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正文
 

谁是5个合格经济学家 吴敬琏最受传媒老总认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1日 17:34 新周刊

  15家财经传媒老总从32名中国经济学家中选出他们心目中认同度最高的人选。

  文/黄俊杰

  “最多不超过5个。国内有的著名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有的经济学家还没有对经济科学作什么样的贡献就想着获诺贝尔奖。”10月2
6日,《中华工商时报》发表了对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的专访,其中在回答“您觉得中国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这一问题时,丁学良直截了当地说。

  这是继郎咸平对顾雏军现象的批判后,中国经济学家的又一次被质疑。此前,品格缺诚实、学术水平欠缺,和利益集团不单纯的关系都熄灭着经济学家身上的光环。“中国合格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这一言论在此基础上迅速引发连锁反应,媒体和经济学家之间起了硝烟:《新京报》发表了经济学家梁小民的文章说,经济学家最需要的是说真话;《中国青年报》的署名文章认为又是一个香港教授充当那个对皇帝新装讲出真话的“小男孩”,“是大陆学界的悲哀,更是大陆学人的悲哀”;《广州日报》一篇文章直接开出一份在国内利益集团中担任独立董事的经济学家的名单,认为受利益集团左右的经济学家是“屁股决定大脑”;《联合早报》及时报道了国内媒体炮轰经济学家的“盛况”……

  过去,中国特定的历史阶段成就了一批学者;但现在,在一片嘘声中,曾经充当着明星、引导者、预言家的经济学家,其公共知识分子的意见可信度正在动摇。“中国合格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意外地得到人们的响应。只是何为“合格”,似乎并无标准可言。如果非得说“合格”的经济学家只有5名,哪5名会“合格”?

  本刊对跟经济学家们交往密切、并对其有专业了解的财经传媒人进行了“你最认同的中国经济学家”的主题调查,并根据社会影响力、公众知名度、传媒出镜率等遴选出32名经济学家供他们选择参考。有理由相信,一直关注并报道着中国经济生活的传媒精英,其“认同”就是给经济学家的一张“合格证”;他们对经济学家的选择背后,也是经济学家与公众和传媒的一场博弈。

  15家财经传媒老总最认同的经济学家

  《新周刊》向15家传媒老总提供了以下中国经济学家的选择名单,并允许自行添加:

  董辅仁、樊纲、胡鞍钢、林毅夫、郎咸平、梁小民、厉以宁、刘国光、刘伟、马洪、茅于轼、钱颖一、盛洪、熊秉元、夏业良、萧灼基、薛暮桥、 薛兆丰、于光远、杨小凯、汪丁丁、吴敬琏、王则柯、温元凯、魏杰、邹恒甫、周其仁、张五常、 张维迎、张曙光、钟朋荣、赵晓。

  根据投票结果,认同感最高的经济学家名单如下:

  1. 吴敬琏(13票)被《世界商业评论》称为“最讲实话的经济学家”。他最早提出并倡导市场经济理论,有一个绰号“吴市场”,是“市场取向改革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经济体制比较研究学科的开创者之一。2001年在中国股市论战后,只要他在媒体出现,就是焦点。

  2. 林毅夫(10票)从研究农业问题入手走上经济学研究之路。关于中国农业问题,他始终坚持推行市场取向的改革。

  3. 郎咸平(9票)被称为中小股民的代言人。2001年下半年,他在国内股市极力推广“辩方举证”以及“集体诉讼”措施以保护小股民的正当权益,被媒体称为“郎监管”。而对顾雏军的批判以及后来顾雏军的被捕,则让他的知名度更上一层楼。

  4. 周其仁(8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他专注的领域包括农村和国民经济结构变化、土地制度和乡镇企业发展。

  5. 张五常(6票)被称为一代经济学怪才。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现任香港大学教授、经济金融学院院长。他之所以常常成为焦点人物,部分是因为他对自己夸张的评价赢得了很多眼球。

  6. 茅于轼(6票)性格宽容平和,关注民生问题,被传媒认为是带有浪漫主义思想色彩的经济学家。他对微观经济学的资源配置问题的透彻研究和精妙阐释,曾用一句话来概括整个微观经济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充分竞争下的供求均衡达致资源配置最优。由于其著述语言引人入胜、观点精练,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茅于轼迷”。

  传媒老总:经济学家不被认同的理由

  1.大肆地为特定的企业和企业家说话

  《经济》主编梅绍华对记者表示,近年来,我国许多经济学家被一些企业聘为顾问、董事之后,有些得到一些企业的回报后,就大肆地为特定的企业和企业家说话。而一些媒体也放弃了一些客观、公正的立场,附和这些经济学家的观点。

  2.“见光率高”不等于经济学家

  《新财富》常务副总编辑薛长青认为,目前出现的一个怪现象是,在媒体见光率高的就被人误以为是经济学家。现在的一些“经济学家”不过是靠在媒体上“贩售”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经济学教育家、经济学爱好者:“在报上写个专栏,嘴上挂着西方理论看国内事件,就是经济学家吗?”她认为,国内的部分经济学家的问题是并没有自己创建的观点。而对经济学家,投资很正常,但不应该出现的是,因自身利益,用错误的理论引导公众。

  3.这个社会把经济学家误读了

  面对《新周刊》的问题,发表了丁学良观点的《中华工商时报》总编辑黄文夫表示:“这个社会把经济学家误读了。什么才是经济学家,必须有一个标准,要有其理论体系,要有独立的观点。社会上有大量的经济工作者,包括教师、专门搞经济的教育家、研究人员、搞宣传工作的人,他们未必都是经济学家。不要对这一个行业进行过分的炒作。”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03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