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一介小民梁小民的经济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4日 16:50 《环球人物》杂志

  财经人物——经济学家

  梁小民视普及经济学为己任,很多人对经济学的入门就从阅读他的作品开始

  “一介小民”的经济学

   本刊记者 刘晓阳

  飞往西安的客机上,一位花甲之年的乘客正在聚精会神地读金庸的《书剑恩仇录》,“只见陈家洛飞身跃起,一剑刺向张召重……”他心里刚想大叫:刺得好!突然觉得自己的腿隐隐作疼:糟糕,莫非我也中剑了?定神一看,原来是空姐不小心把茶水洒在他腿上了。

  这段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梁小民。

  梁小民在飞机上“意外受伤”,邻座的一位老先生赶紧施以援手。攀谈之后,老先生对梁小民作为大学经济学教授却热衷阅读

武侠小说颇感意外,饶有兴趣地问:武侠对经济学有什么启发吗?这一问,还真把梁小民问住了。此后,他读武侠小说时就开始思考其中的经济学含义,从“岳不群”和“楚留香”争武林霸主地位的成本与收益比较,梁小民开始了他的《谈武论侠话经济》。

  梁小民被称为大众经济学家。因为他讲解的经济学通俗易懂、生动幽默,也因为他视在中国普及经济学为己任。

  把经济学变成好玩的东西

  3月8日,梁小民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的EMBA班开讲《管理经济学》,午间和学生们聚餐。64岁的梁小民红脸膛,个子不高,但思维活跃,精力充沛。饭桌上的话题从婚姻家庭到时事经济,从八卦新闻到网络红人,梁小民随手拈来,最后都事关经济。“就连大款的‘一秘’、‘二秘’、‘三秘’……安排好了,才会各司其职,才能体现团队精神。”学生们被梁小民的幽默逗得哈哈大笑。

  “经济这个话题,给人的感觉往往沉重而严肃。然而,经济学毕竟是一门经世致用之学,只有从学术的象牙塔中走出来,为普通人所熟识,才能真正为现实生活服务。”梁小民说, “一直希望经济学可以变成一种好玩的东西,经济学知识能够成为闲话。”

  梁小民把这些思想也带进了著书立说之中。他的《寓言中的经济学》,就是用各种各样的寓言故事来诠释经济学的现象。《经济学内外》是经济学随笔集,大处着眼小处入微,读起来引人入胜。他的译著《经济学原理》、《经济学》等,曾经是风靡一时的畅销书。

  在梁小民最近发表的随笔《小吃店里的宏观经济学》里,专门介绍了韩国出版的《在小吃店遇见凯恩斯》,该书让高高在上的宏观经济学“屈尊”降到了小吃店。书一开头就说:“小吃店要做好、致富,就必须懂经济学。用发财的宗旨来说,要让人人都变成有钱人就必须人人都懂点经济学。”书中的“凯恩斯”把经济学的知识像聊家常一样讲出来,“别说年轻人被吸引了,连我这心如枯井的老头也动了心。这样来介绍经济学能有人不读不看不入迷吗?”

  现有的很多经济学论著,或是买了看不下去,或是看了却不能指导生活,经济学书成了夹脚的高跟鞋,看起来诱惑人,穿起来折磨人。梁小民的著作与之相反,没有道貌岸然、高深莫测,简单平实的文字让你明白最朴素的经济学原理。从他早年的《微观经济学纵横谈》、《经济学的开放》、《小民读书》,到后来的《寓言中的经济学》,这些大众经济学读物无不贯彻着“一介小民”的平民意识和大众化情结。小到柴米油盐,大到国际政治,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像我这样的老头子

  梁小民1943年生于山西。与其同时代的大多数人,小时候日子过得清苦,精神生活更贫乏,而梁小民却很幸运。当医生的父亲在解放初期可以拿到月工资80元钱,以当时的生活水平看,完全是小康人家。更重要的是,父亲喜欢看书、买书,这让梁小民有了一个很好的读书环境。

  1962年,梁小民进入北京大学读书时,中国还是计划经济,学习的课程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主,当时有一门课《现代修正主义经济理论批判》,主要内容就是批判物质挂帅,反对国际贸易。

  大学毕业后,梁小民被分配到黑龙江一个林场当林业工人,现实的经历颠覆了他对计划经济的认识。“计划经济对资源的利用效率非常低下,大量的木材被浪费了。按当时教科书上的说法,计划经济是提高效率的,为什么效率反而不高?既然计划经济是优越的,为什么全国人民都吃不饱?我对计划经济本身产生了怀疑。”上世纪90年代,梁小民曾写了大量文章质疑计划经济,呼吁市场经济,与其亲身经历密不可分。

  另外一件事犹如催化剂,最终使梁小民确立了自己的定位。1994年梁小民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进行一年的研究,回来后他写了一篇文章《美国回来不敢谈经济学》。梁小民看到贝克尔的《生活中的经济学》,看到弗里德曼、萨缪尔森等大师能把经济问题分析得如此生动,才发现经济学居然可以这样写!

