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林毅夫:一个传奇的学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4日 18:47 《中关村》

  林华(北京)

  2月4日,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正式任命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为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这是世界银行首次任命发展中国家人士出任这一要职。

  佐利克在当天的一份声明中表示,林毅夫是首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首席经济学家,也是经济发展领域尤其是农业方面的专家,他的到职将会给世界银行带来“一套独特的技能和经验”。佐利克还表示,他期待在非洲发展、南南合作以及农产品和能源价格等诸多领域与林毅夫进行密切合作。

  分析人士认为,林毅夫入职世界银行将有助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经济之间的交流、沟通。而林毅夫能否不负众望,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丰富佐利克思维,把中国经验成功地嫁接在世界银行的发展理念和行动中去,人们都将拭目以待。

  最有希望获得诺奖

  1986年,刚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获得博士学位的林毅夫到世界银行实习了3个月。他不会想到,时隔20多年后自己将再度步入世界银行总部,作为首席经济学家兼副行长。

  2月4日,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宣布对林毅夫的任命,林毅夫将于5月31日正式就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林毅夫创造了一个纪录:在世界银行这一全球最大发展机构的60多年历史上,他是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首席经济学家。

  1979年5月的一个夜晚,当时名为林正谊的台湾陆军金门防卫司令部连长,毅然夹着两个篮球跳入黑暗中的台湾海峡,冒死从金门游泳两千米成功泅渡厦门,并更名为林毅夫。

  两个多月后,林毅夫来到北京大学求学。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到访北京大学,林毅夫被选为翻译,从此与舒尔茨结下不解之缘。1982年从北京大学取得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后,他即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成为舒尔茨的弟子。4年后,林毅夫取得博士学位。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林毅夫作为改革开放后从西方学成归国的经济学者回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就职,专门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林毅夫是从研究中国农业问题入手,走上经济学研究之路的。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他的学术研究之路昭示,对中国经济改革和中国农村问题等都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与认识,这使他成为目前国内最受关注和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1994年,林毅夫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任中心主任。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粮食问题、电信改革、银行改革、WTO、通货紧缩、宏观调控、土地问题、农民工问题、住房问题等几乎所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中,都有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发出的声音,逐渐受到高层领导的瞩目,成为国家决策的高级“智库”之一。作为中心的主持者,林毅夫积极为中央很多重大决策的制定出谋划策,参与了国家“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制定,林毅夫本人也被舆论视为官方的重要智囊之一。

  如今,林毅夫的头衔很多。除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外,他还先后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等。

  作为国际经济学界最受瞩目的华人经济学家之一,林毅夫被视为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中国经济学家。2006年底,久负盛名的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向林毅夫发出邀请,请他在2007-2008年度的讲座上发表演讲。林毅夫成为这个被誉为“诺奖摇篮”的国际经济学界顶级讲坛的第一位中国学者。

  这20多年中,林毅夫不仅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更是积极的推动者和自觉的研究者。作为经济学家的林毅夫走进社会大众的视野之中,这与他在关于“三农问题”上的一系列建言是分不开的。

  1998年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紧缩、生产能力过剩、新增投资比较小和新增就业机会少等问题。这又造成本该流动的农民流动不出来,已经流动出来的农民又返回乡村。另外,众多乡镇企业在竞争中也纷纷倒闭。一方面,这致使农村集体经济负债累累;另一方面,又迫使早先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又回流到农业中。在这种背景之下,农民收入增长特别慢,“三农问题”也更为突出。

  据此,林毅夫提出,“我国从1979年开始的改革以农村为突破口;20年后的今天,走出当前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内需不足、市场疲软、通货紧缩困境的突破口,仍然在广大的农村。”只有打通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动的渠道,消化掉城市中过剩的生产能力,才有可能解决三农问题。

  为此,林毅夫建议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一场以实现农村自来水化、电气化、道路网化为核心的新农村运动,加快农村地区和生活消费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来启动广大的农村市场。因为,这一政策既可以刺激国内消费需求,使中国早日摆脱通货紧缩,又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和改变农民观念等。

  后来,林毅夫提出的“新农村运动”建议及具体内涵逐渐被国内学界及政府部门所认同,这为今后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学术支持。

