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迎:真正的消费不是刺激出来的?
现在大家都认识到国内市场的重要性,但我觉得有一个误区。大家经常用一个概念,即扩大内需,好像扩大内需就是开发国内市场。我要强调一下,这是两个非常不一样的概念。
扩大内需是一个宏观经济学的概念,主要是政府的事情,比如说政府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或者是其他的刺激政策,使大家多花钱买东西。开发国内市场更强调的是微观概念,是企业家的工作。过去中国企业家有很大的积极性做出口,把东西卖到国外。未来我们有没有足够的积极性和能力,在国内发展出更多的产品市场来?
举一个例子。大家每人都有一台计算机了,政府怎么想办法让大家买第二台计算机,可能是给你补贴,这叫扩大内需。开发市场是什么呢?比如说苹果公司生产出iPad,这就是开发市场,不是让你重复买一个以前的产品,而是让你买一个满足新需求的新产品。
我们用扩大内需的政策,有时候会损害第二个方面即真正开发国内市场。企业家经常犯这个毛病,东西卖不出去以后,经常抱怨钱太少了,银根太紧了,所以鼓动政府多发钱,只要多发钱东西就好卖了。这其实是宠坏了这些企业家,使他们不能把精力放在理解消费者、满足市场、生产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东西上来,而是搞低水平重复。
我特别要强调这一点,企业千万不要混淆开发国内市场和扩大内需这两个概念,把扩大内需的概念简单地等同于刺激消费。真正的消费不是刺激出来的,而是开发出来的。如果我们忘记了这一点,我认为未来的经济转型不可能真正成功。 详细>>>
张维迎打“拐”:“不能只想种草不想栽树”
听闻一向以“犀利”著称的张维迎将出席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员高端系列讲座,交通大学的礼堂便顷刻挤得满满当当。当张维迎步履健朗地走上讲台时,场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大家都期待着这位教授会如何“语不惊人死不休”。
果然不负众望,张维迎在开场便曝出了这么一个“生猛”的观点:“危机出现靠救市能否成功呢?我想也可能会有短期效果,但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市场自身的调整,政府救市的结果可能延缓了市场的调整。”
“房地产市场就是最好的例子,去年政府拿钱来进行救市托市,结果使得房价疯涨。”张维迎认为市场最大的挑战来自政府,政府不能什么都管,“政府最优的政策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与不少独立经济学家一样,张维迎也非常坚持宏观政策的连续和稳定。他毫不掩饰地批评道:“我们有些政策就像新手开汽车,猛踩油门猛刹车,让人总感到有些悠悠忽忽。”
张维迎指出,政府通过增加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实施货币刺激政策等,只能解决眼前和短期的问题,并可能导致有些问题被掩盖。张维迎有些担忧地预计,在未来的两三年内我国经济可能出现新的问题,但具体时间则不好说。
张维迎:中国未来发展重在开拓国内市场
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着很多转型,其中最重要的是从出口主导型转到出口和国内需求更平衡地发展上。中国在过去30年里,平均每年出口的增长是GDP增长的1.5倍,出口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4.6%,到2007年的37.5%。全世界所有的经济体,前十位中只有德国出口占GDP的比重稍微超过中国,为39.9%,其他国家都比中国低,美国8.4%,日本16.3%,英国是16.7%。
这么大一个国家,出口占GDP如此之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中国未来一轮经济增长,已经不可能再继续过去的高速出口趋势了。100年前,全世界人口共有16亿,美国大约是9000万,占5%多。现在全世界有68亿人,中国大约占近20%,现在中国的人口规模和100年前世界人口的规模是相当的。对很多产业来说,没有一定的规模是不行的。比如,中国电信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信公司,主要原因就是中国人口多。
站在"中国就是全球"的角度考虑,如果中国本身就是全球,中国会怎么发展?如果中国就是全球,中国的各个地区之间,如此巨大的差异,相互之间发展贸易潜力有多大?实际上,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唯一差别就是由于主权所引起的交易成本的不同,比如需要护照,有关税以及其他的限制等等。否则,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本身是没有什么大差异的。就像欧盟在一体化、东亚要一体化一样。一体化主要就是指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一样。
张维迎:发展绿色经济不能离开市场
现在很多企业家都谈绿色经济,但是有一种倾向,好像一提到绿色经济,人们马上就想到政府要做什么,可能没法进行市场运作,这样把政府和市场先对立起来了。我想绿色经济只有通过市场才能真正的实现。进一步来讲,消费者是不是愿意为更环保和更低碳的产品和技术支付价格。离开了市场,离开了价格,我们很难发展绿色经济。
首先,价格是一个信号,告诉我们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我们绿色要绿色到什么程度,低碳要低碳到什么程度,谁能够告诉我们?最终只有价格。我们没法相信,靠某一些人坐在屋子里头就能确定哪个标准一定是对人类最好的标准。