  他还发现,没有深厚的数学功底根本没办法研究前沿经济学。“在我的求学时代,我所获得的数学给养远远不够,但是我的文史哲等知识可以帮我解释很多经济学问题。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解释一个经济学现象,对我而言更容易;同时它也是百姓、企业家、政府官员都喜闻乐见的形式。”知道自己的天赋在哪儿,梁小民给了自己一个定位——普及经济学的大众经济学家。

  梁小民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商学院。现在虽然退休了,他还在至少7所大学教授EMBA班的课程,同时兼任另外7所大学的兼职教授,一年四季“飞”在中国各地。这些毫不妨碍他为多家媒体写专栏,连年在出版社出新书。这么大的工作量和工作成果,却无法把梁小民和“苦行僧”、“工作狂”等同起来。

  除了驾驶他的“路虎”或“别克”陪夫人去农贸市场买菜,到大小书店买书,有时候已经讲了一整天课的梁小民,还会接受EMBA班那些老板学生的邀请,到香山远远近近的地方,饶有兴致地参加班级联欢。一方面,梁小民给这些学生讲经济学;另一方面,他也从这些年轻的实业家身上、从生活中得到新鲜的给养。

  梁小民曾说:“像我这样的老头子,读读书、讲讲课、写写文章,那是相当地享受……”常以“老”字自喻,梁小民这个“大众经济学家”活得很洒脱。

  不是什么东西都能降价的

  记者:在普通人的眼里经济学非常高深,为什么在你眼中处处都是经济学?

  梁小民:经济学本来就来自生活,然而从现实中提炼出理论以后,就变得让人难以亲近。而且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也越来越数学化,越来越抽象,但经济学的道理本身并不深奥。比如供求决定价格,我可以用数学模型来表示,那你看完肯定是两眼一瞪。但我们可以换个方式来解释,比如土地有限,想买房的人太多了,房价就会上涨。这样说,很快就理解了。

  记者:您是如何发现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找到“梁式”表达方式的?

  梁小民:文学、历史等其他学科和经济学反映的道理有很多共通之处。如果你用文学故事来讲经济学,大家会更爱看。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那里面就有很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你光想着借钱租船,但没有预料到风险,这个故事就讲了风险这个概念。左拉的《金钱》再现了当年的金融诈骗,怎样筹资,怎样诈骗,怎样崩溃。通过小说,也可以把经济学的道理讲出来。

  记者:有人挖苦经济学,说学了宏观经济学并不能避免失业,只不过让你知道为什么失业而已,经济学只能当作智力游戏。

  梁小民:很多人把经济学看得很深奥、很神通,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经济学并不是先出理论后出实践,而是基于对实践的总结。它交给你一种思维的工具和方法,但这种工具不见得能立竿见影。解决问题,还要靠其他能力。对经济学本来就不能寄予希望过大。有人说,我现在穷,想发财,但看了经济学就能发财的,恐怕没有这样一个人。

  记者:说到公共经济政策,在涉及民生的方面很多老百姓都对涨价有看法,你却不这样认为?

  梁小民:现在大家都希望降价,其实这个社会不是什么东西都能降价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如果真的都降价,什么都特便宜,还能建设

节约型社会么?比如现在汽油一元钱一升,谁还省油啊。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你看今年火车不提价了,好不好呢,都不提价应该说是好的,但是许多人买票反而更加困难,票贩子倒是大发了一笔。为什么呢,供求关系没解决啊。所以要有一些经济学的概念和思维方式,不能老从一个简单愿望出发。

  我曾经提出

北京交通问题要通过收费来解决,在一些繁忙拥挤的路段,实行收费制;再拿钱修路改善条件,解决交通问题。伦敦和新加坡实行了,效果特别好。我提出后,很多网民反对。你说不收费,那堵车怎么解决?不过,社会上有不同的意见很正常,应该允许大家共同探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