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论经济学家的人文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7日 09:06 中国经济时报

  -学者论坛 -邱兆祥

  一

  近年来,“人文精神”在我国学术界是一个挺时髦的词汇,成了人们谈得很多的热门话题。对于什么是“人文精神”,我国学术界虽然是见仁见智,解释各异,但却有一定的共识,即大都认为所谓“人文精神”,其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关心人,重视人的价值。

  经济学是门经世济民之学,要把对人的研究摆在最重要的位置。马克思坚持将人的因素纳入经济学的分析之中,并给予充分的重视。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自己的理论是科学,但不仅仅是科学,更重要的是为了“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法国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巴斯夏曾在《和谐经济论》一书中写道:“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人,是从需要及满足需要的手段这个角度来考虑的人。因此,当然应该从人和人的本性开始我们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中译本,第85页)。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撰著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更是明确指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商务印书馆1981年中译本第23页)。

  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它较之于其他社会科学更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以经济学理论研究为业的学者也更具有“人文”气质,在许多经济学大师的身上都有股浓浓的“人文”味。他们大都怀有对人类的悲悯精神和对公平、正义的社会理想的追求。瑞典经济学家岗纳·缪达尔认为,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应当满怀人类的同情心,献身于这样一个信条:公开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岗纳·缪达尔穷毕生精力将经济学淡忘已久的“平等”观念,引入发展经济学中,使其经济学理论充满了人文关怀。

  马歇尔是英国剑桥大学经济系的首任教授,他有一句名言:“经济学家就和所有其他人一样,必须关心人的最终目标”。年轻时的凯恩斯由于受剑桥经济系的传统和剑桥伦理学家摩尔的影响,大学毕业时打算写的第一本书就是伦理学著作。凯恩斯以经济学家的身份青史留名,但用他夫人莉迪娅的话来说,他又“不仅仅是经济学家”。凯恩斯热心公益事业,积极推动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并创办了剑桥艺术剧院。这些贡献已超出了经济学的专业范围。因此,凯恩斯夫人莉迪娅的话暗含着另一层意思:凯恩斯是个具有人文情怀的学者。弗里德曼是一个能与凯恩斯齐名的大经济学家,他也曾说道:“经济学家不仅仅是经济学家,他们同时也是人,所以他们的价值观念毫无疑问会影响到他们的经济学”。

  由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人文精神对于经济学家尤显重要。经济学家的人文精神,除了表现为对真理与知识的重视和求索外,还突出地表现为具有崇高的价值追求和对道德人格的看重与追寻,以及对平等正义的渴望与呼唤等方面。作为经济学者,如果是一个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学者,首先应当有崇高的价值追求,即能以探索真理,造福公众,作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基本价值取向。探索真理,造福公众,是经济学家不可推卸的责任。有责任方有追求,有追求方有精神。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理应有自己的一份责任。尤其是经济学者,重任在肩,身系万众,任何时候都应以生民、国家的利益为念为重。如果没有对国家和人民大众利益的深切关注,就不会有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宽厚的人文情怀。一个有崇高价值追求和良好人文精神的学者,才会有爱祖国之情深,爱人民之心虔,爱社会之善举,爱家园之真切,爱自己之自尊,情系民众苦乐,关注社会经济发展,遵守学术规范和现代社会的文明规则。

  二

  经济学是当今中国人趋之若鹜的热门学科。任何学科一旦成为显学,受到许多人的追捧,就难免泥沙俱下,队伍庞杂,左道旁门奇出。当下的

中国经济学界潜心学问者虽有不少,但也确有一些追名逐利之辈。近年来,我国经济学界浮躁之风日盛,经济学家人文精神的失落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弥漫在经济学界的诸多不正常现象已使经济学家群体的操守和人格受到广泛的质疑。特别是国内某些像明星一样的大牌经济学家,他们的诚信实在不敢恭维。近年来,中国的某些经济学家的道德和良知的缺失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弃义求名,躁于求利;(2)不顾公众利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

  近年来,中国经济学界不少人对于“名”看得很重,甚至连做梦都想出名。一般而言,想成名也并不是一件坏事。学者一旦成名,随之而来的是所谓名人效应。这种效应,往往能给当事者带来意想不到的利益和好处。因此,显誉于当代,流传于后世,“赢得生前生后名”,可以说是古今许多学者的共同夙愿。

