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支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举措,也是实现节能降耗减排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

  要抓紧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当前,我国多数企业尚未建立起技术进步的机制,技术开发投入明显不足。据统计,中国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3/4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2/3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活动,企业科技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52%。

  调动企业技术开发的积极性,必须针对症结所在,抓住深层次矛盾,深化企业改革,建立企业追求技术进步的体制机制。要建立产权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公司治理结构,由董事会代表投资者利益进行经营决策,从企业长远发展出发增加技术开发投入,以有效克服企业经营决策的短期行为。所有的大中型企业都应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机构,真正把科技进步作为关系企业兴衰的头等大事。

  要以企业为主体,形成产学研结合的科研力量合理配置。科学院的研究机构和大学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企业主要从事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要以市场为导向,尽可能缩短技术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时间。大企业要成为带动行业技术进步的排头兵,同时也要发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要鼓励应用型科研院所进入大型企业内部。

  要采取多种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国际化、市场化的有利条件,实施开放式的自主创新。

  (1)把引进消化再创新作为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在国内技术同国外先进技术还有一定差距而且能够引进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这种省力、省财、省时的形式。在引进时,要由用户与设备制造企业、设计研究单位联合引进,在引进的同时制定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案。

  (2)用系统集成的方式实现重大装备和产品的国产化。重大装备和产品涉及多个技术领域,协作配套关系复杂。要在现有制造企业或设计院的基础上,加快培养一批能够提供总承包服务的工程公司或成套公司,使之能够承担研发、设计、制造、安装、维修等一揽子服务和“交钥匙”工程。

  (3)通过国际招标、技术转让提升国内企业技术水平。要推广“三峡”模式,即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对主要设备实行国际招标,由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联合投标,以国内巨大的市场为资源换取国外企业的技术转让,逐步提高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

  (4)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推进原始技术创新。在关系国家安全和我国已有一定优势的高技术领域,集中人力、财力,采取打歼灭战的方式进行攻关,力争在原始创新上取得突破。

  (5)通过国际并购获取国外企业的技术资源。发达国家有一些具有相当技术水平的企业,由于市场或管理等原因濒临倒闭,通过对这些企业的国际并购,拥有其产权,可达到双赢的效果。

  (6)通过国际合作合资进行技术开发。对一些共同的重大技术课题,与国外企业或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研发,风险共担,成果共享。也可以与国外企业建立各类合资公司,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

  (7)通过委托开发拥有知识产权。对一些国内研发能力较弱的重大研究课题,通过国际招标,委托给国外的研究机构,其技术成果的产权为我所有。

  (8)自主研发设计由国外制造或进口关键部件。对于一些由国内企业研发设计,但国内尚不能制造的高技术产品,可外包给国外企业制造,或进口部分关键零部件,由国内企业制造。

  (9)扩大加工贸易高技术产品进口零部件在国内研制配套的比例。对加工贸易中高技术产品所进口的零部件,积极进行自主研发、制造,不断提高配套水平,逐步实现加工贸易落地生根,带动国内产业升级。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由政府与企业的良性互动。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和法制环境,同时要逐步加大对科技开发的投入,根据国务院关于鼓励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建立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三、扩大消费是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近些年来,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已经形成了供大于求的格局。这种失衡状况如不能尽快加以改变,将直接威胁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把基本立足点放在扩大内需上,把扩大内需的立足点放在扩大居民消费上。

  第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近四年来,随着中央连续三个“一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增长速度仍明显较低。而且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基数相差3倍多,农民收入增长3个多百分点的绝对量才相当于城镇居民增长1个百分点。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关系经济全局的大事,作为我们党代表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实际行动,切实抓紧抓好。

  第二,扩大消费领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2005年,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已降为36.7%,用于改善住、行条件和医疗、教育、通信、休闲等服务性支出已占消费支出的60%以上。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也下降为45.5%,用于交通通信、医疗保健和文教娱乐的支出增幅明显快于其它支出。城乡居民消费都在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宏观经济政策要有利于推动这种转变,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第三,扩大消费信贷,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消费信贷发展很快,目前已占银行信贷余额的15-20%。根据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消费信贷的比重可以提高到30%左右。因此,我国消费信贷还有发展的潜力。为了解决银行因消费信贷增加造成资金流动性降低的问题,应积极进行住宅贷款证券化试点,以分散银行消费信贷风险。