第二,价格是一种激励机制,激励人们选择正确的行动。如果我们想节约用水,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水价提高。我们要节约能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能源的价格提高。
第三,绿色经济要发展最终来自技术创新。但价格和利润是决定绿色技术的重要选择标准和动力。好比说,我们石油价格足够高,就会诱发更多的新能源技术开发。其实从历史上来看,西方照明原来用的是鲸鱼的油。后来鲸鱼油快用完了,价格非常高,促使人们发现了石油,石油用了100多年,又面临着枯竭。所以未来的替代品需要在技术上进行根本性的突破,而低碳市场、碳交易可能是一个最有潜力的市场。
张维迎:30年后中国将成经济老大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BA项目成立十周年暨北大光华EMBA江苏校友会成立庆典上周六在南京举行,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在会上作了主题为《全球金融危机和未来30年中国经济前景》的演讲。他表示,全球要走出金融危机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危机对中国而言是国家整体崛起的机会,30年后,中国有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前景,张维迎认为,这一次危机对中国来说是国家整体崛起的机会。他的判断是:现在的中国和100年前的美国差不多,100年前的美国和英国的关系就是现在美国和中国的关系,当时美国是一个新兴的市场,英国是一个老的霸主,美国人借钱给英国花,但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年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共40年的时间,美国取代了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他认为这次大危机后,中国将逐步取代美国,有相当大的可能是,30年后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再过三十年,预计中国的GDP应该占到世界的23%,也就是相当于1700年前的水平,超过美国的18%。”他表示。详细>>>
张维迎:外汇储备应拿一半来分给百姓
节前,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曾公开建议,将国有股票平均分给老百姓。此举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争议,也受到多位经济学家的集体反对,今日,经济学家张维迎又重提这一建议,“应将国有上市公司的股票分给老百姓,给老百姓一只下蛋的母鸡。”
此外,他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建议:将近2万亿的国家外汇储备,拿出一半来分给居民,他认为,如果政府持有的美国债券分给老百姓,让每个中国人都变成美国债券的持有者,是一件好事。
“我们国有上市公司拿出40%股份,外汇储备拿出1万亿,这两个加起来一共是13万亿,发到每个人手里是1万块钱,五口之家将分到5万,这将是非常大的财富效应。”
该建议受到中投集团总经理高西庆的强烈反对。“每次听维迎演讲我感受都很深刻,但今天我想说,实在对他的观点不敢恭维。”
高西庆认为,外汇储备一旦分给老百姓,中国政府就不好对其进行集中控制管理。“目前中国在与国外打交道的过程中,只要力量稍一分散,就立即会变成人家的鱼肉,任人宰割,因为中国的力量太弱。”
他认为目前还需要政府一定程度的领导。
张维迎:推动经济发展同时应注意控制信贷风险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9日在由华尔街日报举办的第八届中国金融市场年会上表示,中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须注意控制信贷风险。
张维迎说,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一直在采取各种措施推动经济发展,推行恰当的信贷和货币政策,并取得明显成效,但他同时提到监管部门须注意控制信贷风险。
2009年中国新增信贷量创出历史之最,前三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总计达到8.67万亿元,而全年则有可能达到10万亿元。
信贷的高速增长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支持,也引发市场对于信贷快速增长背后风险的一些担忧。
“有必要在推动经济发展和控制信贷风险上达到一种平衡。”张维迎说,信贷增长太多可能造成更多的潜在风险,而“如果银行系统没有具备较强的风险控制,将会更加糟糕”。张维迎认为,目前监管部门的监管方向和采取的措施是正确的。他对中国金融系统持乐观态度。
张维迎:教育界需认真应对教育国际化冲击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日前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时强调,过去中国最优秀的学生到中国最顶尖的大学读书,但现在他们可以到全世界最好的大学念书,因此教育界需要认真应对教育国际化的冲击,“如果我们不努力,就会失去中国的本土市场!”
