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曼昆: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漫步自如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3日 02:2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曼昆: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漫步自如

曼昆———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漫步自如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方法———冷静地建立并检验有关世界如何运行的各种理论,这种方法适用于研究一国经济,就像适用于研究地心引力或生物进化一样。

  ———曼昆

  ⊙倪小林

  时代的骄子

  把通俗和繁琐、普通和艰深、现代与传统结合得如此完美,当属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格里高利·曼昆。他无愧于自己生长的时代,浸润于商业运作以及大众通俗文化泛滥的今天,如果只是坚守在陈旧的故纸堆里,也能够成材但是肯定不是现在的曼昆。

  有资料记载,曼昆曾创下两个骄人的纪录:一是一本教材还没有脱手,出版商就出价140万美元买下版权,经济学著作卖价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二是这本教科书一出版便很快风行美国,出版仅3个月就被3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其英文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当年就高达20万册,成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其畅销速度与畅销数量又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当时,美国一家出版商静心策划,一定要寻找一本能够普及畅销的经济学教材,曼昆撰写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一举中标。如今,该书的第四版在中国也已经问世。

  畅销书文化对于美国社会的冲击显而易见,上世纪70至80年代畅销书流行欧美文化市场。何谓畅销书,按照畅销书研究者定义:写作首先是一种商业性写作,经济效益是畅销书写作的本质诉求。我们可以断定,当出版商将教材运作完全商业化之后,发包者有之接包者也必然有之,从曼昆中标经济学理论教材事件本身,可透视商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渗透到了美国的各个角落,并且也漫延至被治学之士“垄断”的象牙之塔。

  教材成为畅销书在美国并非只有曼昆独创,《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其实采取的方法也是一样,将历史教科书送进了畅销书行列,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各个层面。在全球贸易一体化的背景下,美国利用畅销书渠道来传播严肃书刊,更是美式文化传播的一种独特方式。

  曼昆因此而名声大振,在29岁时就成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这一点,关于“流行”是短暂的定语,似乎就值得现代人去深思了。用传统文化嫁接上现代文化,有时候产出怪胎,但是曼昆的魔力就在于使二者相得益彰。

  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以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为例,自1948年问世以来,该书先后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曾风靡全世界。萨缪尔森不仅创立了自己的经济理论,而且还会不断创新和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如每三年会根据经济学理论发展情况将新的观点和内容增加到教科书中。

  这一点在曼昆不断刷新自己的著作再版纪录时也表现得尤为突出,每一次新版都会有新的时代感。美国开放的学术环境为这些经济学巨子挥洒创造力提供了机会和舞台。

  用平凡人的视觉看世界

  说到曼昆,不少学界人士都耳闻过一个传说。说曼昆在编写《经济学原理》的时候,很反感采用传统的编写教材的套路,他写完一部分总要念给自己母亲听,只要母亲能听懂他才罢手。求其经济学著书通俗化大众化,可见曼昆的用心何其良苦。

  曼昆曾经说过:“我尽力地把自己放在经济学初学者的位置上,我的目标就是强调学生应该而且也会发现学习经济学的兴趣所在。”用中国文化来解释曼昆的著书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讲故事来说道理,当然仅仅是说道理也罢,还需要用讲故事的办法讲经济学原理,这不能不说是曼昆的独特之处了。

  从曼昆所总结的十大经济学原理中,就可以看出他著书通俗化的特点。曼昆认为,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理性人考虑边际量;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涨;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这十大原理的表述直截了当,评价曼昆的学者认为,他的著作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就是因为在他的著书中常常是采用大白话的表述方法。

  不过,直截了当并不意味着浅薄,在曼昆的研究中,贯穿了当代多学科的思维方法,他总结的十大原理就明显采用了行为学的思维方式。曼昆的博学多才被人称为“神童”,用他的话来说,他从小的时候开始,就对各种学科的知识兴趣盎然,所以,在后来的研究中,他才能自如地运用哲学、生物学、人类学及物理学等学科知识来描述经济现状。

  由此可以看出,他在著书之时早已跨出了经济学教材的思考范畴,这一点用他的自述最恰当。作为21世纪的学生为什么要从事经济学的学习?他自问自答道:“原因一是有助你了解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原因二是使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使你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这也是当代经济学如此普及的根本原因。

  学者步入政坛命运更多波澜

  9月11日的《华尔街日报》上有这样一篇文章———《时尚有版权吗?》。在这篇文章中,曼昆对于“美国最卓越的设计师们正推动联邦政府立法,为服装、鞋子乃至腰带和眼镜框架的设计提供三年的版权保护期”的问题阐述了自己不尽相同的看法。

  这就是曼昆的风格,对于经济生活中的时髦事件决不放弃评论的机会,这也是他成为高产撰稿人的原因。他长期为时代周刊、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撰稿,以保持自己持续研究经济现象的敏锐感觉。曼昆的经济学理论被经济学界称为后凯恩斯主义,他创造了菜单成本理论。

  曾经

留学哈佛的李稻葵先生评价曼昆对凯恩斯主义传统做出了重大贡献。在麻省理工学院时的博士论文里,曼昆提出了一个“菜单成本”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当经济情况出现小的波动,单个厂商往往不会马上变动价格,因为重新定价是有成本的(例如重印菜单的费用)。问题在于,如果每个厂商都不变更价格,那么整体价格水平就会大大偏离合理价格水平,导致总体供需失衡。这就为凯恩斯主义提供了一个理性的微观基础。

  少年得志的曼昆很自信,也很率真。不过,在他走进白宫以后,这一性格常常成为引发他人攻击的导火索。从2003年至2005年,曼昆离开了大学讲台,走进了白宫,成为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开始了他为期两年的政坛生活。

  有资料记载,曼昆在充当白宫经济顾问主席的日子里,学者的风格没有收敛。因此,尽管时间不长,却受到了各方关注。社会舆论对于学者的敏感和政坛人物的敏感完全不同,总统身边人的言行往往被戴上政策预期的帽子,不管你是否在预测今后的政策变化。

  曼昆似乎没有因此变得格外谨慎,一次他作为布什经济班子的成员对外界公开说,鼓励美国公司将业务外包给海外。他认为,作为贸易全球化的这一举动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公司利润,但同时也会导致国内失业率的攀升。当时有数字统计,在布什执政期间,近280万人失去了工作。逐渐临近的大选里,失业问题无疑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果然,曼昆的言论立即成了民主党人攻击布什的口实。他们认为,这足以证明布什没有给失业人口足够的关心。只是总统和高参们还算领情,白宫发言人麦克莱伦和格林斯潘都站出来为他辩护,说曼昆是一位一流的经济学家,他将一直带领白宫的经济顾问委员会帮助总统振兴经济。

  尽管如此,曼昆总结自己在白宫生活时还是表示:当经济学家试图为解释去解释世界时,他们都是科学家;当经济学家试图想去帮助改变世界时,他是一个政策顾问。以至他得出结论经济学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他们的建议仅仅是一个复杂过程中的一种要素。

  我国学者梁小民也曾经撰文:以经济学家不能治国为题,对于曼昆步入政坛给予了客观的评价。“经济理论研究是学术层面的事,不会一言兴邦或一言丧邦,说什么都无所谓。但制定经济政策绝非儿戏,一项失败的政策也许会给经济带来灾难性影响。”可见,美国白宫经济学家不断更替,也是有其道理的,治学与治国毕竟是两股道,两种力。

  不过,对于曼昆来说,从白宫出来,再进象牙塔,他看问题的视角毕竟更加开阔了,当然也更老练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