  第四,调整投资结构,改善消费环境。要围绕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调整投资结构,努力改善消费的硬环境和软环境。要严格控制住房价格,扩大住宅市场交易规模。加快新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完善电网和交通体系。为扩大居民住、行、信息通信方面的消费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五,整顿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商品服务质量,是扩大消费的前提条件。要继续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确保食品、药品质量安全,防止价格欺诈行为,使人民能放心大胆地消费。要倡导建立诚实守信的商业道德,形成统一、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第六,合理引导消费预期,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要通过良好的市场预期促进消费市场的稳步均衡发展,避免出现排浪式消费。鼓励节约型消费、无害型消费、文明型消费,避免炫耀型消费、跟风型消费、奢侈型消费。大力推广节能住宅、节能汽车和无污染产品。要使消费的扩大能有力地促进广大人民的身心健康、智力开发和社会和谐。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所在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市场的扩大,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所在。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稳定和提高粮食产量,确保主要立足于国内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同时要大力发展高效益农业和设施农业,提高土地的产出率。要实施以劳力换土地的战略,扩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主要包括花卉、水果、蔬菜、药材、茶叶、畜产品等的出口,适当进口一些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包括国内短缺的粮食和饲料。扩大农产品出口,关键在于按照国际标准确保产品质量,要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制度,积极发展绿色食品。

  新农村建设要把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状况摆在突出位置,把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共服务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要把重点放在乡村道路、饮水安全、清洁能源、环境卫生四个方面。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争取使每一个没有升上学的高初中毕业生集中进行一到两年的职业培训,每人学会一门专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和创业能力。积极发展农村合作医疗,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积极推广农村低保制度。

  要深化农村改革,建立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首先要建立国家财政支持和农民投工投劳相结合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是以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多年以来,由于多数农村集体经济削弱,由乡和村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名存实亡,双层经营体制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家庭单层经营。这种分散的小生产,很难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要求。要以今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开始实施为契机,积极推动各类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以乡镇机构改革为重点,推进与农村税费改革相配套的各项改革。全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3号文件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应认真贯彻落实。通过搞活农村金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五、发展社会事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改变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努力扩大就业。未来十几年,是我国就业压力最大的时期,也是青壮年人口比重最高的人口红利期。必须抓住机遇,创造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条件,加快经济发展,为老龄化的到来做好物质准备。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继续实行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要深化户籍、劳动就业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要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当前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偏低,垄断行业的收入过高;再分配中对收入的调节不力;第三次分配中慈善捐助数量太少。加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加强企业工资分配调控和指导,发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对工资水平的引导作用。确定国有企业管理者与职工工资的合理比例。加快垄断行业改革,保障所有者权益,实行工资总额控制制度。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重视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快城镇廉租住房建设,规范和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

  贯彻教育优先的原则。人力资源丰富是我国的最大优势,要把人口多的压力变为人力资源财富,必须通过发展教育提高人力资源能力。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强化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保证教育经费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技能性人才短缺,是当前人才结构中的突出矛盾。必须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高等教育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改革医疗卫生体制。一是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重点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二是理顺医药卫生行政管理体制,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规范收支管理,纠正片面创收倾向。三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四是引导社会资金依法创办医疗卫生机构。五是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这些措施的贯彻落实,将有效地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讲演者小传

  郑新立

  1945年2月生,河南省人,经济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

  1970年参加工作,1976年任邯邢冶金矿山建设指挥部副处长。1981年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经济组处级调研员、副组长。1988年任国家信息中心副总经济师。1990年任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政策法规司司长,新闻发言人、副秘书长。2000年6月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长期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在计划和投资体制改革、宏观经济调控、中长期发展政策等领域撰写了100多万字的著作和论文,收入《郑新立经济文集》第一、二、三卷和《21世纪初的中国经济》。兼任中国生产力学会、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会长。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