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战略和选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 16:51 《中国金融》 | |||||||||
——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 本刊记者 赵雪芳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规划了今后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十
盘点“十五”:经济和社会迈上新台阶 记者:过去五年,即“十五”时期,是我国在新世纪开创发展的五年,也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这五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我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建议》首次提出,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请问,应该如何理解《建议》这一判断? 王一鸣:从“十五”计划开始,我国开始了第三步发展战略的实施。“十五”时期是我国建国后历次五年计划中发展比较平稳、改革开放发展都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十五”时期,我国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受了“非典”考验,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上升期。按每年GDP增长率来看,2001年是7.5%,2002年是8.3%,2003年是9.5%,2004年是9.5%,今年上半年也是9.5%,可以说增长非常平稳。 “十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比较平稳,没有出现大的起落,这与我们2003年开始宏观调控是分不开的。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13.6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70美元;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综合国力都得到了空前提高。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在关注中国经济的成长,特别是我们的周边国家,都从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受益。 “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在农村,原来计划分三年减免农业税,现在这个进程大大加快,全国28个省已经完全免了农业税。另外,由财政出资对种粮农民进行了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购置农机具补贴,财政向农村转移支付的力度大大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在城市,“十五”时期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政府想方设法扩大就业规模,财政也对解决就业岗位给予支持,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十五”时期政府更加关注民生,加大了对下岗职工和各类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向农村延伸,现在已经有11个省实现了低保向农村覆盖,城镇低保标准也大幅度提高。另外,政府还在解决城市清欠农民工工资以及清理对农民征地费用拖欠等方面加大了力度。 由于经济较快增长,再加上中央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十五”时期应该说是老百姓得到实惠比较多的一个时期,也是人民生活改善比较快的一个时期。“十五”时期之所以取得这么好的成就,与中央提出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发展实践是密不可分的。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以后,中央提出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发展实践,同时又加强和改善了宏观调控,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这些成就说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确实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十一五”开局奠定了一个新的起点。 展望“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记者:《建议》指出,“十一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这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会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王一鸣:“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面临着许多机遇,也将应对诸多挑战,我国既处于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又处在一个“矛盾凸现时期”。 从国际环境来看,首先,“十一五”时期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世纪特别是“9•11”事件以来,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政治多极化,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相互斗争,传统的与非传统的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大国之间争夺战略要地、战略资源和战略主导权的斗争更加激烈。这些都将推动国际关系的重新组合,有利于扩大我国的回旋空间,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进一步改善,建立区域性合作机制取得积极进展,这有利于巩固我国在处理区域性事务中的地位,增强参与全球事务的能力。其次,经济全球化加快,有利于我国发挥比较优势和更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所引致的大量进口需求,已成为拉动周边国家经济和出口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是,我国总体经济技术基础和竞争能力仍处于劣势,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科技和经济实力上占据优势地位的压力。再次,跨国公司向我国转移传统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和服务业的势头将继续保持,我国正在成为全球性制成品和消费品的加工、组装和出口地。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变化,有利于我国在互动中不断开拓经济发展空间,在局部领域确立我们的分工优势。最后,世界经济增速回升,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缓解国内的市场和需求约束,有利于我国的出口增长、外资利用的增加和国内经济的发展,但我国的出口仍将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从国内形势来看,“十一五”时期,我国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以下几个阶段性特征:第一,工业化开始向深度加工化阶段转换。工业将保持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预计2010年以后会进入基本稳定时期。这个阶段我国工业化将同时出现在总量上规模扩张和份额提高、在结构上重化工业化部门比重提高和加工深度提高等特征,面临的结构调整和转型任务更加艰巨复杂。第二,城市化继续快速发展,各种生产要素向城市特别是大都市圈集聚。同时,城市化进程也加剧了地区发展不平衡,存在城市过度投资和扩张,城市的无序建设等问题。第三,“十五”时期,我国市场化改革取得新的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但还不完善。随着改革向深层次推进,必然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利益主体多元化也使得在利益调整上达成共识的难度加大。第四,经济国际化水平继续提高,但国际竞争压力和风险明显加大。一方面,随着我国出口规模迅速扩大,我们面临的贸易摩擦和纠纷将大量增加;另一方面,我国外贸持续高速增长,但出口增长主要以量为主,加工贸易比重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低,国际竞争力不强,利用外资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相互脱节。第五,生活方式转型升级和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多样,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也会加大。 所以说,“十一五”时期将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经济结构调整、社会转型和推进改革相互交错,在长期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积累和潜伏的隐性矛盾开始显性化,利益分配的矛盾更趋尖锐,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力求充分有效地利用经济社会转型所形成的发展机遇和增长空间,解决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避免出现大的起伏。 “十一五”时期应关注的几个重大问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记者:《建议》强调,“十一五”时期,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且指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就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王一鸣:在经济高速增长27年以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原先支撑经济较快增长的劳动力、资源和土地等低成本优势开始减弱,传统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趋于下降,国内市场趋于饱和。由于我们过去在战略上对人力资源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重视不够,以致人力资源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明显比经济增长滞后。今后一个时期,劳动力素质、人力资本条件和自主技术供给能力将成为经济较快增长的制约因素。而且,过去较长一个时期,我国主要依靠国内能源、资源的供给满足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但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居民生活方式改变,特别是重工业部门加快发展,近年来能源、资源消耗迅猛增长,供需缺口越来越大,对国外的依存度不断提高。在全球能源、资源供给偏紧和价格趋升的情况下,我们不仅要面对价格波动带来的成本增加和商业风险,还可能增加潜在的政治和安全风险。 因此,“十一五”时期必须突出转变增长方式这个主线,推进由资金、劳动和自然资源要素驱动型经济增长向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驱动型经济增长转换,使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投入,建立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进步的基础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调整经济结构 记者: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是我国“十一五”时期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王一鸣:近年来,在市场需求驱动下,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速度和规模超过了以往各个时期。但是结构转换中面临的矛盾也更加突出:一是随着总体产业技术水平提高,越来越难以依靠引进技术来支撑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内自主技术储备不足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矛盾充分暴露。二是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需要进行大规模融资和发展委托—代理关系,但缺乏社会化融资体系所需要的产权保护制度和信用体系。