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议学人 > 正文
 

中国新闻周刊:主流经济学是谁的经济学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5日 11:42 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秋风

  过去十多年来,经济学是中国第一大显学,圈内圈外有所谓经济学“帝国主义”之说,虽有点夸张,但也不是很离谱。不过,随着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 比如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逐渐显现,经济学开始被不少人以异样的目光看待。近两年来,在网络舆论中,经济学的形象似乎更多地是负面的。

  主要是两大事件导致了经济学形象的式微。一是由国有股减持政策失败、股市陷入低迷而引起的大讨论。股民及其在舆论上的表现网络舆论,将一部分专家描绘为买办,指责他们试图通过制造舆论,为国际资本抄底入市创造条件;吴敬琏先生则赢得了“经济学的良心”的美誉。

  主流经济学的另一个滑铁卢是去年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大辩论。郎咸平对格林柯尔的批评一石激起千层浪,赢得众多网民的同情,郎本人曾自豪地宣称,95%的网民都支持他。相反,几位“主流”经济学家对产权改革方向和方式的肯定,则招来猛烈的批评,甚至是辱骂。

  当然,除这两大事件之外,曾经活跃于媒体的“主流”经济学家也发表过一系列有趣的评论,比如,“堵车是一个城市繁荣的标志,”“小康的标志是拥有第二套住房”,“税收不能‘杀富济贫’”、“中国现代化的标志是北大教授拥有轿车和别墅”,“房地产‘泡沫’无碍经济的发展”等等。类似的评论,总是激起经济学界之外、尤其是网络舆论的冷嘲热讽。

  而网络舆论的态度,似乎又激起了经济学家们的反弹。见诸报道者,就有厉以宁教授的一段话,他说:经济学家要有勇气顶住两方面的压力,一个是上面的压力,坚持真理;一个是互联网的压力,互联网上说什么的都有,不要盲从。

  行文至此,或许不能不解释一下,何谓主流经济学。定义不好下,但人们大概知道,哪些人是主流经济学家,及他们都有哪些理论与政策主张。他们似乎也有一定的共同体意识。比如,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大辩论之后,我跟一位经济学圈内的朋友见面,几乎每一次,他都相当激动地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与政策主张给予辩护,而批评我误解了他们。

  在这种舆论氛围中,一些经济学者则以“非主流”为号召。相对来说,主流经济学家具有学理上的优越感,他们认为,自己主张的背后是自现代经济学在亚当·斯密那里诞生以来所形成的丰厚的自由市场经济学传统;非主流经济学家则具有某种道德上的优越感,他们认为,自己站在大众一边。

  最近,“穷人的经济学”一词流行起来,并且赢得广泛的喝彩。舆论对其寄予厚望,希望以此来扭转经济学的取向,解决当下存在的种种社会问题。不过,既然有穷人的经济学,那么,推测起来,也就有“富人的经济学”。不少评论家已经暗示,现在的主流经济学就是富人的经济学。

  这样的暗示,或许有点偏狭。假如主流经济学坚持的是亚当·斯密以降直到哈耶克、弗里德曼的经济学传统,那么,这样的经济学原本就是以法律之下的平等为基础的经济学,因而,它自始就是帮助穷人的经济学。因为,受到法治秩序保护的平等的权利,包括财产权、经营自由、自由贸易、自由迁徙等等,正是平民不会变成穷人、穷人摆脱贫困最有效的途径。强者可以靠权力、靠财富来保障自己的特权和利益,穷人、弱者只能指望规则来保护自己,增进利益。

  因此,真正伟大的经济学家,所关注的都是市场活动背后的制度。国内主流经济学家的一大疏忽也许就在于,他们讨论问题的时候,忘记了“法律之下的平等”这一制度框架。这是个常识,常识往往是最重要的,不幸的是,它也最容易被遗忘。

  主流经济专家过于重视政策的可操作性而忽略了制度变量。于是,不少本来并非不正确的观点,放在当下语境中,却让人产生一种荒谬感。目前活跃于公众面前的经济学家,其实是经济问题专家。他们讨论的问题,完全是公共政策问题。而一个人在谈论经济政策问题时,恐怕不能不考虑民众的感觉、顾及民众的常识;社会不能不关心政策起效果的法律制度环境。

  中国经济学家可能需要回归古典,在当代中国语境下重新发现一种以法律之下的平等为基础的经济学。当然,能否形成这样的经济学也许并不重要,要紧的是能否在现实的制度层面上将市场、政府都纳入法治框架,令政府、市场各得其所。这恐怕才是帮助穷人的根本与长远之计。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主流经济学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