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经济并未全面过热 调控宜点刹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4日 13:59 《中国经济报告》杂志

  今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夏粮增产;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煤电运供需状况好转,企业效益继续提高;财政收支良好;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消费增长加快;消费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特别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

  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

  有人认为中国目前经济已经出现了全面过热,并提出“因为经济已经全面过热,所以要改变宏观调控的基本政策取向”。这个观点的主要理由是:第一,经济增长过快;第二,投资增长过猛;第三,信贷投放过多;第四,贸易顺差扩大。

  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第一,2004年经济普查后,国家统计局对2004年以前GDP的历史数据进行了系统调整,其中2004年GDP增长率上调了0.6个百分点,1993年至2003年GDP增长率年均调高近0.5个百分点。在经济普查前,我国潜在经济增长区间公认为8%~10%,但考虑到经济普查前GDP增长数据存在系统低估(主要是第三产业增长率的低估),且低估幅度约可认为0.5个百分点左右,因此与经济普查口径相衔接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应上调为8.5%~10.5%。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10.9%,虽已超出潜在增长区间的上限,但并没有越出很多。因此,该观点的第一个理由难以令人信服。

  第二,今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增长29.8%,其中,城镇投资增长31.3%,农村投资增长21.8%。虽然该增长速度着实不低,但通过对近三年投资统计数据的对比分析可知,今次投资高增长已与两年前大有不同,无论是所有制结构还是行业结构和地区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是向着国家政策鼓励和市场需求引导的方向在改变。

  首先,从所有制结构看,今年上半年国有及控股投资16906亿元,增长20.5%,比整个城镇投资低10.8个百分点,其占整个城镇投资的比重为46.5%,分别比2004年和2005年同期下降11.2和3.7个百分点。国有及控股投资比重的下降,意味着非国有投资比重的上升,而非国有投资完全是市场行为。

  其次,分行业情况看,前期投资过热行业在此番投资高增长中没有再度过热。先来看备受关注的房地产业,今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4.2%,比各行业平均水平低7.1个百分点,虽然增速较前几个月有所回升,且比去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但比投资过热的2004年同期仍低3.7百分点。再看国家发改委确定的产能过剩第一大行业钢铁行业,今年上半年投资增长仅2.3%(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数据,包括钢铁和铁合金),低于各行业平均水平(31.3%)29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17个百分点,比过热的2004年同期更是回落了49.2个百分点。包括被定义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电解铝、铜冶炼在内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上半年投资增长32.7%,虽高于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也比去年同期高2.9个百分点,但比过热的2004年同期仍低8.2个百分点。被定义为“有过剩趋势”的电力行业,上半年投资增长16.3%(电力、热力生产与供应业数据),低于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20.8个百分点,比2004年同期低35.8个百分点。而在2004年投资过热时期,上述这些行业的投资增速都远远高于各行业平均水平。此外,高增长行业乃短缺行业、市场空间大的行业和社会事业部门。今年上半年,与矿产资源密切相关的几个行业投资增速都在80%以上,分别为:黑色金属矿采选业(81.0%)、有色金属矿采选业(92.5%)、非金属矿采选业(107.6%)、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85.7%)。显然,这些行业的高增长与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高涨有着直接关系。但由于它们的投资绝对额小,在各行业总投资中所占比重合计只有0.9%,因此不能说它们是目前高投资增长的主因。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那些所占比重较高(前6个月在整个投资中占比在1%以上)且增速明显快于各行业平均水平的行业,它们才是本轮投资高增长的主角。这些行业分别是:煤炭开采及洗选业(45.7%)、农副食品加工业(38.5%)、纺织业(40.6%)、石油加工、炼焦及核心燃料加工业(42.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43.7%)、金属制品业(48%)、通用设备制造业(71.7%)、专用设备制造业(42.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4.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68.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8.7%)、建筑业(69.5%)、铁路运输业(87.6%)、批发和零售业(41%)、住宿和餐饮业(50.4%)、公共设施管理业(37.1%)、文化、体育和娱乐业(66.9%),以上投资高增长行业的投资额占整个城镇投资的比重为30.6%,对城镇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41.3%,拉动整个城镇投资增长12.9个百分点。综观这些行业,煤炭虽然被定义为“潜在过热”行业,但在当今国际

