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谁在推动中国经济学变革 海归派开风气之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30日 12:06 北京晨报 | ||||||||
张黎明 20多年前,在欧美国家经济理论学习前沿的那批年轻人,现在已是研究中国经济的主导力量。 社科文献出版社总编辑邹东涛把中国的“海归派”划分为七代,从19世纪末的西学东
留美经济学会是改革开放后“海归派”学者的大本营。1985年夏天,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海闻和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等人都出席了留美经济学会的第一次会议。 九年后,林毅夫与易纲、海闻、张维迎等几位“海归派”创办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在“三农”、国企改革等问题上的研究尤其引人注目,著名的“新农村运动”就是从这里发出的声音。 1986年,在哈佛大学读博士的李稻葵加入了留美经济学会,后来他受聘担任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的主任。现在,清华大学又率先引入特聘制,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钱颖一这样的一批学者请回国内,让他们讲学带风气。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四川大学副校长陈爱民……越来越多的“海归派”将现代经济学的思想深深植入学术界,但又不仅限于学术界。 林毅夫因为对农村经济的研究成为高层问策的智囊之一,现任央行行长助理的易纲也是留美经济学会的会员,会员的名单中还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方新海。 张军认为,训练有素的海外兵团的回流浪潮仍将加快,“海外兵团不断充实到主导内地主要大学经济学教育队伍的现象势不可挡。” 邹东涛也提醒中国新兴的“海归派”,尽管有深厚的西方经济学功底,但中国经济学者面对的问题始终是“中国特色”。在《经济科学译丛》出版十周年纪念活动上,“海归”学者们在“经济学教育的中国特色”这一问题上已经达成了共识。 晨报记者 张黎明 经济学术思辩 6月27日,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在纪念《经济科学译丛》出版十周年的文章中说,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五件影响中国经济学界的大事。而学者们认为,其中两件大事都是在“海归派”的推动下做成的:一是创建了北大经济研究中心,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中国问题;二是帮助编译《经济科学译丛》,在国内形成现代经济学的主流话语。应该说,在推动中国经济学变革的过程中,“海归派”功不可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