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议学人 > 经济学人--林毅夫 > 正文
 

林毅夫的追求:左手经济政策 右手经济理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5日 17:32 新浪财经

林毅夫的追求:左手经济政策右手经济理论

林毅夫、工作部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他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从西方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博士。他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在国际最权威的经济学学术杂志《美国经济评论》和《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论文的中国大陆经济学家,也是到目前为止在国外经济学期刊中发表论文最多的一位。

  自助:与其相信林毅夫的天才,不如相信他的努力。他曾说过“将军最大的荣耀是战死疆场马革裹尸还,学者最大的荣耀是累死在书桌上”。

  他助:外部世界固然举足轻重,若无内部人士志同道合,是成不了大事的。CCER是一盘棋,一个人是没办法做“局”的,得要好几个“眼”方可。

  天助:林毅夫曾恳切地对朋友说:就CCER而言,她升腾的火焰,是众人拾柴的结果,经济学家也罢,官方智囊也罢,无不是时代使然。他感谢这个时代。

  林毅夫是CCER(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当之无愧的领导者,从台湾泅水到大陆,他在10年的磨练中成为海外瞩目的经济学家和经济政策智囊。回望CCER10年和林毅夫的惊人成就,这个谦和的经济学家认为所有这一切,皆来自于自助、他助和天助。在北京大学朗润园内挂牌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简化成CCER。这个非官方的经济研究机构,不仅将西方经济学的范式系统介绍到中国,确立了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准则,推动了中国经济学与世界的交流,还成为中国领导人信任的一个智库。

  林毅夫是CCER当之无愧的领导者。他在10年的磨练中成为海外瞩目的经济学家和经济政策智囊。过去十数年里,有官方智囊称谓的林毅夫,出任过四届全国政协委员。2002年3月8日下午,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林毅夫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一个全国政协委员诚信问题记者招待会时,赢得了经济记者们对于一个本土经济学大师的普遍赞誉。

  1979年夏天,军衔上尉的台军连长林毅夫,从金门游过那一弯浅浅的水来到大陆。几经辗转,北京大学接受了他。在北京大学经济系,他开始研习政治经济学。他与经济学的偶然因缘肇始于此。这一年,他27岁。

  三年后,林毅夫深造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师从于197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今天的人们除了“机缘巧合”,可能找不出更为恰当的词句,来描述林毅夫是怎么与经济学大师亲密接触的。三年前,舒氏到北京大学发表演说,林毅夫的优雅姿态和同样优雅的英语口语,使得他成为翻译的绝佳人选。讲演完毕,舒氏对他表现出溢于言表的欣赏,并以极大的诚意邀请他去美国读书。于是,林毅夫未经申请即幸运地拿到了芝加哥大学的奖学金,进入全球经济学研究的第一方阵。

  又4年,舒氏为他戴上了博士帽。接着,林毅夫去美国另一所著名大学——耶鲁大学,做了一年的博士后研究。

  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素以学风严谨、淘汰率高著称。林毅夫用4年时间,拿到了一般学生需用5至7年方可拿到的博士学位。迄今,他是七十年代后第一位在国际最权威的经济学学术杂志《美国经济评论》和《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论文的中国大陆经济学家,也是在国外经济学期刊中发表论文最多的一位。

  林毅夫从小就喜欢历史。少年时代阅读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屈辱史,便开始思考讨论如何使中国富强的话题。在美国获得终身教职的CCER副主任李玲称,林毅夫的品格,与他的胸怀和人生历练息息相关。他的血脉中流淌的是“六经”的要义,沉淀着忠于国家、孝于父母、义于友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理念。

  林毅夫说,不能将CCER的集体成就悉数归功于他一人,即便是他自己作为一个经济学家的成就,他也不认为是他一个人的事情。他认为,一个人的成长绝不是一个人的事。他之所以有今天,仰赖的不仅是“自助”,更有“他助”。

