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杂志荐书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0日 11:30 和讯网-《财经》杂志 | |||||||||
《普通认识论》,(德)莫里兹石里克著,李步楼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11月第一版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一译本,所依据的是1985年的英译本“知识通论”。不过,中译本的标题似乎仍保持了德文本的原意。石里克曾在伟大的马克斯普朗克指导下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那是在1904年。其后,他转而研究“生活的智慧”和“美学基本问题”,并于1930年发表了《伦理学问题》。
石里克出身富裕家庭,从未操心于日常生活琐事,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他的生活方式与那些承受着“大萧条”折磨的维也纳大学的学生们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鲜明对照。1936年7月,学生当中的一位精神错乱者近距离开枪,杀死了石里克。 这一不幸事件,中止了石里克作为维也纳小组的主持人与该小组惟一的中国学生洪谦之间深切的思想交往。1937年,洪谦回国,先在清华大学、后在西南联大讲授“数理逻辑”。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洪谦先生任教于北京大学。他的一位学生,高宣扬,今天以华裔法籍哲学家闻名于世。或许,从石里克的认识论到洪谦的数理逻辑,再到高宣扬的后现代哲学,学术虽已迥异,精神依旧传承吧。 《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美)富兰克奈特著,梁晶工作室策划,王宇、王文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 这本书是奈特的博士论文。在经济系的传统里,费雪、奈特与萨缪尔森的博士论文至今仍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经典。尤其是奈特论文的第二篇,被他的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生——奈特是芝加哥学派至少五位诺奖得主的老师——斯蒂格利茨誉为是对全部价值理论的无出其右的概括。奈特1911年进入康奈尔大学,先是主修哲学,后来转修经济学,并于1916年在阿林杨格指导下,完成了摆在读者面前的这篇如此出色的论文——斯蒂格利茨认为这简直就是“奇迹”。 杨格曾任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会长,曾在1928年的就职演说中,提出著名的“收益递增与经济进步”命题。他与奥地利学派保持着密切的思想亲缘性。奥地利学派对美国主流经济学发生影响的两条主要路径,其一是熊彼特,在哈佛大学;其二是奈特,在芝加哥大学。熟悉奥地利学派的读者不难看出,这两条路径,也代表着当代企业家创新理论的两条相近的思路。 原以为中译本策划人会把斯蒂格利茨为1971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撰写的精彩序言当做这一中译本的序言,可惜,这一译本所据的是1921年迈弗林原版。不过无论如何,这部中译本的出版让我们有理由期待,奈特的另一部著作“自由与改革:经济学与社会哲学文集”,也将有一个出色的中译本。 《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孙立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 在多次关于中国社会与当代思想的研讨会上,孙立平的发言都最受欢迎,其事实充分且语词尖锐,往往直击问题要害。多年前,《财经》杂志曾邀孙立平和李强,向杜润生讲解在中国市场化过程中如何形成了被孙称为“总体性资本精英集团”的新特权阶层,这一阶层垄断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内的几乎一切资源(参见这本书中第412-417页),以致杜老感慨——切莫让改革成果付诸东流! 《法律的理念》,(英)丹尼斯罗伊德著,张茂柏译,新星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 近年来,我们注意到,台湾法学界的学术著作及译本正在对中国大陆的法学界产生重要影响。据法学界朋友解释,中国大陆的法学研究远未形成独立的正宗学术传统。这一情形致使法学研究十分不同于经济学研究,后者直接从西方承接了正宗的学术传统。 罗伊德这本小册子可谓名家撰写的法学入门读物,由台湾的法学家译出,深入浅出,文体优雅,曾被指定为东吴大学法理学的辅助教材。 《比较》第21辑,吴敬琏主编,肖梦责任编辑,中信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 我们通常不推荐期刊类书籍,但这一辑《比较》例外。因为它收录了众多好文章,篇篇皆是精品,其中包括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神经经济学”创立者弗农史密斯参与写作的一篇短文“非理性行为的法与经济学”。 史密斯曾来北京大学参加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十周年庆典,并以独特的演讲风格和佩戴的印第安指环的深厚寓意,赢得了许多学生的喜爱。这篇文章虽短,却是国内难得一见的非主流经济学译本,故而特别推荐给《财经》读者。- 本刊学术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