石油价格居高不下之际,保障国内能源供应的重任无疑抬高了它的身价,投资高增长势所必然;农副食品加工业业和纺织业,都是提供最终消费的行业,而且其市场不仅仅限于国内,还有着巨大的出口需求;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体育娱乐业,都是需要大力发展的服务行业;通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属于国家政策要振兴的装备制造工业;而铁路运输更是长期以来的瓶颈产业,急需加快发展。显然,在上述行业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国家政策限制或控制发展的行业。

  最后,分地区情况看,高增长的省份恰恰是国家政策扶持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他们的加快发展无疑有利于改善地区经济结构,缩小地区间差距。今年前6个月各地区投资增速居前五位分别是吉林(55.6%)、安徽(54.1%)、河南(48.8%)、河北(44.4%)、内蒙古(43.5%),在这5个地区中东部占一席,中部地区占三席,西部地区占一席。中部地区是目前全国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平均为42.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8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增速紧随其后,达到34.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而昔日的火车头东部地区,增速为26.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4个百分点,比西部低7.5个百分点,比中部低15.2个百分点。此投资增长格局符合国家政策和发展战略,与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精神相一致。

  上述数据对比分析表明,对当前投资增长态势的分析判断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投资快速增长的合理和客观成分,又要对投资快速增长中不健康成分保持警惕,切忌政策操作上搞“一刀切”。所谓投资快速增长的合理和客观成分,那就是中国仍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城镇化、工业化在继续推进,它必然要求投资比较快的增长。总之,目前投资增长虽然较快,但仍没有过热。因此,该观点的第二个理由也不能完全支持经济出现全面过热的结论。

  第三,从近几年统计数据看,信贷增长快慢与经济增长高低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从改革开放的1978年到2002年,中国银行贷款增长快,当年工业品产值增长肯定快;工业产值增长快,GDP增长肯定快,都是同步的。但自2003年以来,两者增长不再同步,即GDP还在平稳增长,贷款增速却直线下降。2003年、2004年和2005年,人民币贷款分别增长21.1%、14.5%和13%,而同期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10.1%和10.2%。为什么贷款增速下来了经济还在平稳较快增长?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企业的融资总量并没有减少,但企业的融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除了资本积累转投资的内源性融资之外,企业的外源性融资包括银行贷款、股票和债券,还包括外商直接投资(FDI)、经银行承兑为担保的商业信用(即企业间签发的可延期付款的商业票据)、企业之间融资、民间融资等。近年来,由于FDI、企业短期融资券和商业票据的发展,特别是后二者的迅速发展,使得企业外源性融资总量在2005年比2004年仍然增长16.38%的情况下,银行贷款占比却从59.66%下降到52.44%,下降幅度高达7个百分点。长期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比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中贷款的占比变化基本是同步的。贷款多了,投资就多了。但是2004年下半年贷款占比下降,投资照旧高涨。这说明经济运行中银行的份额在下降。今年上半年,虽然各项贷款增长15.2%,但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比重仍比去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今年贷款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流向了股市,而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因此信贷投放增多未必就一定拉高投资增长,进而拉升经济增长。换言之,信贷投放的减少未必就使经济增长减速,同样信贷投放的增多也未必就导致经济出现过热。

  第四,今年前6个月外贸顺差达到615亿美元,虽然同比多增218亿美元,但该增量比去年同期增量减少247亿美元,这就意味着今年外贸顺差对经济增长的正拉动作用,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因此,外贸顺差的扩大,并不一定导致经济出现过热。

