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研究员 杨柏国 耿红 范松璐
《第一财经日报》一直试图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判断标尺。中国现代经济学构建进入关键阶段的背景下,联合中国留美经济学会(CES),《第一财经日报》选取了“经济学教育和研究”这个切口,尝试为经济界和学界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温度计”。
在数据搜集、专家调研的基础上,本报依据自行设计的指标体系(见后附指标体系和方法)进行了信息的汇总整理和计算,并于本期推出“中国内地经济学教育研究能力排名(TTPEC:Top Ten Programs in Economics in Mainland China)的测试版。
其之所以为“测试版”,是因为本报的框架体系和数据获取,包括样本都还没有达到完善和有足够代表性的要求。但通过一些指标的选取,我们的结论并不出乎太多人的意料。
这个排名既充分观照了近10年来经济学界各种“开风气之先”所积累的存量,更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勾勒出了在开放度和吸纳人才的大背景下未来发展和潜力的指向。
风气之先的优势
本报的排名结果显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名列榜首,这个结果从积累和存量的角度看,并不出人意料。从三个一级指数看,除了开放度和影响力指标位列第三外,其余两个一级指数:经济学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也位居榜首。
北京大学的另一机构——光华管理学院(下称“光华”)列第二。这也符合学界人士的一般判断,从三个一级指数看,光华在开放度和影响力方面尤为突出,在教育和研究能力方面稍逊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排名似乎有些出乎意料,考虑到该学院近几年来特聘教授制度和各项措施,本报可以看到,数量最多的全职/特聘教授,使其在开放度和影响力方面颇为优秀,综合另外两项表现也不错的指标,位列第三。
位列第四的是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这个排名和财大吸纳人才院长田国强在最近一年中的努力及其成效有关。
位列第五的是武汉大学高级经济研究中心。虽然,其在学界以外并不响亮,但圈内深知这个中心及其创始人邹恒甫先生的分量。由于采用约请教授而非专职/兼职的方式来教学,本报采用海归学者人数的指标体系低估了武汉大学高级经济研究中心的开放度和影响力。
传统存量“势能”犹在
前5名和6~10名的对比很有意思。
前5名的优势在于开风气之先和现代经济学方面的“海归”特质;而6~10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则更多地反映了传统积累的深厚力量。
北大、复旦、人大的三家经济学院一度是经济学院的三大“重镇”,在经济学教育和研究方面积累的势能依旧很可观,以复旦经济学院为例,其发表在《经济研究》杂志上的论文数为11篇,为全部候选院校中的第四名;北大经济学院在《经济研究》上发表的论文也达到9篇。
这几家传统经院没有进入前5名的原因在很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过多依赖传统势能,忽略开放度扩大。
本报注重现代经济学标准、海归人数和中国留美经济学家视角的指标体系设计,使得这些院校在开放度和影响力方面表现不佳。
北方VS南方
本报还作了一些很有趣的对比。将18家机构以南北分列,构造出7家北方阵营(包括北大3家机构、人大2家机构、清华经济管理学院和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和11家南方阵营(包括上海财大经济学院、复旦两家机构、武汉大学2家机构、中山大学岭南经济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浙江大学2家机构、南京大学商学院等)。
本报的计算显示,尽管这是一个7:11的不对等对垒,但北方阵营还是在每个方面都力克对手,显示出在经济研究方面的优势和学养。在总得分的度量中,北方阵营和南方阵营的得分对比是382:266;在经济学研究、教育以及开放度和影响力三项对比中,北方阵营和南方阵营的对比分别是296:183、618:441、370:288。从《经济研究》发表论文的数据看,北方阵营和南方阵营的力量对比是72:53。
以上是对本报排名结果的一个简要分析,更细致的结果、数据体现在本版的系列图表和表格中。
本报的指标设计理念在于,更注重现代经济学的规范训练、更注重全球范围内配置经济学教育和研究资源、更看重开放度和影响力。
如前文所述,这是一个测试版,本报计划,未来将推出的“正式版”在指标体系设计和调研样本方面做更大的突破和完善,例如,发表论文刊物将扩大至《中国经济评论》、北大和清华推出的前沿期刊,甚至国外的经济学权威杂志(例如《美国经济评论》);又如,引入更多的二级指标;最后,扩大调研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