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王小鲁:坚持独立思考 透视经济真相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3日 02:2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王小鲁现在国民经济研究所从事宏观经济研究,在澳大利亚获得博士学位。他不仅亲历了早期中国经济改革,研究涉及农村包产到户、乡镇企业发展、沿海地区开放、国有企业改革等,而且他还是一个有独立学术见解的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问题、粮食问题、地区发展和地区差距问题、国有企业转制、收入分配尤其是灰色收入和农村贫困等问题都做过深度研究,并提出了很多独特见解。他坚信改革才能推进中国经济发展。

  ⊙倪小林

  我与王小鲁教授有一面之交,当时他是长安论坛的一次研讨会主持人,我是听众,他并不认识我。但是,我对他有关国民收入问题的一系列研究很感兴趣。

  当我面对面采访王小鲁时发现,他依然保持着谦谦君子的儒雅风度,但谈到他在过去的那些岁月中所参与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故事时,他的观点非常鲜明,言语表达也很爽快。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他时而显得很随和,时而又表现得有些固执,他对自己所要坚持的东西很执着,让人觉得他做学问很纯粹。也许,这足以反映出一个学者最难能可贵的学术禀性。

  亲历中国改革的幸运参与者

  王小鲁和同龄人一样,初中没上完就从北京到山西插队。要说和别人有些不一样,那就是在劳动之余苦读苦写。他说过:自己呆的那个村子,年年都有逃荒要饭的人,粮食不够吃。这时你就会思考,国家的经济体制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他尽可能搜罗了一些当时能够找到的书来读,希望从书中找答案。他白天和农民在一起干活,深入农民的生活,晚上读书,冥思苦想,写了很多读书笔记。

  后来,他到一家铝厂当了一名工人,但读书仍然是他的嗜好。他回到北京后进了工厂,1977年恢复高考的机会和王小鲁擦肩而过,只因他已经就读了厂办的“721工人大学”,不让再报考其他任何正规大学,从此失去了和别人一样进入名牌大学的机会。

  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的命运发生了意外变化。在工厂大学上学时,他写的一篇文章被当时社科院内部刊物《未定稿》主编和同仁看上了,他们正在物色年轻的、有思想的研究人员。当时“文革”刚刚结束,正是人才青黄不接的时候。王小鲁很快被破格调入此刊物,工作是当编辑,自己也写文章。这是改变他人生轨迹的关键一步,说幸运还真的幸运,在中国没有多少人能像他一样从工厂直接进到国家级的科研机构,接触如此前沿的各种思想,文章接连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

  《未定稿》之所以得名,是因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它在那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独特位置。王小鲁回忆当时有很多解放思想的文章,都在这里相继发表过。此刊物存在时间虽然很短影响却很大。

  正是从这里开始,王小鲁进入了高层政策的研究圈子。后来,他又进入新组建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做过《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杂志主编。自1986年后,他担任体改所发展研究室主任。他的研究范围紧贴着中国改革路径:农村包产到户、乡镇企业发展、沿海地区开放、深圳特区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等。他在介绍自己的经历之后,加上了一句话“我研究的内容很杂”。

  王小鲁在改革初期担任了当时很有知名度的《走向未来》丛书编委会成员,他还是1984年莫干山会议的论文评议员,也是那些有见地的改革思路的坚定支持者。

  1989年2月,他去澳大利亚做访问学者,系统地攻读了经济学理论,并拿到了博士学位,成为名副其实的“海归”,这为后来在国民经济研究所主持项目研究打下了很好基础。8年以后,他回国后感到由衷地高兴,是因为他看到了中国改革真的已走出了一条市场化路子。

  王小鲁有幸参与过中国初期的改革,而后又接受过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系统训练,这使他觉得“自己做研究得心应手”。这就是王小鲁的人生经历,也反映了莘莘学子对国家发展、社会和民生问题报以拳拳之心的博大胸怀。

  学术独立见解需要勇气与智慧

  讲到回国做研究,王小鲁对樊纲教授的邀请仍记忆犹新。在1990年代,他在日本访问期间遇到樊纲,樊纲很热情地对他发出邀请:你干脆回国后到我研究所去做宏观经济研究吧!确实,王小鲁早有回国准备,于是在1998年回到了国内,并进入国民经济研究所至今。他“学以致用”,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中国经济研究之中。

  他将国际上最新的经济研究方法,用以研究中国宏观经济以及中国经济发展中诸多焦点问题。他做过的一些主要课题有:经济增长问题、粮食问题、地区发展和地区差距问题、国有企业转制和非国有企业发展问题、城市化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农村贫困问题等等。国民经济研究所创设了中国分省市场化指数,并每两年出一本书,今年已经是第八个年头了。

  去年夏天是王小鲁与媒体打交道最频繁的一年,除了自己撰写文章外,他还在网络媒体和网友交谈一个话题:怎么看待灰色收入。

  “当时,为什么要研究这样一个话题?” 王小鲁与同仁在研究中发现,我国关于居民收入的统计数据是不完整的。根据2005年的统计显示,我国城镇居民最高收入10%这组人,人均可支配年收入只有2.8万多元,但按当时汽车拥有量、高档住宅购买、居民银行存款等指标来看,这个数据显然是不真实的。王小鲁正是从怀疑开始关注这个问题的。他们发现,问题的关键是少数高收入居民有大量灰色收入。

  “这是一个早已存在的问题,收入问题说到底是个制度问题,现在人们都在说收入差距拉大,但是灰色收入却没有计入统计,数据失真是必然的。只不过大家没有认真去深究。”王小鲁很“固执己见”。学者发现问题,研究上有突破,很多时候是因对数据或真相生疑而有所建树。王小鲁对于收入数据的怀疑,刺激他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人们的真实收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他和同仁一道探索了一些新的方法进行调查和数据分析。他们调查的样本遍及全国27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也覆盖了一批中小城市和县镇。与此同时,他还依据家用汽车拥有量、商品住宅销售量、出国旅游人数、银行存款分布等数据分别对高收入居民的收入进行了推算,以对调查分析的结果进行多方面验证。这些结果互相之间有比较高的一致性,以此来说明他们的估计结果是基本可信的。

  尽管如此,他也一再说明,由于研究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研究条件的限制,这项研究结果是初步的,还有待于深入研究来进一步验证。根据他们的估算,居民收入中约有4.8万亿没有包括在统计中。他称之为“隐性收入”,并认为这是导致实际收入差距更大的原因之一。这项研究也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议论。

  王小鲁在一次讲座上表示,隐性收入的大部分是灰色收入。这些灰色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这五个渠道:公共资金流失、土地收益流失、金融腐败、行政管理中的寻租行为和垄断行业收入。他认为,造成这些问题不应该归罪于市场化,而是因为制度存在漏洞,这说明一些方面的改革还没有到位。因此,他不断呼吁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

  其实,王小鲁并非只感兴趣灰色收入,他除了一直关注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也对经济发展问题、市场化问题等等做过很多研究,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见解,有不少受到决策层的关注。

  在中国做研究,有时候需要勇气,有时候也需要智慧。在做研究时,或许王小鲁是“二者兼有”。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