  古人云:“名者,实之宾”。有其实,方有其名。名声是种实力,是由成就营造。学者实力的标志是作品,特别是代表作。学者的著名,就是因其作品的影响大,代表作有创见、够分量、掷地有声。中国古代文人为了“一举成名天下知”,靠的是头悬梁锥刺股,靠的是十年磨一剑,靠的是“三年不窥园”的毅力和“铁杵磨成针”的耐心。古今不少学者皓首穷经,日积月累,著作宏伟,终于赢得大名。

  如今的中国经济学界有些人虽然头顶著名经济学家之桂冠,报上有名,电视上有影,可谓大名鼎鼎。但是,他们中的许多人既没有能在国际上高规格、高品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提出代表经济学科发展前沿的学术思想、命题和观点,又无人能在国际上公认的高级别、高分量的科研奖项中获奖,更无人有能写入现代经济学教科书的理论思想。因此,尽管他们在国内的名声不小,但却不为国际同行所知晓。即使在国内,有的人除其名字著名外,其代表作及理论建树且不说著名,就连叫什么名字、有哪些,也没有几个人知道。现今的中国经济学界有的人学养肤浅,作品平庸,名却成了。有的人声名显著,口气不小,架子很大,但却拿不出像样的作品。那么,他们是怎样成名的呢?主要是靠媒体炒作。经济学家有的人靠炒作成了“大名”,身兼一些大企业甚至地方政府的顾问,每年领取不菲的酬金,令一些人羡慕不已。

  在当今商业化浓烈的环境下,学者的名字就如同商标,名气越大,身价就越高。名满天下,无人不知,就有可能财源滚滚,腰缠万贯。正因为“名”的作用如此之大,也就难免会有人用些手腕、心计、花样求名,力图通过扩大知名度,提高身价,捞钱。

  我国经济学界有的人成名欲很强烈,喜好造名,信奉有名就有一切,没有学术实力如何造?炒作便成了捷径。近年来,我国经济学界有些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为了成名,整天混迹于大众媒体,时而出现在报纸上,时而出现于荧屏间,或接受采访,或在各种论坛上发表演讲,大谈自己的“高论”、“创见”,竭力炒作自己。

  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于名也是这样,名不正则言不顺。有名虽然是好事,但这名要正,要名实相符。经媒体炒作成名,那只是虚名,并不可靠。如果你不能以作品证明自己的实力,那么,你就只能是名噪一时,昙花一现。随着岁月的流逝,拂去历史的灰尘,终究会被人们淡淡地忘却,重归默默无闻。文以载道,是古代文人的一条重要的为文原则。我们时代的学者论理更应当具有道德和正气,而现在经济学界有些人却不是这样。他们爱钱爱利,弃义求名,躁于求利,连起码的道德尊严都不要,还谈什么人文精神、社会责任和道德良知。

  在当今的中国学者中,经济学家是地位显赫又最受民众抨击的一个群体。经济学家受到民众批评和指责较多的另一个问题是,有的经济学家在金钱的诱惑下失去了应有的学术良知和社会公德,不顾社会公众的利益,时而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奇谈怪论,甚至公开充当少数利益集团的工具和代言人。对此,有关媒体已多有披露,下面且信手拈来举出几例:“中国穷人上不起学是因为收费太低”;“起征点太高就剥夺了低收入者作为纳税人的荣誉”;“只有富人得到保护,穷人才可能变富”;“房就应该为富人建,房子、车子、飞机都是为富人的”;“

经济适用房是政府讨好百姓的‘馊招’”;“8亿多农民和下岗工人是中国的巨大财富,没有他们的辛苦哪有少数人的享乐,他们的存在和维持现在的状态是很有必要的”;“经济学者应该替百姓说话吗?很遗憾,这不是从事经济研究人员必然的义务或使命”;等等。例举的上述几条言论虽然大都是出自所谓有点名气的经济学家之口,但都是不折不扣的胡言乱语,是有违良知、有悖常识、有逆人性的“昏话”。有些经济学家的名声不可谓不大,但却缺乏道德良知的训练,缺乏正常人都有的同情心。

  作为公民,经济学家当然享有言论的自由,而且人非圣贤,经济学家的言论也难免会有不妥之处。但是,经济学家作为学者发表见解又不同于一般公民的意见表达。在百姓的心目中学者是公平和正义的化身,公理之依托。然而,也正是这种信赖带来了相应的道德责任。经济学家以学者的身份发表意见时,应力求客观谨慎,有社会责任感,出发点必须是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和谐。百姓能够原谅经济学家言论中的某些错漏和不足,但不会容忍和姑息某些经济学家放弃责任担当,为少数利益集团所左右,随兴所至,信口开河,胡言乱语。

  (上)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