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诺贝尔奖得主的经济学人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0日 00:17 华夏时报

  ●莱昂尼德·赫维茨(Leonid Hurwicz)

  ●埃里克·马斯金(Eric S. Maskin)

  ●罗杰·迈尔森(Roger B. Myerson)

  本报记者 刘 丁 北京报道

  200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终于尘埃落定,在火热的竞猜过后,胜利的是三位美国教授和他们的“机制设计理论”。

  “建立一个更好的社会”

  莱昂尼德·赫维茨今年已经90岁了,他的获奖创下了

诺贝尔经济学奖人年龄的最高纪录。他开创的“机制设计理论”使他被授予了本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莱昂尼德·赫维茨教授1917年出生在莫斯科,他成长时期的欧洲,正处于一场激烈的意识形态的论战中,被称为“魔鬼辩护士”的哈耶克和初兰格等思想家之间,辩论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可行性。莱昂尼德·赫维茨通过总结前人辩论的成果,利用构造模型的方式创立了“机制设计理论”。

  自由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究竟谁更完美?莱昂尼德·赫维茨教授的理论恰恰回答了这个问题。自由市场经济信奉的“看不见的手”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在理论上,市场总会使有限的资源以最有效的方式调配。但是一回到现实生活中,情况就立刻变得复杂了。竞争并不是完全自由的,消费者也并不是完全精明并且消息灵通的。而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同样存在问题。

  莱昂尼德·赫维茨教授指出,这两个都不完美,他创立的“机制设计理论”就是要系统地把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考虑进去。

  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则发展了“机制设计理论”。他们的工作给了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们一个新的思维武器,用以战胜人们制定经济政策和增强社会福利时所面临的矛盾。比如,涉及公众民生的空气污染问题,这是明显很难通过一般市场运行而能够解决的。“机制设计理论”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框架,通过它可以判断:是否政府的赋税是理所应当的?如果是,又如何让它达到系统的最优设计?

  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都是上世纪70年代初获得博士学位。回忆起第一次读到莱昂尼德·赫维茨的著作:“他的论述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因为它是近乎完美的精确,细致的分析,并且每一点都是紧紧地针对重要的社会问题。”简单说,“机制设计理论”在实用当中,就是要设计一种体系,调配并激励私人的力量为公众的目标所奋斗。埃里克·马斯金解释说。

  罗杰·迈尔森教授则喜欢用实际行动为世界解释什么是“机制设计理论”。20世纪80年代,美国加州的电力改革要打破电力垄断的弊端,可是电力行业实行完全竞争又不可能,最好的办法是寡头垄断。迈尔森用“机制设计理论”,运用博弈论很好地为加州电力改革设计了方案,这个方案运行至今,效果良好。此外,迈尔森还解决了美国医学院的招生难题。美国医生是高收入群体,但是医学院大都是私立的。不控制医学院学生人数,就不能保证医生的质量和高收入。美国政府把迈尔森的“机制设计理论”引入相关法律,从而限制了医学院招生的数量。

  迈尔森对现实经济的贡献让美国经济学家感叹:可以因此而创立一门“经济工程学”,把经济学变得同工程学一样实用,一样可以设计经济现象。

  在过去的几年中,罗杰·迈尔森教授将研究视线转移到了

伊拉克,他运用他的理论探索,怎样的选举制度才能真正给伊拉克带来民主。“民主并不是通过布道带来的,而是必须依靠制度和体制,并且确保政客是为争取选民的信任而竞争。”罗杰·迈尔森教授说。

  也许这看上去离经济学的距离有些远,但是罗杰·迈尔森教授却说,“这样的研究正是我这样的理论家所能做的。我试图不断地提出问题,并且以一种更加系统的方法思考问题,努力在我们选择的领域上,挖掘出更多的有意义的成果”。

  围绕诺贝尔奖的博弈

  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不是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而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增设的,全称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产生,1969年第一次颁奖。

  预测和研究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热潮,从学界到媒体,从民间研究机构到公司,甚至到世界博彩业。

  比如奖项公布之前,英国博彩业者立博公司(Ladbrokes)就开出赌盘,以色列经济学家埃尔赫南·赫尔普曼(ElhananHelpman)以及普林斯顿大学的格罗斯曼(GeneGrossman)赔率均为1赔5,是赌盘上最被看好的人选。斯坦福大学教授保罗·罗默(PaulRomer)、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皮萨瑞德(ChrisPissarides)、麻省理工学院的戴孟德(PeterDiamond)与克鲁曼(PaulKrugman),以及普林斯顿大学的摩坦森(DaleMortensen)均为热门人选。

  但往往最终得奖的并不是被公众看好的人物,比如今年得奖呼声最高的是54岁的法国人梯若尔,而到了最后名单公布,竟然都不是原来被公众看好的人。

  诺贝尔经济学奖也被称之为最让人捉摸不透的奖项之一。“要预测准很难,几乎不可能。”著名诺贝尔经济学奖预测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仁贵说,“作为研究者,只能预测出范围,但是却并不能确定具体的得主。”

  这是因为诺贝尔奖有它神秘的一面。具体的评选过程的文件属于机密,根据规定,原始文件要等到奖项颁布50年后才能公开,而到目前为止诺贝尔经济学奖也才进行了39年,所以大众连一届的评选过程都不知道。而诺贝尔奖的评选委员会的5个核心人物,更是毫不透风,实际上他们有一年的时间来寻找候选人,在公布之前,得主早就有了定论。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