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议学人 > 《法人》2005 > 正文
 

全国十杰青年法学家薛虹教授:孤独的旅行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18日 07:07 《法人》

  “孤独”的旅行者

  ——访全国十杰青年法学家薛虹教授

  本刊记者 陈杰人 北京报道

  从北京西直门往北不到三公里,是一个名叫蓟门桥的地方,这里曾经有旧时北京的八景之一“蓟门烟柳”。坐在蓟门桥南中国政法大学联合楼的二层办公室里,恬静的薛虹让人不敢相信她已经是全中国最知名的法学家之一。

  作为一名致力知识产权法研究的学者,30岁出头的薛虹发觉一切总带有点巧合,这不,就在离她办公室不到300米的地方,矗立着中国知识产权局的大楼。

  “走上知识产权研究之路有些偶然,坐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旁边研究知识产权问题,更是一种偶然。”谈吐之间,薛虹给人的感觉是小桥流水般自然、随和。

  即便这位年轻的教授看上去像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记者在采访时仍然不敢有半点疏忽。毕竟就在三天前,她刚刚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全国十杰青年法学家”的荣誉证书。作为十位当今中国最知名的青年法学家之一,薛虹是其中年纪最小的,也是唯一的女性。

  作为在网络知识产权研究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影响的法学家,薛虹同时也是全球域名管理组织咨询委员会(ICANN)执行委员。该委员会由15名来自世界各国政府机构、企业界和用户代表组成,专事负责制订域名管理政策。亚太地区的代表一共有三名,除了薛虹,另两位都来自日本。

  不过,吸引记者关注薛虹的,不仅是她所获得的荣誉和所任职的岗位,更是在这次评选结果中,薛虹是唯一的民商法学专家。十多年来,薛虹“十年如一日”地潜心于中国的知识产权法研究,正是注意到她在这个领域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和所取得的杰出成绩,中国法学会将这顶桂冠送给了薛虹。

  “现在中国的很多学者都太浮躁,恨不得今天刚毕业走出校门,明天就能拿到诺贝尔奖,正因如此,太多的所谓学者,总把目光放得很低,醉心于一时的利益,而忽略了真正的学问”,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位熟悉薛虹的学者评价道,“薛虹的最大特点,就是潜心做学问,找准路子一个猛子扎下去狠命地往前游,终成大器也。”

  对于朋友的评价,薛虹只知道用自己对学问的执着和对工作的认真来回应。看起来,在她的眼里,没有什么比呼吁知识产权保护更重要的事情了。

  书中偶遇

  回忆起自己的治学经历,薛虹至今对十多年前那段偶然心路历程感慨良多。

  1992年,刚刚从黑龙江大学法律系本科毕业的薛虹再次以硕士研究生的身份重返黑大法律系。研究生学习开始的那段时间,薛虹似乎对一些课程不感兴趣,就到图书馆随便翻阅。那时的薛虹没有想到,这一翻,竟然就决定了她一生的道路和命运。

  在图书馆,一本署名“郑成思”的书吸引了薛虹的注意,书的内容是探讨知识产权。倒不是这本书的内容有多吸引人,在薛虹的眼光里,作者跳跃式的思维和表述风格,让薛虹一下子喜欢上了这本书。

  从首先喜欢文字风格,再到关注文字中所包含的知识产权道理,薛虹不知不觉中开始产生了知识产权的兴趣。

  随着阅读的深入,薛虹越来越发现,和传统民商法领域内财产的有形性相比,知识产权的无形竟然是那么新鲜、有趣,并充满了更深奥的道理。从那时起,“郑成思”的名字在薛虹的心目中熟悉起来。而著作中清新的文风,加上知识产权本身的特性,让年轻的薛虹开始立下志愿——以后一定要考上郑成思教授的博士生,在知识产权研究领域做出成绩。

  其实,促使薛虹走上知识产权之路的原因,除了在读书馆偶尔翻阅就对郑成思的著作文风一见衷情,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外语要好。

  从1988年上大学到1992年毕业的那段特殊时期,薛虹并没像其他同学一样耽误了不少学业,通过努力,薛的英语已经练得非常棒。“现在想来,外语好也是促成我搞知识产权研究的重要原因。”

  薛虹至今还记得1995年来北京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时的一些细节情景。当时,薛虹是参加社科院这场专业考试者唯一的女性,在考场外面,几位监考老师甚至还为薛虹感到可惜,“为什么不去考婚姻、家庭法呢?”

  那时的薛虹下定了决心要考郑成思的博士生,硕士毕业后,她就报考了郑教授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几个月后,薛虹在收到博士生录取通知书时才知道,在众多被录取者中,她由于外语成绩好,就被分到了郑成思教授的门下攻读知识产权法的博士生,因为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知识产权法的研究内容,更多的是从西方已有的成果中借鉴和转化,外语必须要好才便于研究。

  “我真的没想到,自己的第一个梦想竟然就那么顺利地实现了,社科院的老师好象知道我的心思。”回忆这段往事,薛虹仍然一脸的幸福。从此,她就“歪打正着”地走上了知识产权法研究道路。

  被美国人激起的理想

  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知识产权法随着著作权的颁布施行被提到了一个新的认识告诉,但业内人士认为,更多的可能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方面对中国施加的越来越大的压力。

