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经济学人昨聚首圆桌会议讨论预防滞涨风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9日 13:41  新闻晚报

  □晚报记者 劳佳迪 报道

  “在经济停滞和通胀之间游走。 ”昨日,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在描述当前宏观调控政策时,对记者如是评价。作为昨天发布的《复苏调整中的双重压力:预防滞涨——中国经济分析2010-2011》一书牵头人,他认为,当下中国必须预防流动性突然消失可能造成的经济停滞的风险。

  上海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开出的“处方”是:“十二五”应该改革现有土地制度、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并允许人民币汇率适度上浮,从而激励就业。而在上海社科院科研处处长权衡看来,就业与物价正是“滞”与“胀”双重背景下的两大民生话题。

  预防滞涨风险

  “全球金融危机并不是结束了,它的过程仍在发展。 ”周振华对记者表示,发达国家前期使用量化宽松政策,效果并不理想,主权债务危机时有发生,高失业率也未得到改善,“这次日本地震发生于世界经济复苏还处在胶着之时,叠加产生的效应对经济冲击较大。 ”

  周振华认为,国际大环境也直接介入了中国经济的运行基础,“现在通胀预期已较强烈,而经济停滞的风险还是潜在的,实际上,我国经济受制于外部经济影响和内部结构性矛盾,央行只要稍微使用严厉的控制通胀手段,就会造成经济增速下滑,所以政策只能在滞与胀之间寻找平衡。 ”

  “虽然现在看似投资凶猛,但我们本身的产能过剩和高增长背后效益低下问题都未有效解决,经济增长面临着泛滥的流动性突然消失的风险。 ”周振华向记者强调,目前通胀预期的管理还必须警惕相当部分货币和财产外逃,“中央宏观调控比以往更艰巨,出台措施拿捏需要相当准确。 ”

  记者注意到,对于通胀,复旦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殷醒民昨天用“已成定局”来判断。 “要应对全年高位运行的CPI,中央本轮对策可能采用‘硬着陆’,”他对记者解释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和价格管制等手段可以实现 “拿空间换时间”,保证2012年下半年经济增长、物价回落。

  求解转型难题

  “‘十二五’GDP增长率调低为7%,长期维持在10%绷得太紧,现在需要更多时间调结构,很多制度性安排都要作出调整。 ”左学金对记者表示,就以与“滞涨”中的“滞”息息相关的就业为例,中央就有需要转变思路的地方。包括权衡在内的不少在场专家都认为,“十二五”加快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等布局,使劳动力无法及时适应调整后的经济形态,很可能会令新一波就业问题涌现。 “公共服务、对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培训和对劳动力要素定价机制的改革,都应该是未来政策着力点。 ”权衡表示。

  左学金则提出,如果允许人民币适度升值,也将缓解就业压力。 “汇率低估会造成制造业利润的高估和服务业低估,而提供最多就业岗位的正是服务业,中国加入WTO后,制造业产值反而回升,这并不符合经济规律。 ”

  对于目前中国GDP和消费的总量,昨天也有专家提出要进行“统计转型”。华东师范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教授吴信如告诉记者,北欧政府就采取在“阳光GDP”基础上补加15%隐性经济的统计方法。根据他的估算,中国隐性经济规模不会小于北欧。

  呼吁土地制度改革

  对于制造业“狂飙突进”的华丽背后,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金芳则认为,作为微观体的企业仍面临自身能力的隐忧。 “OECD曾预测中国制造业在2017年会赶超雄踞霸主之位110年的美国,高盛预计是2014年,实际上我们还要提前三年,但宏观数据漂亮难掩二元状况。 ”

  金芳分析认为,在全球供应链网络结构中,中国仍是低端,加工贸易更是两头在外,本土没有形成核心价值链,“只能加速制造业向内陆转移,沿海涉及高端价值链,这样才能在本土完成产业分工,具备更强的海外风险抵御能力。 ”

  左学金则呼吁,“十二五”还应推动现有土地制度的转型。“地方政府征地范围过于宽泛,有些地方对‘公共利益征地’的把握存在模糊地带。 ”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