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菲尔普斯的凯恩斯3.0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4日 04:37 21世纪经济报道

  凯恩斯1.0版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给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73岁的宏观经济学家菲尔普斯(Edmund S. Phelps)。菲尔普斯是著名的新凯恩斯主义者。同弗里德曼和卢卡斯一样,菲尔普斯得奖最重要的原因是对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的解读、批判和发展,但是他们的路线略有不同。菲利普斯曲线是20世纪60-70年代构造成经济学最具热点的焦点话题。英国统计学家菲利普斯(William Phillips)发现,一百年来英国的通胀率和失业率存在较为明显的相反关系,通胀率较高则会伴随着较低的失业率,反之亦然。菲利普斯曲线给凯恩斯的信奉者们带来新的青春而野蛮的灵感。因为根据传统凯恩斯主义的学说(不妨把它称为凯恩斯1.0版),只要没达到充分就业,无论怎样用刺激需求的扩张性政策,都不会带来物价的上升;只有达到充分就业,此时,凯恩斯才宣告扩张手法的失灵,因为社会总产出达到最大化,货币扩张政策带来的仅仅是物价的上升。

  凯恩斯1.0版明显同美国20世纪40-50年代的经济现实不符。被罗斯福新政色彩感染的美国,已经雇用了大批嗜好动辄刺激经济的凯恩斯主义者,他们鼓励政府大幅度支出刺激疲软的战后美国经济。不仅给国内的资本家滥发信贷支持,而且还用美元来支援欧洲及日本经济重建工作,致力于铁幕政治后的经济联盟体系的相互呼应。很快,美国人就发现,信贷的宽松的确伴随着经济增长、就业增加,但也出现了强劲的物价上涨。

  于是,菲利普斯曲线从凯恩斯的掌纹上预言了一个新政策取舍的权谋:如果想要提高就业,就必须忍受通胀;如果想控制物价,就要忍受失业率的增长。很显然,菲利普斯曲线代表的凯恩斯2.0版哲学要比凯恩斯1.0更富有冲突性和权衡性。它改进了1.0版本中政策“总是无副作用”的

神话。它也构造了新的教条:政策总是有效的,只要舍得下决心这样做。

  滞胀的出现,刺穿了菲利普斯曲线臀形上的教堂。滞胀意味着前所未有的形态的出现。高失业的增长和高通胀并存。例如在1974年,美国的工业产出下降了13%,与此同时,CPI却上升了12%。在1979年,美国的工业产出的增长率为零,而CPI则位于13%的高位。这让一直对凯恩斯2.0投射出先知先觉般怀疑目光的菲尔普斯和弗里德曼兴奋不已,他们开始涂改和完善菲利普斯曲线,提交新版本。

  他们把“预期”作为新的关键变量引入模型。菲尔普斯认为,用菲利普斯曲线衡量通胀和失业率,总存在一个误解,一个滞后量。他的观点同弗里德曼高度一致,他们不约而同且独立地推导出改进版的菲利普斯曲线。他们思想的关键在于引入了“预期”。政府过去引发的通胀会带来通胀预期,这个预期将影响下一阶段人们对货币政策的看法。比如,人们会把这个“预期”加入到新的工资谈判和要求里去。顺便说一下,人们的这种预期,是一种“适应性”预期,即用过去的数据和印象来推测将来的存在。同卢卡斯发动的宏观经济学革命里的“理性预期”不一样的。理性预期,不仅和过去有关,而且面向现在和未来,它说涵盖的智性要远远超过有点单调的“适应性预期”。这毫不奇怪,在弗里德曼和菲尔普斯眼里,政府和人们之间的智力搏斗基本上是平等的;而在卢卡斯看来,政府的智力要低于民众的智慧。

  也就是说,在菲尔普斯的通胀公式里,最终的实际通胀率不仅同失业率存在函数关系。而且,还要加入人们的预期的通胀增加值。如果政府想表示出低通胀的友善哲学,那么政府就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来打消人们的通胀预期。即过去的低通胀事实可以构建未来的低通胀心理。反之,如果过去政府货币政策的急功近利、机会主义将带来民众长久的心理阴影。

  凯恩斯3.0版的核心

  必须承认,菲尔普斯和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这个框架怀有很深的依恋之情,这是一个可悲的智力资源的沉没。一方面在于,他们都曾经活在菲利普斯曲线有效期,尽管这条曲线越来越无效,他们还是相信,根本原因在于这条曲线并没有画完全,它不仅有平滑的曲线带,它也有垂直带。即在经济趋向于一个低失业率点之后(同凯恩斯1.0的区别在于,这个点是充分就业),无论如何使用货币扩张政策,只会产生物价上涨,不能带来任何就业的增加。菲尔普斯把这一失业率点叫“均衡失业率”,而弗里德曼则敬畏地称其为“自然失业率”,这是自然主宰的失业底线。可以顺便将增加了垂直带的菲利普斯曲线叫“凯恩斯3.0”。

  “凯恩斯3.0”的核心是,从长期看,政府当局制造的货币扩张对降低失业没有任何帮助和影响。但在短期,也许有那么一点小小的帮助。它的另外一层含义是,凯恩斯1.0宣称的可以消灭非自愿失业是错误的,除了摩擦失业以外,3.0承认另外一些非自愿失业是“自然”的,不能“人工消灭”的。

  凯恩斯3.0还激发了人们寻找“自然失业率”的热情。在1968年这个数字是4%,到了1970年则变成了6%。自然竟然也在神秘频繁地波动,真让人感到无所适从。菲尔普斯自己都感到有点不好意思了,他悄悄地开始不提均衡失业率了(即自然失业率)。直到粗暴的卢卡斯将这些具有“自然气质”的失业都打入“自愿失业”的另册,他狂妄地宣称,人们找不到工作,除了等更好的工作出现以外,就是因为他们太懒,不愿意找合适的工作,或者他们的眼光太高了,以至于他们自愿在家呆着一边凉快。卢卡斯的舌头虚构了很多马蜂,这是理性预期学派来势凶猛去势颓然的一个“报应轮回”。但是,卢卡斯说货币一直是“中性”,无论长期短期,都对经济没有帮助。这一言论有米塞斯般犀利的味道,无疑,是对的。

  试想,如果自然失业率和塞入“垂直带”的完整菲利普斯曲线还在主导着格林斯潘的思维的话,那么很可能就不会诞生出“格氏奇迹”:低通胀和低失业率并存。受过凯恩斯3.0版荼毒的

美联储主席,一看到低失业率就会想到要“反通胀”,大幅度提高利率,宛如欧洲央行。而结果很可能会扼杀了“硅谷经济”的融资和技术创新资本的效率。多年来,弗里德曼一直不遗余力地表达对格林斯潘的敬意,是否包含着对谬种流传的一种致歉?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