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书评:交通银行与中国银行业改革叙事曲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1日 03:00 第一财经日报
周忠明 没有连篇累牍的说教,没有晦涩艰深的术语,《变革二十年》全书42万字,以交通银行的改革发展为主线,给我们展示了中国金融业20年来的风雨历程。 李祥瑞、刘鸿儒、戴相龙、王明权、蒋超良……一个个在交通银行发展过程中以至在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叱咤风云的鲜活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 我1986年进入中国人民银行工作的,目睹了交通银行在重新组建及发展中的风风雨雨,深知借鉴历史对于认识现实与未来是如何重要。《变革二十年》既为我们记载了在上海市江西中路200号交通银行初创时的艰辛历程,也为我们展示了交通银行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时的华彩乐章。更为重要的是,交通银行经历的组建综合性银行、发展社会主义商业银行、统一法人、财务重组、汇丰入股、境外上市,直至加快向国际公众持股银行转型,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与思考。 坚持银行业的改革之路,是交通银行以至我国整个银行业发展的成功之路。交通银行在襁褓之中就选择了一条与当时国家各个专业银行不同的道路——组建综合性银行、发展社会主义商业银行。这是交通银行成功的基础,也为后来各个专业银行打破专业桎梏做出了示范。 交通银行作为探索者,从中尝到了改革带来的甘甜,也咽下了初创时遭遇的苦涩。如果交通银行不是走综合性银行的道路,像其他国家银行一样圈地为牢,在已经划分势力范围的金融市场中,分享一杯计划经济的残羹,不仅难以在重组初期开创日新月异的局面,而且国家专业银行也少有动力来突破专业划分的壁垒。 我国金融市场现在还存不存在交通银行重组初期那样画地为牢的现象,值得我们思索。银监会成立后,推出了银行同质同类的监管政策,过去被圈在一个城市范围内的城市商业银行,在达到相应标准后,也能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其实,这其中的思路与交通银行组建时打破专业桎梏有同工异曲之妙。 统一法人是交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一个生死攸关的重大举措。交通银行重组初期选择的“二级法人”体制,为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初的经营困境埋下了隐患。“二级法人”使交通银行在股权架构上缺乏构建有效公司治理的基础,从而难以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当时我在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工作,清楚地记得,交通银行苏州分行行长蔡涵刚案件及带来的数亿元损失。我分析蔡涵刚案件所得到的结论是,此人作为苏州分行行长,权力失去了制约,导致为所欲为。今天来看,这正说明建立合理的股权架构、完善的公司治理与有效的内部控制是现代银行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如果交通银行不是1994年成为一个法人,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经济调整中可能遭受的损失就不是现在处置的那几百亿了。总之,完成统一法人是交通银行走向真正的现代商业银行的必要步骤。正因为有着交通银行的经验,江苏省的十家城市商业银行在最近的联合重组中,没有选择二级法人的架构,而是坚持统一法人。 毋庸置疑,近年来,交通银行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新一轮银行股份制改造中引领潮流。第一家完成财务重组、第一家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第一家在境外公开上市,正朝着向一流的国际公众持股银行的远大目标稳步迈进。而且我们看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沿着和交通银行基本相似的路径在谋求变革和转型。这和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初期,国家各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型又何其相似啊! 非常有趣的是,在银监会现在的监管序列中,交通银行被归为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同样的大型银行。对于20年前把交通银行看作另类银行的人来说,这是令人回味的事情。看来最终不是交通银行被专业银行同化,而是各家银行殊途同归,都走向了现代商业银行之路。(作者为江苏银监局局长)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