张维迎不讳言为学院的前景担忧,他提到05、06连续两年,该院每年120名新生中均有15名是内地各省高考状元,但07年只有13个,“有两个被香港的大学用奖学金招走了!”
除了港校近年在内地卷起“抢尖子”旋风外,据内地留学中介人士估计,每年到美国修读本科课程的内地生正在翻倍增加。张维迎解释说,他担心内地大学会逐渐失去优秀的生源,“过去的教育是本地化模式,内地最好的大学吸引内地最好的学生,美国最好的大学吸引美国最好的学生,井水不犯河水。但现在教育也全球化了,内地最优秀的学生可以到全世界最优秀的大学去读书,而非只能选择内地大学。”
此外,张维迎指内地大学也会因此失去大量社会捐款,“不要以为中国企业一定会捐款给中国的大学,当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国外念书时,他们更可能向国外的大学捐款”。他提到前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曾收到有史以来最大一笔个人捐款,便是来自中国内地,“还有很多大公司会花大量经费送员工到国外培训,上海市政府也和外国签定合同,把钱送给外国的商学院”。
张维迎坦言,内地大学、尤其是商学院的前景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令人担忧。他形容如内地的汽车生产模式,商学院也在给外国院校做大量类似“贴牌生产”的项目,即在内地开课、然后授予外国大学学历,等于内地商学院是帮别人招生。“看到中国的3大汽车厂商都在生产国外品牌的汽车,我感到非常悲哀。如果20、30年后,我看到中国的大学和商学院都在为外国的大学做‘贴牌生产’,那会让我感到更悲哀”。
张维迎谈中国改革:“所有人都是改革受益者”
张维迎:我想改革开放将近三十年了,我们确实取得巨大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思想言论自由也更多了。但这当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如不同团体、阶层的人在改革开放中得到的利益分配不均匀,自然会有一些人有不同看法。我觉得有责任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以更理性、建设性的角度看待这些问题。
看一个大的历史变革应该站在一个高度。从一个旧体制到新体制的变革,当中有很多复杂的问题,很难有一个理想状态。如果我们认识到改革的艰难性,认识到改革中有些事情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就更能从积极角度看待这些问题,也才知道怎么去解决。
《小康》:为什么你的《理性思考中国改革问题》引起这么多人争议?
张维迎:这个社会并不是理性的东西大家一定接受,否则科学研究精神就没那么重要了,尤其在社会变革中。群体行为在多数情况下不仅没理性,还没有责任心,没有人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任。
张维迎:北大应培养公益领袖人物
就在胡锦涛总书记到北大视察,鼓励学生“热心公益”的当天下午,北京大学举行了“公益论坛”,总结了北大校友中热心公益事业的精神。北大校长助理、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说,北大也应培养公益事业上的领袖。
张维迎说,现在北大校友中,有官员、有学者、有商人,还有一类从事公益事业。他说,相对于官员、学者和商人有明确的利益刺激,他们有成就感、有动力,而公益事业的业绩很难衡量,因此从事公益事业则更多地需要责任感。
张维迎说,要从事公益事业,现在有好多难处,比如说筹钱,有时候就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张维迎表示,北大的学生和老师在公益事业上应该多做一点事情,也应该培养公益性领袖人物。
北大校友王灿发教授是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主任。他说,从事公益事业就是要帮助弱者,“因为我们每个人相对于国家权力都是弱者,帮助弱者就是在帮助我们自己,因此建立一个使弱者权利都不受侵犯的社会制度,那我们自己的权利就会得到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