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议学人 > 正文
 

水皮:张维迎的理性价值何在 不认同其补偿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1日 00:00 中华工商时报

    水皮

  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理性思考中国改革》,水皮留意了一下读者反应,四个字,毁誉参半。

  这个结果,对于最近深陷舆论漩涡的张维迎来说是个相当不错的结果。同时也说明,
网民们也有着充分理性,尽管对于张维迎的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对于心平气和的讨论,人们还是会给予充分的理解的。

  水皮认为,张维迎关于中国改革受到的约束条件的论述是全文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张维迎教授的理性价值所在。

  张维迎认为中国的改革从一开始就受到三个重要的约束,即权力结构的约束、意识形态的约束和知识的约束。

  改革之所以会受到权力结构的约束,原因在于政府既是改革的对象,同时又是改革方案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而自上而下的改革必然会走向改革的反面,没有政府部门会自觉放弃手中的权力,所以计划的权杖至今依然被牢牢的掌握在政府部门的手中。因此,改革走到今天,人们对于国家体改委的怀念是有道理的,这个部门没有既得利益要保护,同时又超然于不同部门的利益纠纷,具备充当独立第三方的相关要素。

  而意识形态的约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摆脱“姓社姓资”约束,另一方面又备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定义的矛盾。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一种创新。在此之前,虽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能说水火不相容,但是绝对是泾渭分明的。政治体制奉行社会主义的国家,经济制度执行计划经济,政治体制奉行资本主义的国家,经济制度推行的是市场经济。而大家又知道,市场经济的基础是私有化、自由化和市场化,在否决私有化和自由化的基础上,能不能搞市场化,是一个没有完整答案的实践。中国改革之所以能如此顺利地推进和“打左灯往右转”的策略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也为此留下了矛盾冲突的焦点,留下了产生万言书的理论基础。远的不说,同样身为北大教授的巩献田教授对于“物权法”的质疑就很能说明问题。巩教授在致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公开信中指责《物权法》违宪,因为宪法明文规定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因此认为私人财产权不应享有与国家和集体财产权同等的保护地位,而应该有先后的秩序和层次。巩献田的学生们认为,巩教授的违宪指认是成立的,如果要避免《物权法》违法也不是没有办法,那就是修改宪法。保护私人财产正是最近修宪写入的内容。但是即

  便如此,依然有人持有异议,可见修宪是个过程,改革也是一个过程。尽管有人认为经济学家就是应该在既定的政治体制约束下寻找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模式,但是政治和经济实在是一个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互相是制约的,是作用与反作用的,矛盾是回避不了的。

  水皮认为,如果单凭巩教授一封公开信就能叫停《物权法》,那么的确说明这部制定中的法律经不起质疑。事实上,巩教授的不解既可以说明中国社会理论与现实的脱节,也可以说明转型社会时期的种种现象由于受到意识形态的约束反而处于失控状态。这恐怕也是导致巩教授把国有资产流失和《物权法》扯在一起的原因。他认为国有资产的流失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生产资料私有化是最直接的原因。按照现在《物权法》的思路,不但不能阻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正相反,将带来国有资产的更大流失。

  巩献田为什么会有这种似是而非的看法呢?

  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受意识形态的约束,我们从来不承认搞过私有化,所以也不可能专门制定所谓的私有化法案来监督管理国有资产的减持和转让,国际社会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私有化的成熟经验更是无从借鉴。但是在现实之中,我们确确实实又在搞“国退民进”,确确实实在搞抓大放小,确确实实的在搞国有产权的拍卖。我们一边在说国有资产的出资人缺位,一边又在国有资产出资人缺位的情况下把国有资产卖个精光,尤其是在各级国资委成立之前,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是被许多人视为暴富的最后一次机会的情景!

  国有企业为什么要卖,卖给谁,卖了多少钱,钱又归到了哪里,派了什么用场,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说了算,通俗点讲,就是自己卖自己,自己把自己卖给自己。国有资产不流失才是天大的怪事。这就是意识形态约束的代价。

  非法的私有化是得不到法律保证的。俄罗斯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如果说戈尔巴乔夫多少还受意识形态的约束,是一个维护者的话,那么叶利钦就完全是一个破坏者,而普京就完完全全是一个重建者。

  重建什么?重建社会秩序。不管姓社还是姓资,姓公还是姓私,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普京对于金融寡头的清算会受到社会欢迎,吃了什么吐出来、拿了什么送回来,俄罗斯对于私有化原罪的清算不仅没有搞乱了社会,反而促进了公正、公平和社会的融合。

  至于知识的约束,张维迎教授说得很对。由于中国搞的市场经济全世界独一无二,所以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参照。改革的方案设计摸着石头过河,失误难免,失败也难免;改革的设计方案照搬照抄,食洋不化,学费难免,教训更深刻。这些年,中国

资本市场的改革吃尽海归派“国际化”“市场化”的苦头,最后指数是被推倒了,市场却没有能够重来,上万亿的市值灰飞烟灭。比起国有资产流失有过之而无不及。

  受权力结构的约束,受意识形态的约束和知识的约束,中国改革走点弯路是正常的,正确的态度不是讳疾忌医,而是对症下药,不断探索,不断修正。必须声明的是,对于张维迎同一篇文章中的有关既得利益补偿论,水皮并不认同。详细批评且听下回分解。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47,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