  林毅夫的学术研究之路昭示,他对中国经济改革和中国农村问题等都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与认识,这也使他成为目前国内最受关注和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世行的“历史性决策”

  由于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通常由欧美人士担任,林毅夫就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将改变了世界银行的格局,传递了一种中国深度参与世界经济的信号,发出了第三世界的声音。

  更由于这一职位是“为世界银行设定研究议程并帮助该行确定学术方向”,林毅夫的任职将扭转世界银行向为西方禁脔的性质,使得这一机构的援助思路朝向更为客观的趋势发展。

  多年以来,世界银行的援助原则一直秉承欧美国家笃信的私有化、贸易自由化和欢迎外资等原则。伴随援助的还有意识形态的强行附加。实践证明,这种填鸭式的援助不仅导致主要受援地区的非洲国家陷入“民主式”混乱,而且非洲贫穷落后的局面并未改观。而被世界银行作为援助重点的南美地区,在上世纪80、90年代偶然“井喷式”经济发展后,最具代表性的阿根廷模式也陷入经济危机的泡沫。

  中国也是世界银行的主要受援国,但并没有出现“输血”排异现象,而是形成了造血系统,使中国成为世界银行援助的典范。到2007年,中国已经积累了1.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除了在环保上还接受世界银行贷款外,中国还成了援助国。

  世界银行在华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经济政策的兼容性,中国经验值得向世界银行推广。

  早在酝酿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提名人选之初,佐利克就明确了从发展中国家遴选的原则;林毅夫不仅来自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其学术成就深深植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他对“中国奇迹”的经济学阐述早已受到国际上的认可。

  佐利克表示,林毅夫是首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首席经济学家,也是经济发展领域尤其是农业方面的专家,他的到职将会给世界银行带来“一套独特的技能和经验”。佐利克还表示,他期待在非洲发展、南南合作以及农产品和能源价格等诸多领域与林毅夫进行密切合作。

  事实上,林毅夫能脱颖而出,其背后隐藏着世界银行寻求新发展方向、中国经济发展之特殊性,以及佐利克要为世界银行确定新战略思维这三大深层次原因。简言之,佐利克要借林毅夫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系统性研究和思维,为世界银行寻找一条新的战略出路。

  佐利克近年来的为政历史提醒世界,佐利克的行长任期将可能成为世界银行未来发展的重大拐点:佐利克任白宫贸易代表后确立的“双边、区域及全球自由贸易化进程三管齐下、多边为主”的对外战略,成为布什总统两任来的对外经贸战略主轴;佐利克转任副国务卿后力排众议把中国确定为“利益攸关者”的战略定位,开辟了中美战略关系的新篇章。

  7年多来佐利克的这两大政绩让世人看出,学者的严谨思维、决策者的微妙平衡,加之鹤立鸡群的战略思维,形成了佐利克近年来的从政特色。而这一特色,也可能成为佐利克执掌世界银行的最大亮点。

  其实,世界银行是由欧美国家主导操控的世界性金融组织,并非慈善机构,也需要考虑援助成本和收益。世界银行任命林毅夫担任首席经济学家,一方面是在未来援助方向上进行“学术性”调整,将中国经验在发展中国家推广,另一方面更在于将中国纳入西方主导的体系,从人事入手,要求中国承担更多援助责任。

  尽管中国经济发展中仍存在大量的问题和极大挑战,但如果没有中国的经济发展,没有非洲等最不发达地区的发展目前面临的瓶颈,没有世界银行寻求新方向的压力,以及没有像佐利克这样的战略思维家出掌世行,就难有“林毅夫现象”。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林毅夫现象”的背后,蕴藏着国际经济发展战略板块的阶段性移 动和调整。

  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正在形成蝴蝶效应,布什总统罕见地在其任期之末拿出近1500亿美元托底美国经济。刚从滞涨中走出的日本经济也有重新走低的趋势。一轮全球性的股灾之后,油价、粮价、原材料价格在全球市场范围内都不见走低。2008年,全球经济面临着全面衰退的风险。在此情势下,已成世界经济引擎的中国被纳入世界银行决策机构,带有必然性。

  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由于佐立克代表美国政府的半官方立场,林毅夫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也释放出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信号。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