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李稻葵:次贷危机的重大战略机遇(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9日 07:52 《新财富》

  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将受累资金倒流

  次贷危机的一个必然后果是资金的倒流。历史上,每次美国经济泡沫的破裂都会带来资金的倒流,因为外国的资金会流入美国寻求最佳投资机遇,另外,泡沫的破裂使得美国境内的金融机构资本金匮乏,也会使得这些金融机构重新估计它们在海外投资的风险。

  哪些经济体将成为资金倒流的最大受害者? 很明显,它们必须同时具备三大条件:第一,经济发展依赖外资的流入,尤其是短期资本的流入;第二,过去几年吸收了外资;第三,当前的宏观经济呈现明显的病态。仔细分析,满足这些条件的国家至少有三组—波罗地海三国,东欧的波兰、匈牙利、捷克三国以及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特别是波罗地海三国,其贸易赤字、财政赤字严重,同时资本市场50%以上的资金来自国外,一旦外资撤出,其本币将大幅贬值,资本市场会大幅缩水,由此将带来本地居民财富缩水,企业融资困难,其经济难免陷入严重的衰退。

  此外,对于今天印度的经济形势,大多数海外分析家包括印度本国的经济学家都非常看好,笔者不敢苟同,原因就在于此。印度的宏观经济状况事实上存在问题,财政和贸易赤字长期存在,股市资金的大头来自国外,短期资本流动基本上是完全放开的,而其实际汇率大幅升值,这样的经济是资金逆转的最佳来源地。

  对于资金倒流,一些调查认为,危机会使资金更倾向于流向增长强劲的新兴市场国。其实, 这种看法在非常短期(如几周)之内有可能准确,因为美国降息使得美元走软,但稍微长远一点看,资金倒流是更为重要的趋势。我们必须看到,影响资金流动的根本因素是考虑了风险后的投资回报率,次贷危机的最直接后果是西方国家金融机构调高了风险的成本估价,对它们而言,新兴市场国家的风险远远大于本国投资风险。

  中国面临世界经济放缓的冲击

  对于中国而言,次贷危机的最大冲击不是资金的倒流。因为,流入中国的外资长期以直接投资为主,直接投资很难在一两年内流出,毕竟它们主要是物化的投资,变现比较难。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走出了在资金上依赖外资的发展阶段,而过渡为高储蓄所带动的资金富裕型经济,尽管我们还不是富裕经济。所以,对于世界资金倒流的影响,中国应该完全可以应付自如。

  相比之下,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最大冲击来自于全球经济的减速。其原因很简单,中国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是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中国的贸易开放度远远高于几乎所有可比国家。如此巨大的开放的经济体当然会最直接地受到世界经济放缓的冲击。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1997-1998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经济最大、最直接的冲击,不就是外需下降导致中国总需求不足,因而出现了1999-2002年三年通货紧缩的压力吗?当时中国经济政策的主调不就是启动内需吗?今天中国经济的对外贸易开放度远过于1998年,我们应该更加小心防范内需的不足。

  中国的机遇:

  入主华尔街、中美经济软脱钩

  其实,次贷危机为中国带来更多的是历史的机遇。

  次贷危机所带来的资金倒流,恰恰是中国高达1.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重新进行全球配置的绝好机会。由于次贷危机中直接受冲击的是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所以,资金倒流的主要目标也是这些机构。中国投资于这些机构的意义重大,这不仅是因为金融机构的平均投资回报率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如制造业,更重要的是,金融业是发达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金融机构在这些国家的政治影响力和话语权极为突出。正常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大量外国资本进入其核心金融企业一定有高度的政治警惕性,如果中国可以抓住次贷危机的机遇,在这些国家急需资金时,大规模进入其核心金融企业,将获得长远的战略利益—我们将能更好地把握甚至于影响这些强大的利益集团,化解它们对于中国金融和中国经济崛起的负面影响。举例说来,未来中国的资本账户完全放开、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后,外国金融机构自然会参与人民币汇率市场的运作,在特殊情况下难免会出现投机性炒作,重现亚洲金融危机发生时的情形,届时,中国在这些金融机构拥有股权将有助于稳定市场。

  同时,次贷危机也为中美经济软脱钩提供了机遇。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经济规模是中国的6倍,很自然地是世界经济包括中国经济的重要推动者。事实上,美国作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过去十几年来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有力拉动者。但是,再明显不过的事实是,中国经济起飞的路还很长,而美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是有限的,中国迟早必须走上一条以内部大市场为发动机的经济发展之路。美国与中国将成为两个以柔性绳索而不是以铁杆连接的经济体,当一方经济高歌猛进时,会拉动另一方的增长,但当一方经济步入缓慢发展时期,对方也不会过多地受到影响。

  今天,中国经济完全有可能实现与美国经济的软脱钩,因为有三大重要条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没有的:其一,中国经济城市化的进程已经到了加速阶段,城市扩展所带来的种种需求包括道路、地铁、住宅等等,是中国经济史上所从来没有的;其二,政府的财政税收状况空前良好,提供了由公共投资引导社会需求乃至民间需求的有利条件;其三,居民潜在的消费需求空前高涨,其表现是民众对住房、汽车等超大型消费品有强烈的购买欲望。有了这三个条件,中国完全可以用5-10年时间,系统地启动国内需求,彻底改变当前内需不足的局面。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