三是结构升级往往伴随着企业兼并、破产和重组,容易引发企业资金链的断裂,金融风险也将加大。 结构调整要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服务。我认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第一,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加强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综合效益。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第二,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升级,改组改造传统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有重点地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解决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第三,调整服务业结构,优先发展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物流配送等支持国民经济高效运行的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加大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力度。另外,产业结构调整要和就业结构、地区结构调整相结合。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宜本地区发展的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促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区域发展 记者:《建议》指出,必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而且要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在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和区域协调发展上,下一步我们应该着力解决哪些问题? 王一鸣:“十一五”时期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坚持走符合国情的集约型城镇化道路。第一,要以促进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市民化为中心推进城镇化,积极创造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稳定就业的条件,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有序地向城市流动。第二,要促进城市发展有序化和城市建设集约化,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和城市建设规模,保护和节约土地,加强城市发展的科学规划。第三,坚持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发展,促进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多样化,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强大都市圈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增强大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注重发挥中小城市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特色。第四,改革现行的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统一城乡市场特别是要素市场,促进城乡产业有机整合,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我国国情的新型城乡关系。第五,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推进土地制度创新、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增加对农村教育、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投入。 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第一,继续稳步推进西部大开发。除了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以外,还要增强当地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大培育当地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第二,加大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力度。解决好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问题、对外开放问题和增强国际竞争力问题。第三,促进中部崛起。因为中部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又处在交通枢纽地位,所以需要研究加快中部发展的政策。第四,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加快实现现代化的进程,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核心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第五,进一步加强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同时,按照《建议》提出的“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功能区域划分的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 关注社会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记者:民生问题是“十一五”规划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建议》指出,要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您认为当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的有哪些?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缓解这些矛盾? 王一鸣:首先,我国劳动力总量过大和就业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这是我国经济增长由数量扩张主导向提高质量和效率主导转换、农业剩余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尚未完成、工业部门加快结构升级、重工业部门发展加快、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以及机器排挤替代劳动等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次,收入差距明显扩大。新兴产业部门拥有更高收入增长弹性和市场需求,因而收入水平更高,而相当数量的劳动力因为不具备这些现代化部门所需要的素质和技能,滞留在传统产业部门,使得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再次,社会利益主体出现多元化,不同群体分享的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有所差异,而为不同群体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协调不同群体和保护弱势群体的机制尚未形成,因此利益纠纷和摩擦增加。 《建议》强调要积极促进社会和谐。以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问题为重点,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覆盖面。在促进就业上,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以及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府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上,要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调节收入分配上,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缓解城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另外,还需要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防控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等。 统筹内外发展,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记者:贸易摩擦是当前我国经济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在中国全面融入国际经济社会和贸易格局的今天,对外开放仍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明年底,我国将全面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您认为,“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开放将面临怎样的形势?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会发生哪些变化? 王一鸣: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我国有可能进入一个基数较大后增速减缓和贸易摩擦加剧的时期。而且,随着国内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外商投资企业边际利润有可能下降,外商投资规模也可能趋于稳定或下降。特别是随着金融、证券等服务业领域的开放,资本流动和市场投机也会增加。随着我国占世界经济份额的增加以及和其他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竞争对手在对我国进行牵制和压制上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强。由于我国抵御摩擦、抗衡风险的实力还不够强大,所以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有可能加大。 “十一五”时期,我们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国内改革发展的新形势,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一,必须坚持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以扩大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第二,要增强统筹协调内外经济的能力,主要是增强在战略层面、政策层面和体制层面统筹协调内外经济的能力。第三,要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进一步实施以质取胜的战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出口竞争力。第四,要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多种方式,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设立更多的管理运营中心、物流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做好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第五,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和服务体系,赋予企业更大的境外经营管理自主权,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第六,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形成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完善对外贸易运行监控体系和国际收支预警机制,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第七,完善应对涉外经济摩擦的机制,探索建立和完善进口协调机制,加强行业组织自律协调机制,使我国生产要素组合方面的比较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较大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