  此外,通过分析其他相关指标走势,可以进一步证明经济全面过热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一是经济效益在继续提高。如果经济过热,经济效益应该是大幅度下滑。从财政收入看,上半年全国的财政收入增长22%,同比加快7.4个百分点。从企业来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率增长28%,比去年同期提高8.9个百分点。从这些宏观、微观的经济效率指标来看,应该说我们目前经济效益总体情况是好的。二是从经济运行的约束因素来看,经济运行的约束因素也得到了缓解。如果经济全面过热,经济运行会绷得越来越紧,甚至链条断裂。前两年,我国经济运行的约束因素主要是煤、电、油、运,目前看来这些因素没有继续加大,反而在逐渐缓解。上半年,全国煤炭产量96129万吨,同比增长12.8%。5月份全社会煤炭库存是1.42亿吨,其中供应电厂的煤是2700万吨,这个库存可供电厂18天使用,一般来说10天以上就算正常。而前年煤炭紧张时,库存用煤只供使4、5天,或者是一星期左右。电力供需基本平衡,上半年全国发电量为1268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0%。发电是不是绷得很紧主要看以下两个指标:第一,拉闸限电的情况;第二,火电装机的利用率、利用小时。目前看来拉闸限电不再像前两年有20多个省,现在只有云南和广东等少数省存在春夏用电高峰时期出现拉闸限电情况,其他地区都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从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来看,现在是下降了。今年前5个月只有2312小时,同比下降了143小时。这表明电力供求矛盾得到了有效的缓解。现在运输状况基本上能够得到保证。所以,应该说,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得到了缓解。三是市场物价涨幅保持基本稳定。如果经济全面过热,那么物价迟早要大幅上涨,但迄今为止看不到这种迹象。今年6月份消费物价同比上涨1.5%,1~6月份也只上涨1.3%。尽管从今年4月份开始,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又有小幅回升,但受粮食供求关系好转和大多数消费品供过于求的制约,居民消费物价大幅上涨的动力明显不足,预计居民消费价格在今年下半年和全年分别上涨1.5%和1.4%左右,明年也难以突破3%。

  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但绝不是说我们经济发展中就没有问题,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恰恰相反,我们经济基本面是好的,在高位上运行,但问题仍然存在,其中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比如前面提到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特别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最突出的恐怕是投资增长过快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正视它,而且这些问题任其发展下去,危害可能是很严重的。首先,这些问题如果确实发展下去,不可控制,经济增长确确实实有可能由现在的加快转变成为过热。盲目投资会重新抬头,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资源的浪费,也会增加金融风险,加大环境保护压力,也不利于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全年经济增长和物价走势预测

  一、GDP:预计增长10.5%左右

  从资金方面看,虽然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今年前6个月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长速度出现大幅回升,特别是人民币贷款新增21476亿元,同比多增6937亿元,已达到全年计划目标的85.9%,这预示着全年贷款很可能突破25000亿元目标。货币流动性增强和信贷投放大量增加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加大了即期价格上涨的压力。 从需求角度看,预期投资需求增长将继续在高位波动,消费需求增长将保持稳中趋升,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增长将有所趋缓。

  由于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多数地方党委的换届之年,他们加快发展当地经济的热情比较高涨,投资冲动也比较强烈。虽然中央政府将继续严格控制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但其只控制土地的增量供应,并未对土地的存量进行调控。前些年,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囤积了大量土地,因此土地对投资快速增长的约束有限。另外,新农村建设需要对基础设施进行大量投资,再加上当前投资在建规模较大、新开工项目较多和计划总投资增长较快,因此,尽管央行提高了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但由于企业融资渠道拓宽,银行贷款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因此投资资金供给量将继续快速增长,下半年投资增长率仍将在高位徘徊。

  由于消费热点的持续和消费环境的改善,加上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从7月1日再次上调工资,居民收入增长有可能进一步加快,消费需求增长将有所加速。

  出口增长将有所放缓,进口增长将有所加快,贸易顺差将有所缩小。随着出口退税率的可能下降、国家对高耗能产品出口的限制、中欧和中美有关服装和

纺织品出口达成的限速协议、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基数高的影响,预计今年下半年出口增长将会有所回落,进口则由于国内需求的旺盛、关税的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其增长可能有所加快,出口和进口增长率之间的差距将有所缩小,但前者仍将高于后者,如此全年贸易顺差将会继续扩大,预计达到1300亿美元左右。考虑到近几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一直在不断扩大,因此今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正拉动作用将明显减弱。

  综上所述,今年下半年GDP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预计下半年增长10%左右,全年增长10.5%左右。

