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刘姝威:一个良知看护者执着于什么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4日 03: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刘姝威因刺破蓝田公司编造的神话而扬名天下,也被人们赞誉为中国证券市场的“良知看护者”。责任意识促使刘姝威不停地在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一个知识分子只要你认为自己的结论是对的,就应该坚持下去。作为一名学者,要有对真理不断追求的勇气,这是一个基本要求。 ⊙本报记者 倪小林 美国次级债出现问题,让市场再一次回到了拷问参与者良知问题上,谁来发现银行贷款风险和危机?同样,近来我们的证券市场中也接连出现操纵股价事件,政府十二个部委高调联手打击市场操纵行为。 事实在不断教育我们,全球金融业所遇到的问题,不仅仅是技术风险问题,同样道德风险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我再次与刘姝威教授交谈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展开的。此刻,中国有近一亿投资者参与了股市投资,但市场环境又如此复杂,我们该怎样看待市场,怎样识别上市公司风险,也就有了新的含意。 没有“神奇”只有“发现” 在此次见面中,我向中央财经大学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姝威教授提了一个问题:你有过当年发现蓝田信贷风险的经历,你如何从总体看待目前中国的上市公司?刘姝威保持了一贯的爽快风格回答了我的问题:“当然变化很大!公司质量经过这几年的改革发展有很大的改观,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和优质资产的公司越来越多。真的,变化非常之大!” 那为什么最近市场还是出现这么多内部人操纵、一些公司的不实传言以及某些公司高管层腐败侵吞公司资产的问题?我没有放弃记者的职业习惯,继续追问。 刘姝威很认真地看了我一眼,放慢了声音的频率:“市场出问题是正常现象,市场出问题不仅仅是中国股市,在欧美发达国家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市场问题,但要看到现在我国的市场制度和法治建设已经跟上来了,你提到的这些问题,一定要在发展中去解决!” 听着刘姝威深沉而坚毅的语气,我很直觉的判断,眼前的刘姝威已经从蓝田事件中走出来,站在更高层面审视我国的上市公司了。不过,我也同时升起一种担心,她还是当年那个被人们赞誉的“良知看护者”吗? 我再一次提出问题,如果上市公司质量有很大的改观,你还坚持呼吁我国需要完善首席财务官的制度吗? “那是当然的。我还是坚持呼吁!”刘姝威一点不改2004年对我们所谈话题的初衷,因为蓝田问题的出现,人们多从道德和良知上对刘姝威的行为给予了评判,而她却因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对上市公司的研究,则从更深层次得出自己的见解,“上市公司要不出问题,公司首席财务官的地位必须有所改观。有两点是必备条件,第一首席财务官必须参与公司决策,第二要有独立的财务审核权。否则,公司财务问题的‘发现’永远是大问题!” 这不得不令人想到2003年美国时代杂志周刊评选出十大风云人物中的三位女性,她们就是揭露世通公司、联邦调查局以及安然公司事实真相的三朵金花。上市公司问题需要由局外人来发现,更多的则是需要内部自身的监督和发现。刘姝威提示我们,市场进步不一定非要以多出几个“蓝田”那样的公司作为代价,而是要通过监管向公众投资者提供更多优质资产的上市公司,这才是“蓝田们”给我们的真正教训! 当刘姝威结束了《如何识别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表》一书的写作之后,她从2003年开始系统研究上市公司财务问题。那时,她曾经通过媒体向公众承诺,要用自己的研究向社会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以感谢公众对她在最艰难的日子给予她的支持。这份答卷有相当一部分在上海证券报以“刘姝威看年报”的方式连载,那时专栏一经见报立即得到市场的强烈反响,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纷纷给刘姝威打电话,不少上市公司把她请过来面对面解剖公司的问题。很多投资者从“刘姝威看年报”中,学到了掌握分析上市公司精髓的路径。如果说需要对公众进行投资者教育,刘姝威把自己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向公众披露,就是最实在的一种教学方法:引导投资人学会用财务眼睛看公司资料! 社会需要更多的“刘姝威” “刘姝威”的名字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史上的一个符号,人们提到这三个字,自然会联想到那个红极一时在股市不断编织神话的蓝田公司,蓝田的兴衰也是证券市场不可抹去的一段历史。 