  薛虹至今记得,1991年到1992年,中美贸易谈判的主要内容就是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美国人向中国提出了包括化学品、药品等在内的一系列清单,要求中国严加保护其知识产权。

  由于谈判不顺利,美国随后公布了一份高达10亿美元的针对中国的贸易报复清单,此举引发了中美之间的贸易战。这时候,薛虹崇拜的郑成思教授出现在了中美谈判桌上。在中国政府官员和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中美此后达成了一个谅解备忘录,期间,中国根据需要修订了专利法和商标法。

  中国学者第一次走上中美之间的大型政治和贸易对话并发挥出重要作用,这对薛虹来说无疑是个重要的鼓励。那时的薛虹就坚信,知识产权在今后将越来越重要,研究知识产权法大有可为。

  就读博士生后,薛虹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了网络知识产权保护这个方向。实际上,1995年时,网络还刚刚开始大规模商业化运营,在这方面,中国无论是网络条件还是思想观念都远远跟不上发达国家。回想起当时条件下的研究经历,薛虹至今唏嘘不已。虽然研究的对象是网络,却没有条件上网。只好通过关系去找一些可以临时上网的地方来查看有关资料,研究网络传播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10年过去了,当时为了下载一个网页还必须东奔西跑找电脑上网并忍受蜗牛般速度的薛虹,已经成长为一个世界范围内在网络知识产权研究方面的知名专家。

  薛虹是属于那种厚积薄发型的学者,经过多年埋头研究之后,薛虹才出版了她的《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法》,该书一出版,立即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这本入选中国法律文库的图书共513页,系统论述了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

  对于这种保护的厉害性,有人曾经开玩笑地说,如果严格要求网站遵守知识产权法的规定,即便是向每一篇转载文章的作者支付国家最低稿费,这个网站也许就要破产。也许这是夸张类的笑话,但人们却可以从中意识到,某一天,当你突然发现自己的一篇文章出现在互联网上的时候,你可以毫不犹豫地打个电话过去,要求网站支付稿费,或者要求它取下这篇文章。

  有鉴于此,负责制定全球域名管理政策和管理工作的ICANN,毫不犹豫地推选薛虹作为亚太地区的三名代表之一进入执行委员会。

  对于这个机构的作用和重要性,有人形容为计算机信息时代的全球资源掌控者。“打个比方说,现在我们上网,必须在浏览器里敲入英文网址,术语叫英文的域名,如果敲入中文,就不行,因为全球域名管理机构只认可英文域名。”这位人士分析说。

  不过,作为亚太地区的代表,同时也作为13亿中国人的代表,薛虹目前所做的工作,就是正在争取将中文列入域名使用语言,这将为中国人使用互联网提供极大的便利。

  “知识产权逆差”

  在中国和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贸易中,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一直成为美国在谈判桌上的重要说词,美方以此为由,经常要求中国开放更多的市场消除更多的壁垒让美国产品进入。

  在很多人看来,美国的要求似乎很合理,因为贸易本来就应当是有来有往讲究公平。这样的看法,甚至在中国也很“深入人心”。

  薛虹注意到,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所生产的低附加值的产品,如果服装、玩具等,而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则主要集中于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如计算机相关产品。

  在仔细研究了中美之间的贸易问题后薛虹敏锐地发现,虽然从总量上看中国对美国有贸易顺差,但如果将问题一个个放大来考察就可以知道,在涉及知识产权的贸易领域,美国对中国竟然有巨大的逆差。

  薛虹由此提出了“知识产权逆差”的概念,“我相信,这个说法对美国人来说是个很有说服力的理由。”

  尽管在中美知识产权的争端中,薛虹总能合情合理地提出一些有利于中国的主张,但这并不表明她在知识产权问题上的立场有丝毫松动。

  “看到那些愤青的话,我有时哭笑不得。” 薛虹将那些主张中国不应该保护外国知识产权、认为外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要求是针对中国的贸易大棒之类的说法,称为“愤青语言”。“在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必须明白一点,那就是知识产权就是产权,和钱币、实物相比,它们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是否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对这样的财产,我们必须加以保护。”

  薛虹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意识的自觉性,可以从她学生时代的生活细节看出。直到入学博士生之后,薛虹才购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台电脑,不过,和不少国人不一样的是,从这第一台电脑开始,薛虹就使用正版的软件。

  在课堂上,薛虹对学生经常说这一句话:“你看到别人有一件你喜欢的东西,是不是不经同意就可以拿过来属于自己呢?当然不可以,那么我告诉你们,知识产权,就属于那种你喜欢的东西,未经别人的同意或者授权,你是断然不可以随便动的!”

  不过,就是这么严肃的学者,薛虹在生活中其实还是很随和的女性。有人借用网络语言,将她称为中国的“美眉教授”。的确,这位看上去动人的年轻女教授,总是能以她特有的笑容和乐观推销她的理念。

  为此,她总要在世界各国之间飞来飞去。有人因此称她是“孤独的旅行者”。实际上,薛虹一点也不孤独,知识产权理念的日益普及,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的日趋良好,让薛虹心里有着无限的激情。

  “我是狮子座的人,星运学说我这种人‘不成功便是悲剧’。”听到薛虹这句玩笑话,记者心里一动。其实,在一个崇尚知识的时代,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的专家不仅不会孤独,不会成为悲剧,相反,一定是成功。

  我们祝福薛虹,也祝福中国的知识产权。

  狮子座,不成功,便。。。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知识产权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