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吴晓求矢志构建资本市场安全金融体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2日 03:15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 资料图

  □ 张 量

  “我的梦想就是在有生之年中国不会发生金融危机。而这个关键就是建立起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安全的金融体系。” 这是开创中国资本市场研究之先河的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教授多年来的学术追求。

  作为中国金融学科特别是资本市场领域新一代主要学术带头人,中国资本市场理论的开拓者之一,吴晓求建立“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的主张,在中国金融改革特别是资本市场发展进程中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34岁成为

  国内最年轻的经济学教授

  吴晓求1959年出生在江西省余江县一个教师家庭。“文革”后期,少年吴晓求曾学过木工,后进入余江县商业系统机关工作。然而天性洒脱、渴求知识的吴晓求不能想象自己就此度过庸碌的一生,因此仅初中学历的他毅然选择了考大学。197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西财经学院计划统计系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后,求知若渴的吴晓求在图书馆和教室中度过了四年大学生涯。1983年吴晓求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师从胡乃武教授,攻读社会主义经济调节与控制理论研究方向。1986年获硕士学位后,他留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越一年,考取投入产出分析专家钟契夫教授的博士生。尽管那时的博士有很多选择,他当年的同学如今已是副部级官员,但他毅然选择了治学之路。

  很快,吴晓求以其基础扎实、学风严谨、视角敏锐而崭露头角。在获得博士学位的同年10月,吴晓求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再度破格晋升为教授。时年34岁的吴晓求是中国内地当时最年轻的经济学教授之一。他的年轻甚至还引起一场误会,校门的警卫不相信这个一身牛仔衣的年轻人是人大教授,打电话核实后才放他进门。其后吴晓求又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原财政金融系,并创建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担任所长至今。

  目前还担任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村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投资协会理事、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金融顾问等多项兼职的吴晓求,把这一切归功于他所生长的时代:“改革开放20多年是中国最辉煌的时间,尽管这条道路上有很多曲折,但对于经济学者来说,却是最好的舞台,急剧变革中产生出许多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恰是有利学者的成长环境。”

  为“资本市场核心论”鼓与呼

  吴晓求自认属于极具敏感度的学者,他的研究心得是抓住主流中有潜力的一个领域深入下去,终有所成。正因为他明白,在全球竞争金融化的今天,谁能有效地配置资本谁就是竞争中的胜者,今天的金融已不再只是以前处于被动的结算功能,而已成为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核心,所以,他颇具预见性地选准了资本市场这一宏观经济中的重要环节作为主功方向。

  在对中国资本市场深入系统的研究过程中,吴晓求首先将西方资本市场理论应用于中国实际,他提出的现代金融体系中资本市场核心地位的思想、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三阶段理论、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十年的构想和预测、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关系等理论奠定了中国资本市场理论的基本框架,树立了中国资本市场中的若干基本理念,开创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新篇章。

  因当年提出“资本市场核心论”引爆了学界大论争,不少媒体将吴晓求视作经济界的重磅炸弹。 而在吴晓求看来,亚洲国家遭受金融危机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建立一个健全、具有弹性的可以分散风险的金融体系。中国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的原因,就在于当时还没有加入WTO,还是相对封闭的态势。但开放是一种趋势。为了更好地应对金融风险,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建立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尽管在1998年,仅“资本”这一名称就曾引起学界不少人的多种异见,但吴晓求从未退缩。时至今日,金融改革的声音越喊越响,学界越来越多的人支持、认可了这个观点,让禀性率直的吴晓求感到欣慰。

  如今,吴晓求每年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着包括国家社科项目、教育部项目、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在内的多项国家级和部委级研究项目。自1997年以来,由吴晓求主持的一年一度的中国资本市场论坛已经成为汇集众多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业界知名人士,在国内外具有广泛、持久影响的中国资本市场年度峰会。每届吴晓求主笔的中国资本市场研究报告已成了国内外研究

中国经济的重要参考,特别是对促进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制订资本市场十年发展战略发挥了关键作用。面对盛誉,吴晓求很冷静:“作为学者,当然希望自己的观点受到政策的吸纳。但我最关心的是这项研究是否推动了人们的认识,是否推动了一个阶段的理论研究,这才是我喜悦的来源。”

  以制度性根本变革消弭“黑洞”

  对中国目前所采取的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吴晓求认为带有与生俱来的缺陷:首先,它能带来GDP的高速增长,也在不断聚集风险,而这些风险达到一定限度所爆发出的破坏力将无以估量。其次,现有金融体系无法使国民从经济增长中得到财富收益。 为此,吴晓求近年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如何建立一个安全、有效的金融体系的问题上。他心目中理想的体系是以发达资本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发展资本市场是最重要的基础环节。没有一个发达的资本市场,就不可能真正推进金融的市场化改革,从而也不可能建立现代金融体系。再者,发展资本市场是化解金融风险、建立多元的市场化风险配置机制的最重要的制度措施,这是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里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发展资本市场,在为企业创造多元融资渠道的基础上,为中国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供了一个市场化的平台,也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即跨国公司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恰当的资本扩展机制,它将从根本上铲除“小农经济的企业思维”。同时,也将为广大投资者提供可自由选择、具有良好流动性的资产及资产组合,有利于投资者财富的增长和风险规避。

  但是,中国资本市场制度设计上存在先天缺陷,吴晓求将之比作“黑洞”,它不断将财富吸走,使市场成为一个空壳。因此,他主张将大力发展中国资本市场作为国家战略,只有建设具有透明度的制度,并将市场不断做大,使中国资本市场的河床既宽且厚,吸引多元资金,实现中国投融资领域根本制度性的变革,黑洞中才会透进阳光。

  “河边走、不下海”

  在笔者访问过的学者中,吴晓求可算是最追求学术纯粹的一个。他为追求思维的敏感度和先进性,甚至于从不做家务。他对妻子解释说:“我不是不能买菜做家务,而是为了保持我理论的穿透力,思想的锐利,我需要远离这些事避免对思想能力的侵蚀。”开始妻子并不理解,但同为经济学出身做学术期刊编辑的妻子很尊重丈夫的事业追求。

  另一个显示吴晓求追求纯粹的事例,就是他参与了大量重大股份制改造的实践,却始终“河边走、不下海”。他说:“学者一旦下海往往就会回不来。学者应对研究对象有深刻的认识,但不能让学者去做实践者或企业家。”而今,吴晓求的个人

理财方式仍与许多市民差不多,虽然有
股票
,但从没时间过多地打理。毕竟,学术才是他倾心耕耘的田地。

  由于刻意地不愿做“生活化”的人,以至于有朋友说吴晓求已经没有什么“生活语言”了。可是如果你与他谈话,常常能听到深入浅出的充满哲思的譬喻,灵感的火花不时迸现。就像他自己形容的“头脑里从没有约束,没有教条”,那种随心所欲不逾矩,豪爽自由的理念已深深地融入了吴晓求的学术研究中。

  尽管吴晓求疏于生活细节,但他与女儿却并不失亲密。不过,他对女儿的要求却非常宽松:“只要她身体好、精神好,不要她做神童,知道努力就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