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学者随笔 > 正文
 

寻找最牛的经济学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 00:37 中国经济周刊

  宋梅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要找最牛的经济学家”,是我在2005年听得最多、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为了不辜负领导的殷切期盼,我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既然要找最牛的经济学家,自然要先搞明白什么是牛。同行告诉我:“牛,就是曝光率最高的,今天和某某PK,明天出席
某某企业盛会的;说简单点,就是名片上印的头衔多得你记不过来的”。哦,就这啊,那好办,搞清楚定义,找他们就容易了,搞定他们还不是小试牛刀。

  网上一查,找人一问,这牛的经济学家还真是不少。我在百度上输入一位号称媒体红人的经济学家的名字,天呐,2005年,他的名字在各大媒体出现了40万次!行,就是他了。

  我拨他的电话,占线,不灰心,再拨……“喂”,听筒那边响起浑厚威严的声音,电话终于通了。来不及管他耐不耐烦,我热情百倍地说明意途:“打扰您了,是这样的……”话没说完,经济学家在那头说,向我约稿的太多了,我事太多了,这样吧,我有稿时发你邮箱吧。还没等我搭话,电话已挂断。我握着电话,一会才转过神来:经济学家就是经济学家,说话也这么经济。

  不管如何,他是同意赐稿了。半天之后,我欣喜若狂地在邮箱里看到了这位学者寄来的稿子,不仅条理清晰,最难能可贵的,是把学术内容写得如此生动活泼,简直“猛牛”!

  这期稿子出来后,网上转载率很高。我正暗自高兴,一同事告诉我,这篇文章在某知名的财经媒体上也有。半信半疑中,我上网搜索:不会吧,岂止这家财经媒体,至少有四五家媒体同时发了这篇文章。同事对我说,被耍了吧,告诉你,据说,他的稿子都是他学生写的,同时发多家媒体拿多份稿费;他的学生就是搞新闻的,所以写的东西总能受编辑们的欢迎。我心里顿时有种被抽空的感觉,不是为了这篇稿子,而是我分明听到心里有个叫“最牛经济学家”的东西在倒塌。

  当然,我的工作决定我仍要继续与经济学家联系。主编在我的生日

贺卡上写的是,希望将知名经济学家一网打尽。重任在肩呐。而我仍愿相信,在与大多数经济学家的交流中,我会在他们的博学中汲取专业知识并受到一次次心灵震撼。

  但许多人越来越不相信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2005年成为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多事之秋。自郎咸平之后,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一句“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再次引发舆论对经济学家问题的高度关注。一时间,民众和网络不绝于耳的批评和指责,使一向风光无限的主流经济学家们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牛市变熊市?

  与上次郎咸平引起的经济学界开会反击不同,此番面对丁学良近乎全面的质疑,甚至“只知赚钱不求学问”的批评,内地经济学家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沉默。一名受访者开玩笑说:“这次经济学家学乖了。当然,也可能是见识了网络这个‘茅厕’(一位经济学家曾说,网络就像公共厕所)的臭气后,怕了。”

  银河

证券首席分析师左小蕾对我说,“这样说经济学家是不公平的,
中国经济
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学家,在目前阶段,让获诺贝尔奖的国外经济学家到中国来,也未必就能适应这片土壤。对中国经济学家的未来,对他们对中国经济未来的贡献度,我持乐观态度。”

  在这位自称很阳光的女经济学家不断发出的爽朗笑声中,我感觉到,或许并不能把所有罪过归咎在整个中国经济学家群体上。在经济学家这个市场上,对经济学家有怎样的需求,就会供给出相应的经济学家。如果经济学家出了问题,那可能是这个市场本身就有问题。

  2005年里,我为寻找最牛的经济学家而忙碌。

  一天,我催命鬼似的让记者李萌快点交稿,末了还狠狠地加上一句:“记住,要找最牛的经济学家采访”;他皱着眉头的苦脸还清晰地印在我心里。对不住了,老弟,你不痛苦,就得我痛苦了。

  2006年,我们共同为寻找最牛经济学家而继续努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