  2004年暑假的“中国优秀经济学大学生夏令营”就是他大哥林旺松资助的。他在台湾的亲属资助他的非但是金钱,还有精神。2002年5月,林毅夫的父亲辞世,台湾方面考虑到他“叛逃”的历史,声称不放弃对他的追诉,以致不能赴台奔丧,尽为人子者的最后孝道。他的心灵深处的痛楚一般人难以得知,关注他的人们只能从他接受香港凤凰卫视专访时滚滚的眼泪,推测他的苦痛。是他的家人在他最为痛苦的时刻给他以精神支持,对他不能返乡奔丧表示谅解。

  林毅夫称,CCER是共同智慧共同努力的共同产物。CCER是一盘棋,他一个人是没办法做“局”的,得要好几个“眼”方可。CCER草创之初,只拥有北京大学地学楼里两间半格子式的办公室,从海外归来的博士们,没有将条件的艰涩归咎于他,却在功成名就时,让他以主任的名义独享了不知情者给予CCER的集体荣誉。

  林毅夫将“和而不同,不同而和”视为一种需要长期坚持的品格。他主张摒弃狭隘的门户之见,在CCER的历史上,迄今还没上演过党同伐异的闹剧。2002年夏天,香港大学教授张五常,另一个海外华人经济学家中的大师级人物,出乎意料地受邀于CCER。演讲的前一天晚上,住在钓鱼台附近的张五常,反复听到传言,CCER的一位博士后要对他进行挑战,他在万众楼的演讲,有可能变成一次不愉快的毁誉参半的口水战。少数人担心的场面并没有出现,一场经济学饕餮大餐,最终在友好而独立的学术氛围中谢幕。

  回顾朗润园的历史,信奉君子和而不同的林毅夫说,是那些同而和,不同也和的君子们帮助了他。

  林毅夫把自己52年的人生归纳成三个阶段:他多年来不肯多谈的在台湾的27年,是他人生的第一个阶段;从爬上大陆海岸线到从美国学成归来的8年,是他人生的第二个阶段,他从一个台军上尉蝉蜕成一个经济学人;从1988年形成了一个一以贯之的,以经济中的要素禀赋、政府的发展战略和企业的自生能力为分析框架的学术思想迄今,是他人生的第三个阶段,这是他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个阶段,是他用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研探中国经济现象的15年,是他以独特的视角提出新的发展、转型理论影响国内外学术界,并以官方或者半官方智囊身份影响中国经济政策的15年。

  近年来,中国领导人多次听取过林毅夫对经济政策的意见。除了以中共党外人士的身份,在2003年两度出席温家宝总理主持的“党外人士经济形势座谈会”以外,他还参加过中国两任总理的专家问计会。他领衔的经济形势分析与对策建议,也为决策层所采纳。

  一个时代的经济奇迹在中国出现,西方经济学大师开始频频造访中国。大师纷至沓来的时刻,林毅夫和CCER充当了他们和中国经济决策者和执行者之间的一个桥梁。1998年夏天,马丁.费尔丁斯坦所率的美国经济智囊团进入朗润园,数位中国经济官员和他们坐到了一起。马丁.费尔丁斯坦,前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局长,他和他的经济学家团队,打造了美国最大的非官方经济政策研究机构。

  林毅夫对中国经济的未来表示乐观。他坚持认为,当下中国,是一个空前的好时代,不是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说的:“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2004年8月20日,林毅夫在上海“世界中国学”论坛上大胆预测:2030年左右,中国经济规模有望赶上美国。

  询问林毅夫50岁之后的追求,他说他的追求一以贯之:做个经济学家,左手经济政策,右手经济理论。他最大的乐趣在于徜徉于真实世界的理论创新。

  (摘自《决策与信息》,文摘编辑:王海英)

  林毅夫简历

  1952年10月生,台湾省宜兰人;

  1978年,获台湾政治大学工商管理硕士;

  1982年,获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同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读书;

  1986年,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1987年,回国工作,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从美国归来的第一位经济学博士;

  1993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称号;

  1997年获得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学会颁发的约翰.克功夫爵士终身成就奖。

  (作者章敬平)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林毅夫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