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业良:经济学家不是什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 09:34 新浪财经 | |||||||||
夏业良 人们常说经济学是致用之学,是能够经邦济世的一门实用科学,这说明社会大众对经济学理论抱有很高的期望,同时希望凡是学习了一点经济学原理的人(比如说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就应当多少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予以应用,最好能够赚大钱成为百万乃至亿万富翁,至少是自己能够脱贫致富,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对于那些专业从事经济学研究与教学的学者或教师,要求就更高了。既然他们中间较为出名的人物经常被称为著名经济学家、工商管理专家、经济学或管理学教授。那么要求他们对中国的发展战略、经济运行、政策制订指点迷津、献计献策,甚至要求他们对经济运行与政策方面的失误担负一定的责任,似乎不算过份的要求。 改革开放之前,说起作家、诗人、科学家、画家,我们还多少有些了解或耳闻目睹,可当时普通百姓中有谁听说过中国有著名的经济学家?甚至有资格被列入中国第一代经济学家行列中的马寅初先生也被称为“资产阶级人口学家”。那时中国正在实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似乎并不需要那些学了一肚子“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大学教授或“经济学家”对政府制订的计划说三道四。 那时恐怕也没有什么人愿意自称或者把自己装扮成为“经济学家”,显然,在一个连论证“价值规律”的合理性都被当作修正主义思想进行严酷批判甚至迫害的社会氛围中,经济学家是没有安身立命之市场的。然而,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西方经济学(现代经济学)日益成为经济理论研究与教学的主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逐渐被人们当作一门经济哲学来研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掌握经济学原理,经济学被称为社会科学中的“皇冠”,甚至成为社会生活中无所不至的“显学”。 于是形形色色的人物都企望向经济学靠拢,甚至借“经济学家”的名号赚钱。无论自己在学校的专业文凭是化学还是哲学,是中文还是机械制造。只要你出过几本经济学“专著”或者主编过什么教材、辞典、论文集,甚至只要在报刊上写过一点与经济学挂边的专栏文章,也甭管文章中是否有张冠李戴的嫌疑或谬误,只要自己胆子大脸皮厚,就敢在海报甚至报刊上公然打出“著名经济学家”的称号。加上诸多媒体不加核实的册封,使得中国原本十分稀缺的经济学家竟然遍地皆是。难怪如今许多人对经济学家的言论已经不再相信甚至于不屑一顾,认为经济学家亦不过如此。如此下去,用不了多少年,“经济学家”的称号就会像当年的“诗人”那样泛滥成灾。 笔者感觉仅凭寥寥数语,难以描述或界定什么样的人可以被恰当地称之为经济学家,何况要想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同,亦非易事。不过这里暂且列出笔者认为不足以称为经济学家的若干种类型或特征,与读者诸君切磋或权且博大家一笑,希望不致被人当作攻击或抬杠的把柄。斟酌再三,却起了这样一个似乎有些辞不达意的标题-----“经济学家不是什么?”。 经济学家不是数学家,他们不能只会运算,写出一大堆吓人的公式,却不知道如何观察、描述、提炼、分析和解释经济与社会问题及其相关现象;经济学家不是预言家(更不是巫师、占卜士或赌徒),他们不能只靠猜测和运气,然后再当总是有理的“事后诸葛亮”;经济学家不是政治活动家或御用文人,他们不能没有大众平民化立场和独立的人格与见解,更不能放弃科学精神与学术观点;经济学家不是媒体作秀者,他们不能只顾迎合媒体或观众的口味,整天揣测媒体和受众关心或需要什么,却忘记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经济学家不是死扣教条的书本考据家,他们不能只会用术语在圈内说话,并且每一句话中至少有3个脚注,涉及5篇参考文献;经济学家不是方法论专家(更不是哲学家),他们不能只关注范式、命题、假设、逻辑、认识论、唯名论、唯实论、形而上学,不能搞似是而非的玄学;经济学家不是文学家(更不是煽情做作的文人),他们不能只想着如何煽动或吸引他人,把修辞看得比内容实质更为重要,并且任意夸张和幻想;经济学家不是企业家(更不是股票操盘高手),他们不能把经济学理论当作投资秘诀或赚钱高招,误导或“谋杀”那些成天做着发财梦的投机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