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左小蕾:货币政策不能解决全部问题(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3日 02:40 第一财经日报

  几个误区

  继续上涨的CPI比较容易造成几个误区。

  首先, “政策无效论”是不对的。我们两个月前指出,2008年凸显的成本传导最终消费价格的压力加大,有可能抵消治理通胀的组合政策的效应。实际上,在各项政策的综合作用下,食品粮食价格有了一定幅度的下降。CPI中权重较大的食品价格下滑, CPI的数据应该有所改善。但是因为新增因素,PPI传导压力加大,显然抵消了部分政策的影响。像我们过去分析的那样,继续保持高位的CPI数据,比较容易产生政策无效的幻觉。

  其次,“货币政策没有空间说”也不对。面对“两防”的经济形势,在去年和今年的一系列从紧货币政策实施后,货币政策的调整空间受到普遍关注。对于16.5%的存款准备金率,许多观点认为,已经大大超过13.5%的历史最高水平,继续提升会带来负面影响。然而,经济学在理论上从来没有设置存款准备金率的上限,存款准备金率是一个货币政策工具,政策工具应该视当前经济形势而定,而不是根据历史的纪录为标准。所以历史最高的13.5%的存款准备金率不是货币政策不可逾越的上限,当前被动的流动性输入造成通胀压力,才是货币政策必须面对的中国“前所未有”的货币形势。前所未有的情况,一定要采取前所未有的应对方式。

  对于利率调整也有观点认为,美国不断降息造成利差扩大,中国升息会吸引更多的热钱流入。我们并不是采取香港那样的美元联系汇率机制。也就是说, 我们的货币政策是相对独立的, 以我为主还是货币政策的决策方针。另外,至少中国目前资本账户下并不是完全可兑换,资本流入并不可能随利率高而入、利率低而出。当前防止热钱的流入可能需要一些其他措施的配合。货币政策不能放弃对治理通胀的直接目标的调控,而舍本取末,更主要去关注其他间接的因素。所以,央行行长最近强调,货币政策主要关注通胀。

  不过对于成本推动的通胀, 货币政策一般是没有太大的直接作用的,PPI的上涨也显示,作为货币政策的一部分,人民币升值对通胀的影响是非常弱的。

  第三,不要赋予货币政策太多的“责任”。鉴于总需求拉动因素与总供给推动因素“并存”的形势,通胀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虽然央行一直坚持多目标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宏观政策,是根据宏观指标制定政策,不可能对所有的目标,特别是一些相对微观的目标都能产生正面和积极的影响。对于各个层面来说,货币政策的影响一定是有利和不利并存。实际上,“欲多而不达”。全球各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一般是以通货膨胀水平和经济增长水平为政策目标。多目标的货币政策往往要作出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取舍。近期,货币政策要特别关注通胀,就是一个以影响当前宏观经济的通胀指标为目标的决策。

  我们判断,鉴于流动性过剩的情况没有根本改善,通胀水平上涨的预期继续增大,央行货币政策的工具都有可能从紧,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引导性的利率提升等,鉴于汇率政策对通胀的影响有限和顺差的下降,今后汇率政策相对第一季度可能不会太激进。

  对于成本拉动的通胀,货币政策并没有太大的直接作用,在当前多种因素的通胀形成环境下,货币政策应该不会“孤军作战”,我们预期应该有其他的措施会组合实施。

  (作者为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