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能力之外谨慎发表公共意见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7日 03:06 第一财经日报 | ||||||||
2005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将于5月30日至6月1日在北京召开。据媒体透露,8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和5位世界知名经济学家月底将来到北京,结合世界、中国、北京的经济热点问题进行演讲。据说,这是我国乃至亚洲首次主办的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高层经济学和经济政策论坛。 因为翻译过《哈耶克传》,所以,看到这个“喜讯”,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想起哈耶克
然而,哈耶克的性格确实很倔强,尽管自己获得了经济学家们梦寐以求的大奖,但在诺贝尔奖盛大的颁奖晚宴上,哈耶克却说了一番让大家扫兴的话:“既然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创立了,那么,能够荣幸地与人分享这一奖项,我当然非常高兴。不过,如果当初有人来问我是否应当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我会毅然决然地予以反对。” 因为他担心,“这样一个奖项使更多的人追逐科学的时髦。”这话的来由是,哈耶克一直反对经济学的数学化,而诺贝尔经济学奖至少有一半奖给了高度技术化、“科学化”的计量经济学家,而在哈耶克看来,这样的经济学与《国富论》相比更加偏离经济学的科学性。 哈耶克反对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第二个理由是,诺贝尔奖将赋予那些经济学家以不应有的权威。经济学家主要会影响外行:政治家、记者、公务员和一般公众。大家都愿意听听一个获得了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对于治理经济,甚至治理国家有什么好主意,而他自己也很容易以为自己真的全知全能,结果,就出现了所谓“知识的僭妄”——这是哈耶克获诺贝尔奖领奖时演讲的题目。按照他的说法,现实世界中的很多不良政策,其实大多是经济学家狂妄自负的产物。 因此,哈耶克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建议: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都应当发誓,永远不在自己专业能力之外发表公共意见。或者获奖者应当记住英国大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一句话:“研究社会科学的人士,应当对众口一词心怀忧惧:当所有人都在大谈特谈某个东西时,灾难就会随之而来。” 我们可以说,哈耶克过于严谨了,但是,他的提醒恐怕不是没有道理。首先,如此盛大的“诺奖”得主阵营,是否真能够对相关部门提供务实的意见呢? 根据论坛的安排,诺贝尔奖得主将与政府决策者之间进行对话,主题是奥运经济、教育与经济发展、人力资本、首都城市发展战略。坦率地说,这些深居异国的经济学家,多数是学院派经济学家,他们如何能够对奥运经济、首都城市发展战略提出有效的见解?这些“诺奖”得主与企业家对话的主题是“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发展”。然而,有几位“诺奖”得主认真地研究过企业家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 所以,“诺奖”得主就论坛主持者们所安排的话题发表看法,难免有“知识的僭妄”之嫌。说得刻薄一点,超出自己的专业研究范围,这些“诺奖”得主的见解,跟一般普通民众的看法也许没有太大差别。 本次论坛是由两家机构隆重举办,由官方盛情主办以纯粹的经济学家为嘉宾的论坛,我们要有一种理性的心态。政府的职责是制定和执行法律、政策,但“诺奖”得主的知识构成,只能对政府决策提供参考。要知道,公共管理既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科,也是一门需要跟实际紧密联系的学问,即便“诺奖”得主的观点,我们也要分析和取舍,而不能简单地视作金科玉律。 对于知识,我们不能盲目崇拜。无意中,当我们对这种可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表现出崇拜姿态的时候,总是轻易地忽视了另一种知识,关于民情的知识,关于政府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的实际操作层面的知识;显然,这样的知识,对于政府的决策是更为紧要的,这些知识也构成了专业知识的边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