社科院的一位专家在评价蓝田事件的时候,对于刘姝威的行为给予这样的评价:“刘姝威看到了问题的所在,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敢于用所学、所积累的知识站出来,为社会、为广大公众说话,这又不同于一般的学者和专家,这必须具有英雄的胆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固然需要财富的创造者,也同样需要以公众利益为己任的人们,尚有抱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刘姝威亲历了蓝田事件之后,促使她的研究方向和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过去刘姝威在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所是专门从事银行信贷研究的,蓝田事件以后她牵头成立了中央财大企业研究中心,名为研究中心其实也就是刘姝威一人挑大梁,参与者全部是学校以及外校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他们在刘姝威的言传身教下,从研究公司财务报表入手,诊断上市公司的发展战略以及得失。 一次,刘姝威被邀到一家媒体与记者、编辑谈如何阅读公司财务报表,当时她就像在学校一样,咄咄逼人地向一名编辑提出了一连串问题:你作为媒体人如何了解公司?你如何获得公司财务资料?你的资讯将从哪些途径获得?你如何分析你所获得的大量资料?如何消化如此海量的信息并提出你自己的见解……习惯向采访对象提问的媒体人,对于刘姝威连珠炮式的发问都有些招架不住了。这就是刘姝威的风格,她培养搞研究的学生,更是丝毫不允许投机取巧。“在学术问题上,一定要知其所以然,来不得半点马虎!”这是刘姝威一贯的学术作风,也是她能够在困境中坚持真理的潜质。 她的高徒景小勇现在也是她研究中心的助手,他告诉我上学期刘老师带出的学生中,上交论文里有70多篇是用英文写成的。刘老师要求学生研究公司一定获得原文资料,因为现在很多公司与海外公司联系千丝万缕,所以在研究中学生们必须阅读量的原文分析资料。不少学生为了收集资料,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经常通宵达旦。 有人评价严师出高徒,曾经作为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和厉以宁的学生,1986年北大硕士毕业后进入财大从事研究工作的刘姝威自己却说:因为我们国家这方面的人才太缺乏了。她用行为实践着老师们的教诲,也在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一个知识分子只要你认为自己的结论是对的,就应该坚持下去。作为一名学者,要有对真理不断追求的勇气,这是一个基本要求。 刘姝威的理想很实际,也很朴素,坚持寻找真理,教会更多的学生去探寻真理,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选择“受累”体现的是责任 已经度过“知天命”年岁的刘姝威,曾经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殊荣,也是2002年度CCTV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应该说,她的人生比一般人更丰富多彩,一大把殊荣在身,按常理奋斗似乎就与己无缘了。 我从2003年认识刘姝威以来,就一直感觉到她像一架无法停歇的“永动机”,总在寻找专业方面的新大陆,新的处女地,试图带领学生去开垦。 2006年刘姝威所在的研究中心,为大学一年级开设了一门课程,叫“模拟投资银行”。课程一开出报名的学生非常踊跃,一年下来学生交出的论文已经分装成册,成为学校的科研成果。目前,开设“模拟投资银行”课在我国还是第一次,中央财大也是第一所开设这一课程的大学,当然它也是刘姝威不断创新的成果之一。 即便如此,刘姝威还是没有停步,她的研究课题从企业不断向高端项目延伸。目前,她参加一个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技术交易平台建设。这是刘姝威学术研究的一个里程碑项目,也是她学术研究生涯的又一次腾飞。 我看见手里头绪万千的刘姝威,对于在这个年龄的人还如此奋斗不止,实感敬重。也为她四处奔波的疲惫,有几分恻隐之心。一天晚上我接到她的电话,她说自己太累了!我打趣道:那就歇着!她很理智地回答:不行,明天还要去谈项目。对学生负责,让他们成为有用之才,刘姝威那股拼命劲又上来了。 观察刘姝威的学术研究路径,更多的是像李长春同志在社科院考察时所言: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要有对策性。何为对策?就是提出解决实际矛盾和问题的方法。这需要知识分子对国家事务有一定的参与度,以及不畏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在这个利益多元化的时代,知识分子的良心看护经常被社会公众排在第一位,因为人们评价他们的作为时,更看中他们如何服务于社会。刘姝威的行为昭示的是,一个知识分子要为国家做事,一定要具备必要的个人禀赋,包括素质和品格。 多次采访长久交谈,我从刘姝威身上悟出:正因为刘姝威的研究具有实用性和对策性,才会揭示蓝田事件,也正因为有了蓝田事件,刘姝威才在这种新型的深入浅出,实践操作教学法上以及为公众提供公司研究路径上有更大的作为!也许,这就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幸运,也是他们需要极大勇气面对的选择!用她的话来说,就是要一生受累了。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