  二、物价:预计上涨1.4%左右

  展望下半年我国的价格形势,既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又面临着通货紧缩的压力。

  从促进价格回升的因素看:一是国际市场原油、有色金属等初级产品价格仍在高位波动,能源产品和部分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压力仍然很大;二是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需求的稳定增加将拉动价格上扬。总体上看,经济和投资需求的增长都快于2005年同期,且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这种经济和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是今年下半年生产资料价格、特别是重要能源与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内在动力。另外,投机资金的炒作将进一步加大重要生产资料品种价格的剧烈波动程度。今年以来,我国有色金属价格的大幅上涨,虽然有国内需求增加、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等合理因素的影响,但与国内期货市场的恶性炒作也有很大的关系。目前,在国家加大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下,大量的投机资金有可能转向股市、期货市场等渠道牟取利润,在投机资金的炒作下,下半年主要生产资料品种的价格有大幅波动的可能。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又必然带动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扬;三是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将逐渐传导到下游产品,将导致部分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或降幅缩小;四是水、电、交通、燃气等重大公用事业价格面临越来越大的调价压力。受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和成本持续上升的影响,今年下半年,公用事业价格上调措施的出台可能会增多、力度会加大,将进一步引起服务项目价格涨幅加大,进而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五是土地和劳动力价格面临上涨压力。由于我国人多地少,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土地需求量将不断扩大。由于国家采取严格保护耕地政策,土地供需矛盾将日益显现,土地价格上涨是大势所趋。目前,由于我国拥有大量廉价农民工,使得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从上世纪90年代到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劳动力成本每年的平均涨幅不到10%,基本上同国内经济增长幅度同步。今后,随着人力资本投资的不断增长,员工素质和技能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劳动力市场的各项法规也逐渐完善,我国的人工成本还将继续增长,从而导致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压力加大。最后,去年价格上涨翘尾的影响在今年下半年有所增强。据测算,去年价格上涨翘尾因素影响今年上半年价格0.4个百分点,影响下半年价格0.6个百分点,影响全年价格0.5个百分点。

  从抑制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一些重要因素来看:首先,大多数产品供过于求仍然是制约物价大幅度上涨的主要因素;其次, 粮食价格有望趋稳,粮价对价格总水平的上拉作用将继续减弱。从2006年国内情况看,由于粮价回升,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比较效益上升,再加上国家出台的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仍将继续得到贯彻实施,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在2005丰收的基础上可能进一步再创新高。据对全国800多个调查县7万多农户2月底种植意向调查,2006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将达到15.75亿亩,比上年扩大1080万亩,增长0.7%。但我国粮食供求缺口依然存在。目前国际粮食价格已普遍低于国内,国内粮价继续上涨的空间很小。同时,受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保护,粮食价格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在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下半年粮价将总体趋于稳定;第三,从信贷投放量来看,由于前六个月信贷投放量已占全年计划目标的85.9%,因此可以预期下半年信贷投放量增速将明显减缓。随着信贷投放增长的放缓,物价上涨压力将有所减小;第四,人民币升值压力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加上进口关税的调低,导致进口快速增加,从而对国内相关产品价格形成向下压力。

  综合考虑上述影响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总水平运行的各种因素,我们认为下半年通货膨胀的压力可能略大于通货紧缩的压力,下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将小幅上升。预计下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将上涨1.5%左右,全年将上涨1.4%左右。

  政策建议:还不需要“急刹车”

  基于上述判断,我们建议,下阶段,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防止经济增长进一步加快。另一方面,在具体操作时还不需要采取急刹车的措施,宜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使经济运行逐步降温。宏观调控既要抓住重点,又要综合治理;既重视总量控制,也重视结构调节;既立足于解决当期问题,也要关注一些长期深层问题,做好点刹车、预调控。具体政策建议是:

  一、适当控制信贷投放量及投放进度,并对当前土地使用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清理,重点是查处和制止地方政府违规使用土地的行为。

  二、加强新开工项目控制。要坚持从严执法,用环保、安全、标准等市场准入手段,控制固定资产投资低水平盲目扩张。

  三、将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上收中央财政,并纳入中央政府预算,切断地方政府投资冲动的资金来源。

  四、改革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适当淡化GDP的作用,增加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指标。

  五、大力发展服务业,同时建立健全服务业经常性抽样调查制度,扭转服务业比重持续下降的势头。

  (作者系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研究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